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儀
一項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的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負擔調查數據作出了這樣的分析:從1990 年到2019 年,中國中度和重度的視力障礙流行率增長迅速。中度視力障礙流行率增幅近12%,對應的患者人數從接近2000 萬增加到超過4500 萬,增加了近133%。嚴重視力障礙和失明的流行率雖然明顯低于中度視力障礙,但患病人數估計也已增至467 萬和869 萬。從整個人群中的比例來看,中度、重度視力障礙和失明的患病率分別達到2.57%、0.25%、0.48%。
相比1990 年,2019 年中國失明人數增加了超過64%。在人口基數大、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這可能成為公共衛生的一個重要負擔,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
《世界視力報告》也指出,全球視力損傷或失明人數超過22 億,其中至少10 億人存在視力損傷問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表示,美國40 歲及以上人群中,約有1200 萬人患有視力障礙,其中100萬人是盲人。
近十年來,全球智能科技不斷進步,不僅促使各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也為普通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那么,這些智能科技手段能幫助視障人士更好地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
據中國盲協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至少有600 萬視障人士會運用智能手機上的無障礙模式完成日常的上網需求,互聯網成為他們與世界溝通的主要橋梁。
在巴西圣保羅市,政府計劃為每個公共圖書館陸續配備10 副特殊眼鏡。這種眼鏡使用了“OrCam MyEye”技術,通過磁吸在眼鏡上的一臺設備,可以掃描書頁并進行朗讀,目前在圣保羅54 個市立圖書館可用。
除此之外,更多針對視障人士的智能輔助工具也在陸續開發中。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雜志網站在近期報道中,列出了可以惠澤視障人士的四大技術。
智能手杖
手杖對于視障人士來說是一種簡單但至關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患者在出行時避免傷害。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推出了一款經濟實惠的智能手杖,它可以安全有效地引導視障人士出行,幫助他們檢測和識別道路上的障礙物,幫助他們輕松繞過,并沿著室內外路線行駛。
研究人員在《科學·機器人》雜志上撰文指出,這款智能手杖配備了基于激光技術的激光雷達傳感器,可用于測量與附近障礙物的距離。這種技術也是一些自動駕駛汽車和飛機中常使用的。手杖還配有包括GPS、加速度計、磁力計和陀螺儀等額外的傳感器,可以監控用戶的位置、速度、方向等。手杖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尋路算法作出決策,引導用戶朝向圖像中的對象。
一家非營利組織Hearseen Mobility,旨在開發輔助技術工具,幫助視障人士導航,為其安全旅行和無障礙通行提供幫助。
無獨有偶,Hearseen Mobility 也在為盲人和視障人士開發一款智能手杖。手杖與一款應用程序相連接,用戶使用手杖時可以通過該應用程序聽到語音導航和指路提示。例如,一位視障人士在機場想吃漢堡,那么他(她)可以按下智能手杖上的一個按鈕,說:“導航到肯德基。”應用程序就會根據其當前所處位置,使用安裝在機場的指路信標為其提供前往肯德基的詳細路線。該智能手杖還將設置游覽模式,在用戶經過某些地點時提供語音播報服務,例如,“洗手間在你的右邊”等。
視覺人工智能
2017 年,微軟推出一款供視障人士使用的視覺人工智能應用Seeing AI,主要是利用神經網絡技術識別周圍環境。
用戶通過該應用程序能感知周圍的世界,并完成多種任務,如查看文檔、感知常見產品以及識別人等。2020 年年末,該應用迎來了4.0 版更新,用戶可以利用蘋果手機中的LiDAR 掃描儀掃描房間情況。當戴上耳機時,用戶會聽到周圍物體在房間里的位置報告。此外,該應用還可以利用觸覺距離傳感器來感受物體與其之間的距離。
導航背包
美國佐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Mira 的背包,可以幫助視障人士獨立導航。它使用了英特爾公司開發的人工智能軟件和安裝在背心上的Luxonis OAK-D 空間人工智能攝像機。這款攝像機能夠運行先進的神經網絡,并提供加速的計算機視覺。研究人員通過在攝像頭上嵌入英特爾智能視頻芯片,實現超快的響應時間和消除延遲來實現這一功能。
背包開發者之一、佐治亞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工程師賈加迪什·馬亨德蘭解釋稱:“在用戶外出時,該系統可以檢測人行橫道、路邊海拔的變化、紅綠燈和標志以及其他行人,還有諸如垃圾桶、懸掛的樹枝和花籃等街道設施。然后通過藍牙耳機提醒這些潛在危險的存在和方向。此外,該系統還允許用戶保存他們的當前位置,或通過短信將其發送給另一個人。”
增強現實
《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在報道中指出,上述只是科學家們為視障人士開發的技術中的一小部分,增強現實技術也有望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多的幫助。
英國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及視覺假肢研究員史蒂芬·希克斯等人,在英國皇家盲人協會的支持下,歷經5 年研發,帶來了可以讓視障人士“看清”四周危機的Oxsight 技術。
Oxsight 借助用戶佩戴的3D 攝像機捕捉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和距離,再通過計算機圖形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對這些信息重新處理,并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物體距離的遠近,轉換成適合視障人士剩余視力能感知的圖像和視覺信息,讓佩戴者能清晰判斷自己與物體之間的距離。
今年,我國順利舉辦了冬季殘奧會,人們的目光也紛紛投向了殘疾人的體育競技賽場。我們看到,縱然是殘缺的身體,卻依然能夠閃耀著不屈的靈魂,給人類帶來精神之光。
然而不僅僅是在體育競技的領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人們也早已不再視殘障人為異類,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尊重,通過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幫助他們擁有同樣健全的人生。
當我們的輔助技術、輔助器具達到一定的水平的時候,視障人士的障礙就會減輕,他們在社會中的生活就會更加方便。事實上,依靠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提升視障人士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知覺的統合能力,達到某種意義上的視覺康復,使他們能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