陳 艷 王文榮
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炎,又稱為疣狀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痘疹狀胃炎(Varioliform gastritis,VG),臨床診斷明確,主要通過胃鏡檢查。在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年,上海)中,將其胃鏡下表現歸屬于慢性胃炎的伴發表現:胃黏膜上見一個或數個直徑約5~10 mm的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頂部黏膜缺損或呈臍樣凹陷,中央伴有糜爛[1]。病理表現為被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所浸潤的病灶頂部凹陷處的胃黏膜上皮發生變性、壞死、脫落,表面覆有滲出物,部分伴腸上皮化生及瘤變[2]。此病發病率高,具有一定的癌變傾向(尤其是成熟型的REG)[3],因此探尋此病的診療方法成為當前研究熱點。現將隆起糜爛性胃炎的中西醫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發病機制現代醫學對REG的發病機制尚未形成統一,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高胃酸分泌、免疫因素、變態反應、相關基因及蛋白表達失衡、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抽煙酗酒、抑郁焦慮等有關,其中Hp感染最具說服力。劉彩鳳[4]選取113例REG患者行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和尿素酶實驗,得出Hp陽性率為77.86%,提示Hp感染與REG的發生具有較大的關聯性。周和榮等[5]認為Hp與REG關系密切,清除Hp感染可以起到消退炎癥,緩解癥狀,改善病情的作用。朱英超[6]將104例感染Hp的REG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予以雷貝拉唑四聯療法,治療組患者在前基礎上加荊花胃康膠丸(可有效抑制Hp生長、繁殖),連續治療1個月后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Hp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Hp感染是REG重要病因,針對病因治療效果顯著。而Tsuji等[7]則認為REG與年齡、性別及Hp感染關系不大,與BMI升高和反流性食管炎關系密切。
1.2 西藥治療臨床上對REG大多主張抗Hp感染、抑酸護胃等治療。一般Hp陽性患者,先予三聯或四聯療法抗Hp治療,再予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治療。癥狀復雜者再施以對癥治療,如兼有焦慮抑郁者加用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兼有腹脹者加用促胃動力藥;長期抽煙酗酒者對其行戒煙忌酒教育等。劉彩鳳[4]將102例Hp陽性REG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用雷貝拉唑抑酸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根除Hp治療,4周療程結束后發現,治療組胃鏡下療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闡明根除Hp對治療REG效果顯著。高境蔚等[8]使用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單純抑酸劑分別治療REG患者8周后,發現2組的血清IL-8 、IL-10、TNF-α及胃黏膜EGF、bFGF、Ki-67表達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二者聯合用藥減輕了炎癥反應,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更強,對REG的治療效果更佳。
1.3 內鏡介入術聯合西藥內鏡下介入術操作簡便,治療徹底,靶向性強,可直接作用于疣狀隆起病灶處,局部清除以抑制病情發展,加西藥治療REG具有良好協同作用。目前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包括等離子消融術、高頻電凝術、氬離子凝固術(APC)、微波、熱極等。
1.3.1 等離子消融術等離子消融術是將低溫等離子射頻的能量直達體內含鈉離子的軟組織,通過降解、氣化促使病灶凝固、壞死、脫落。孫東梅[9]應用等離子消融術聯合四聯療法治療27例REG患者,通過對治療前后病灶及癥狀療效的對比觀察,發現等離子消融術聯合抗Hp療法可使病灶消退或縮小,明顯改善REG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3.2 高頻電凝術高頻電凝術是通過高頻電流直接將病變組織電凝灼燒致壞死,從而控制炎性發展。李巖等[10]按照隨機化原則將200例REG患者分為治療組(高頻電凝術聯合根除Hp治療)和對照組(單純根除Hp治療),經治療后發現2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9%、90%,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高頻電凝術聯合Hp根除術在治療REG中起到的療效更為滿意。
1.3.3 氬離子凝固術(APC)APC指經離子化的氬氣將能量傳導至病灶產生凝固的一種新型非接觸性療法。吳雪蓮等[11]發現APC對成熟型疣狀隆起療效明顯,Hp陽性患者在術后待病灶處黏膜平坦后配合標準四聯Hp根除療法,效果遠優于單獨Hp根除療法。
1.3.4 微波微波治療是將微波引入病灶處,利用其高頻率、短波長的特性使局部細胞凝固變性而脫落以達消除隆起的一種療法。張明禮[12]將符合診斷標準的120例REG患者隨機分為單純抗Hp治療的對照組和微波聯合抗Hp治療的治療組進行對照研究,發現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治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微波聯合Hp根除術并于術后配以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的治療對REG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更為理想。
1.3.5 熱極熱極治療是通過熱傳遞、熱輻射的原理,將熱量直達病變處以達到高效熱凝的目的。姜婉芬[13]對120例REG患者分別實施熱極聯合藥物治療及單純藥物治療,治療后,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8.3%、86.7%,療效治愈率分別為68.33%、36.67%,且治療組治療后疣狀病灶減少數多于對照組(P<0.05),說明兩者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遠優于單純藥物治療。
2.1 病因病機REG的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主要表現為胃痛、胃脹、反酸、噯氣、食少納呆、惡心欲嘔等。根據這些癥狀,中醫學將其歸于“胃脘痛”“痞滿”“吐酸”等范疇。此病的病因病機目前尚未完全闡明,柯曉等[14]選取333例REG患者行中醫臨床證候學調查發現,此病與脾虛、濕熱、血瘀關系密切。韓秀麗等[15]學習王秀娟教授臨床經驗得出此病虛瘀為本、邪毒為標,毒邪蘊結,日久熏蒸腐蝕胃黏膜,毒邪始終貫穿著REG的發生、發展。陸海東[16]跟師學習臨床經驗,得出此病主要為濕、熱、瘀互結而灼傷胃絡所致,可兼有脾虛、胃寒、氣滯。孫慧霞等[17]通過查閱資料及收集整理韓捷教授臨床經驗,根據臨床癥狀及內鏡下胃黏膜特征,認為該病與胃癰相似,因中焦郁熱、痰瘀互結而致絡脈不暢所致。劉慧等[18]認為瘀血在此病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久病脾虛血瘀,瘀血阻滯胃絡,導致脈絡壅滯不通。綜上所述,此病多屬正虛邪實,以脾虛為本,氣滯、血瘀、濕熱、痰濁等病理產物交錯為標。因此,在治療上應注意標本兼治,以扶正祛邪為主。
2.2 辨證論治目前臨床上關于REG的辨證分型尚無標準共識,王秀娟等[19]通過收集統計近30年來與REG相關的文獻歸納出其中醫證型多以肝脾不和、脾胃濕熱、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四型為主。沈中衛等[20]運用消疣益胃湯加減治療68例REG患者,肝胃不和者加柴胡、枳殼、木香、陳皮、茯苓;氣滯濕阻者加黃芪、桂枝、當歸、厚樸、生姜、陳皮;脾胃濕熱者加干姜、丹參、黃連、茯苓;痰瘀互結者加蒼術、紅花、桃仁、砂仁,療程為45 d,經評價發現總有效率為94.12%,治愈率為58.82%,闡明以經方為基礎加以辨證對治療不同證型的REG患者臨床效果更加顯著。譚育玲[21]收集整理歸納王捷虹主任醫師的臨床經驗,氣虛痰濕型的REG是因脾虛失運,痰濕內生夾血瘀,以致胃絡失養,脈絡糜爛,故選六君子湯健脾化濕和胃加以理氣化瘀之藥,臨床上每獲良效。毛欣欣等[22]根據柯曉教授課題組的研究結果發現:REG以脾虛濕熱血瘀證最為多見,故采用健脾清化散瘀飲(黨參、茯苓、扁豆、丹參各15 g,陳皮、茵陳、法半夏、莪術、白術、厚樸各9 g,鱉甲18 g,砂仁6 g,黃連、炙甘草各3 g)治療REG患者36例,通過研究觀察發現經健脾清化散瘀飲治療后的REG患者在中醫臨床證候、胃黏膜修復及病理等方面均取得顯著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3.3%、76.7%、86.7%,治愈率分別為56.7%、53.3%、16.7%。周明霞等[23]運用疏肝理氣方加減治療肝胃不合型的REG患者,連續治療4周后,發現2組的治愈率分別為53.13%、34.38%,相對于單純使用雷貝拉唑+康復新液的對照組患者,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炎癥反應明顯降低。
2.3 專藥專方現代諸多醫家根據前人文獻及自身臨床經驗,歸納總結出許多治療REG的專藥專方,頗具良效。王芮等[24]認為此病因痰濕瘀阻,郁而化熱所致,山慈菇清熱毒、散痰瘀,莪術行氣血、消積止痛,二者合用,共奏化痰消瘀之效,對治療REG有促進之功,且可增強抗腫瘤作用,延緩疾病發展。周曉明等[25]應用清化和絡劑早晚溫服治療30例REG患者8周,對照組28例患者口服西藥治療8周,得出: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率為23.3%,總有效率為71.4%,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清炎癥因子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屈武[26]認為此病治以清熱解毒,理氣祛瘀,故以益氣化濁和胃方(姜川連、黃芩、炙大黃、炙甘草各3 g,枳殼6 g,制南星、蘇梗各10 g,三棱、莪術、姜半夏各12 g,白及18 g,煅牡蠣、煅瓦楞各45 g,敗醬草、紅藤各30 g,生黃芪24 g)治療34例REG患者,以常規西藥治療對照組患者,連續治療4周后,治療組治療效果總有效率為94.12%,治愈率為52.94%,均高于對照組(79.41%、26.47%)(P<0.05),臨床療效滿意。徐兆山等[27]嚴格遵循隨機化原則將240例REG患者分為2組,每組120例,治療組患者三餐前溫服養胃消疣顆粒(黨參、白及、白術、延胡索、川樸、海螵蛸、白芍、丹參各10 g,黃芪、瓦楞子各15 g,牡蠣20 g,川黃連、甘草各5 g,莪術6 g),對照組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膠囊,8周療程結束后,通過觀察得出養胃消疣顆粒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癥狀而且能減少REG患者胃鏡下胃黏膜疣狀結節數。
對于REG的治療,西藥快捷方便但不良作用大,內鏡介入術靶向性強但創傷性高,中醫辨證施治、獨特方藥效果佳但起效慢,若中西醫結合,或中藥聯合內鏡介入術,或西藥聯合中醫辨證論治、辨病施治、特色外治,統籌兼顧,標本兼治,臨床療效更為顯著,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3.1 中藥聯合西藥劉利[28]采用三聯療法聯合荊花胃康膠丸治療60例Hp為陽性的REG患者,予對照組患者單純三聯療法治療,3周療程結束后,通過2組的臨床療效比較得出: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經隨訪發現加服荊花胃康膠丸的患者復發率低。吳和木等[29]予以2組REG患者口服西藥蘭索拉唑為基礎治療,再予134例治療組患者口服中藥湯劑(除萎平疣湯)以溫中補氣,清熱解毒,治療3個月后,通過觀察臨床癥狀、胃鏡下胃黏膜疣狀隆起及糜爛灶消失或減少的情況來評價治療效果,得出結果:治療組患者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別為88.89%、62.22%,對照組為66.22%、23.08%,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喬會俠等[30]將60例REG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予以西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西藥基礎上配合疏肝解郁消脹的疏肝和胃湯,療程結束后通過研究觀察和隨訪發現:治療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愈率為68.97%,臨床癥狀改善顯著,Hp根除率高,復發率低。
3.2 中藥聯合內鏡介入術楊保勤[31]先采用胃鏡下高頻電凝術對100例REG患者的胃黏膜隆起病灶行灼燒,術后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西藥治療,予以治療組患者口服中藥治療,治療1個月后,經過組間、組內對比,2組治療后的疣狀隆起數均顯著減少,且治療組整體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表明內鏡介入術結合中藥治療REG,可加快術后胃黏膜修復的速度,療效顯著。黃劍鋒等[32]應用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治療30例符合標準的REG患者,并于術后予以中藥加味香砂六君子湯早晚口服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使用奧美拉唑膠囊治療,1個月療程結束后,對比分析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及胃鏡下療效得出:治療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和胃鏡下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3.3%、96.7%,治愈率分別為43.3%、40.0%,均高于對照組患者(73.3%、70.0%;16.7%、13.3%)(P<0.05),說明加味香砂六君子湯聯合APC治療脾胃虛弱型REG患者效果明顯優于單純西藥保守治療。
3.3 西藥聯合中醫特色外治針灸、穴位埋線、穴位貼敷、耳穴埋豆等中醫特色外治療法是以中醫經絡理論為基礎,通過刺激特定穴位, 達到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鄧玫[33]將符合診斷標準的900例REG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予對照組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配以薄氏腹針治療,每日對相關穴位(氣海、中脘、關元、下脘、天樞等)行針刺,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治療30 d后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及胃黏膜糜爛程度改善治愈率分別為20.44%、44.00%,明顯高于對照組(9.11%、20.67%)(P<0.05)。張霜等[34]收集40例REG患者按照隨機化原則分組,2組患者均予以西藥常規治療,治療組患者另增加穴位埋線治療,取帶4/0可吸收羊腸線的注射針頭刺入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大腸俞,得氣后再將羊腸線送入相應穴位后拔針,治療結束后發現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且無嚴重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各大學者對REG關注度的提升,其治療方法隨之增多,但筆者認為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亟需改進:①眾多研究多局限于短期療效,缺乏遠期療效觀察及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②由于各大醫家對此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認識不一,存在較大分歧,導致在治療REG的過程中尚未形成客觀化的診療共識、規范化的療效判定標準。③雖然REG的整體治療效果較好,總有效率較高,但治愈率仍不理想。今后應注重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進一步為REG的治療提供更為有力可靠的證據,這樣才能使REG在治療上取得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