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琦
短視頻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片,也可以成為系列欄目,近年來發展迅猛。隨著媒體融合的加速,黨報短視頻已經成為新媒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各地方黨報也在積極地開通視頻號。在面對爆款產品少、制作團隊人才缺乏、機制體制不健全等困境下,各傳統主流媒體也在積極地尋找對策與出路。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9.34億人,使用率90.5%。預計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將達9.85億人,短視頻使用時長已超越即時通信,成為占據人們網絡時間最長的行業,增長勢頭迅猛。[1]短視頻之所以發展迅猛,與它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是分不開的。
首先,短視頻的內容豐富多彩。短視頻內容可以做到包羅萬象,可以是社會熱點,也可以是風土人情;可以是情景故事,也可以是技能分享。短視頻短小精悍、主題各異、生動有趣、節奏感強,非常符合手機用戶特別是年輕群體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其次,短視頻的傳播性強。用戶在平臺上分享自己拍攝、制作的短視頻,通過評論、點贊等功能,這種交互性很容易演變為裂變式傳播,從而使短視頻傳播的力度更大、范圍更廣、交互性也更強。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下,大部分用戶更偏向于用“短、平、快”的方式獲取信息,所以,觀點鮮明、內容生動、言簡意賅的短視頻更容易被用戶所青睞,短視頻的播放量、完播率往往比長視頻要高很多。
再次,短視頻的創意十足,表現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那些充滿個性和創意的制作,往往會讓人眼前一亮。精美的、有趣的短視頻總是吸引著人們去觀看,一些創意感強的優秀短視頻甚至吸引著用戶一遍又一遍地反復觀看。
綜上特點,與傳統的文字及傳統媒體的視覺版面相比,短視頻豐富的文化語言、視聽覺相疊加的信息傳遞方式等優勢,是其他傳播方式所無可比擬的。
隨著媒體融合的加速,黨報短視頻已經成為新媒體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更是地方黨報提升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重要抓手。同時,新聞短視頻的蓬勃興起,也為地方黨報加速改革、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機遇。為了通過新聞短視頻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大致采用了兩種途徑:
一是搭建自己的平臺,發布新聞短視頻。地方黨報以新聞短視頻為切入口,打造自己專屬的短視頻平臺,近幾年來紛紛開通了視頻號。在5G背景下,通過優質的內容和創新的傳播手段做大做強平臺,發揮主流媒體價值引領與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也是可能并且容易實現的。
二是入駐“優質強勢”平臺。一些地方黨報因受地域、人口、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影響力、傳播力有限。為了在更大平臺上通過新聞短視頻提高自身的影響力,入駐“優質強勢”平臺成為一種更加便捷、高效的發展路徑。這類“優質強勢”平臺擁有海量用戶,網絡影響力會比地方黨報自身的影響力大很多,所以,將制作的原創、優質新聞短視頻在這些平臺上分發,將可以獲得更加良好的傳播效果。
近年來,網民數量和短視頻用戶規模都在激增,短視頻已經成為主要內容傳播形態之一。對于承擔著宣傳黨和政府政策、傳遞正能量、引導輿論責任的地方黨報而言,短視頻新聞是其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的重要一環,是提升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2]地方黨報應當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短視頻發展的趨勢,做優質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新聞短視頻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抓住5G風口下的機會,實現傳統媒體的成功轉型。5G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高速率、低延時、高密度等特點,能支持更高效的信息傳輸、更快速的信號響應以及海量的終端接入。[3]地方黨報應當牢牢把握住機會,實施新聞短視頻發展戰略,給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的成功轉型,在短視頻風口下實現跨越式發展。
《合肥日報》視頻號在2021年1月開通,目前,發布的內容緊貼政務、民生、社會熱點等方面,包括城市形象展示、暖心故事、本地美食、人文、重大工程進展等。目前,還有一些定期刊播的系列短視頻,如《一分鐘說節氣》《皖美味道》等。這些系列短視頻的采制以本地素材為基礎,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視頻號自開通以來,在選題和內容上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概括起來,可以分為“硬”新聞、“暖”新聞和“軟”新聞。
“硬”新聞,指的是時事新聞或者重要的通知、通告等。這類看上去比較“硬”的新聞,一般都作“軟著陸”處理。作為省會城市黨報,時政類新聞是新聞傳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將這類看上去很“硬”新聞吸引受眾眼球?報社上下聯動,在新聞線索的獲取、角度的選擇、內容的生產及后期的剪輯呈現上進行了一番探索。
2022年5月26日,《合肥日報》視頻號推出了說唱風格的短視頻《合肥新農人為家鄉上分啦》。這則短視頻的新聞來源為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努力將合肥打造成為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區。這本來是條很“硬”的新聞,但是經過上下聯動、團隊合作,將這條硬新聞“演繹”成為說唱風格、節奏感很強、識別度很高的、具有濃郁合肥特色的短視頻。記者兵分四路,前往合肥的東南西北的鄉村,采訪從事農業的新農人,拍攝麥浪翻滾、稻田染綠、瓜果飄香等優美場景,并讓新農人們用抖音上近期最流行的“我是哪里的……”來介紹和推薦自己家鄉的農產品。整個視頻生動活潑,節奏感強、趣味性十足。把一則硬新聞落地成看點十足的短視頻,達到了理想的傳播效果。
“暖”新聞,傳遞社會正能量。講好新聞故事,以真摯的情感感染人。富有情感的新聞作品,往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地方黨報采制視頻產品時,要發揮講好故事的優勢,通過具體可感的人物來講故事,以小故事凸顯大主題,讓視頻的滲透力更強。在短視頻流量增長迅猛的當下,誰的故事講得好,誰就擁有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4]
2022年4月24日,《合肥日報》視頻號發布的《抬手之間片刻清涼》就是一則十分暖心的小視頻。4月份,合肥市核酸檢測進入常態化階段。記者當日來到包河區的一處核酸采樣點,下午的陽光有些強,在排隊點通往采集點的路上,有一小段是沒有遮擋的,現場一名工作人員見狀,下意識抬起雙手,為經過的高齡老人遮擋陽光,帶來片刻的清涼。
記者按下了快門,記錄下這溫暖的瞬間。拍完后,老人很快就做完核酸,起身走遠。記者找到了這名工作人員,采訪了她。工作人員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自己的想法。整個視頻時長不到一分鐘,配上舒緩的音樂,看完后給人以親切、暖心的感受。富有情感的新聞作品,感染力自然就強。所以,這則視頻上發布后,點贊、轉載量都不錯。
“軟”新聞,做好生活服務類的新聞。地方黨報同樣具有提供社會服務、本地資訊等服務功能。這樣的新聞,體現在短視頻上,就一定要“有用有趣”,即畫面好看,內容精彩,貼近生活,具有親和力。《合肥日報》視頻號推出的一系列本地美食題材的內容,介紹本地的傳統美食,精美的畫面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音樂和精煉的解說,十分具有欣賞性。這種短視頻既是一種記錄,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展現了城市的傳統文化之美,也彰顯了城市的創造力與活力。
雖然視頻產品起步晚,但是,經過一年多的不懈的努力,《合肥日報》 的視頻類產品從量到質有了顯著的進步。據統計,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底,全年生產視頻產品超769條,其中超“100萬+”爆款產品1件,實現了百萬加的突破,最高播放量單條167.9萬次,日均播放量0.66萬。
縱觀目前地方黨報新聞短視頻產品,雖然有進步、有發展,但總是稍顯滯后,大多在進行過程中都有些“不順暢”,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內容生產方面:有一定數量的原創新聞短視頻產品,但是精品、“爆款”、傳播力強的短視頻不多,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主要表現為同題材的報道太多,文字內容重復,創新的報道內容和形式較少。甚至有一些新聞短視頻依然還在沿用傳統的新聞處理手段,將內容進行無差別地搬運導致低效、無效的傳播。《合肥日報》自視頻號開通以來,生產的視頻產品近千條,雖然數量不少,但是百萬加的爆款產品只有一件。所以,在新聞短視頻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團隊建設方面:專業團隊、專業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的現象。目前,傳統媒體的制作團隊大多為本單位對視頻感興趣的文字記者,或者原來攝影部的記者轉型而來,且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基本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合肥日報》優秀的短視頻制作專業人員比較匱乏。就目前來說,拍攝短視頻的基本為視覺新聞部記者,對于平日里拿著單反相機的攝影記者來說, 短視頻的拍攝及后期制作,也處于摸索、學習階段。
激勵機制方面:主要表現為管理機制不健全,績效傾向不合理。《合肥日報》 目前的薪酬績效還是偏向于報紙,對于新聞短視頻,績效偏低,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記者創作的積極性。人才激勵政策滯后,這反過來也影響著短視頻專業創作隊伍的穩定發展。
地方黨報的新聞短視頻如果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必須直面困難,突破瓶頸,尋找新的出路,拓展發展空間。
內容生產方面,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精耕短視頻內容,用精彩的原創內容征服受眾。對于新聞傳播而言,盡管技術在不斷地革新,新的傳播方式也不斷地增多,但是堅持“內容為王”的思想和原則并沒有改變。當下,只有完善短視頻的新聞內容,才能在同質化的新聞短視頻中“博得眼球”,才能被審美疲勞的用戶所接受,才能在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內容的生產上一定要突出“年輕態”的特點,盡量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編排內容,提升主旋律報道的感染力。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抓住年輕人的眼球, 因為只有抓住年輕群體,才能抓住未來。
制作上,打造專業的視頻團隊。要想將短視頻做得更專業、更精彩,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有專業的視頻制作人員和專業的團隊。針對目前短視頻制作人員普遍缺乏的現狀,地方黨報一靠引進短視頻制作專業人才,充分發揮“種子”的作用,通過“傳幫帶”的方式,提升個人及團隊的業務水平;二靠推動已有采編人員的轉型,要培養、培訓現有的記者,發揮各自的特長,有的擅長拍攝、剪輯,有的適合做策劃、寫文案,相互之間多學習、多磨合,還可以將記者“送”出去,到更大的平臺去鍛煉、學習,將學到的技能為己所用。
加強策劃,強化“精品”意識。注重策劃,走“精品”路線。100個普通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可能也抵不上一個“精品”“爆款”的影響力大。
“借船出海”,強化原創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地方黨報受到用戶量等因素的影響,原創新聞短視頻傳播的效果有限。但是,一些頗具影響力的頭部平臺或者商業平臺都已經開放,比如新華社的現場云、人民網的人民視頻,還有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地方黨報可以將制作精美的新聞短視頻分發到這些平臺上,以提升自己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堅持品牌化運營。放眼未來,地方黨報短視頻長遠的發展還要堅持品牌化運營。比如,在新聞短視頻的生產制作中,要有統一的LOGO,片頭片尾風格,相對固定的發布時間時段,增強受眾對品牌的認知度、識別度,打造自身品牌的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