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紅(瀘州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腦卒中在中醫(yī)上歸屬于卒中、中風等范疇,臨床表現為神識昏昧、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癥狀。祖國傳統醫(yī)學認為人體為陰陽構成,陰陽之氣的平衡消長是個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先決條件。而陰陽失調就是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契機,中風偏癱患者病位雖在腦部,然則發(fā)病和陰陽失調之間有重要關聯。引用《醫(yī)方類聚》之言:“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臟腑氣偏、營衛(wèi)失度……風邪之氣乘虛而中人也”,可見中風和腦部血脈瘀滯、機體陰陽失衡有關。《景岳全書》中對中風病機的相關記載則認為,“內積勞傷”才是中風的根本原因。
腦卒中患者在急性發(fā)病前,可能會有一些先兆癥狀,例如短暫性的患側肢體無力、麻木,暫時性的面部麻木以及口角歪斜、說話不清、語言理解困難等;一過性的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或喪失,一過性的頭暈頭痛,這些癥狀都可能是短暫性的腦缺血發(fā)作。但由于上述癥狀多為一過性的,大多被患者忽略,未能引起重視。也有患者在毫無征兆的前提下發(fā)生,出血性腦卒中往往就是在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發(fā),多數在活動過程中起病,患者常常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等癥狀。
腦卒中的病因復雜多樣,危險因素眾多,包括超重與肥胖、體力活動不足、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吸煙喝酒、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頸內動脈嚴重狹窄等等。除此以外,腦動脈栓塞、血流動力學因素、感染、結節(jié)性大動脈炎等都可能誘發(fā)腦梗死;外傷、動脈瘤以及腦動脈畸形等則是引發(fā)腦出血的重要原因。
中醫(yī)治療腦卒中方法豐富多樣,主要分為外治法和內治法。外治如針刺、艾灸、中藥熏蒸、穴位敷貼、穴位按摩等等,內治主要為湯藥治療。由于各醫(yī)家對腦卒中病因病機認識不同,治療原則也不盡相同,主要采用的治法包括益氣活血、化痰祛瘀、平肝熄風等等。
參芪通絡湯組方:黃芪、太子參、三七、雞血藤、地龍、水蛭粉、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川牛膝、香附、澤瀉、豨簽草。制成水煎劑,每日分早晚兩次溫服。本方主要用于腦卒中恢復期的治療,其功效為益氣活血,利水通絡,是治療氣虛血瘀兼水濕停滯證腦卒中的有效藥物。其中黃芪、太子參重用,有補氣活血利水之效;三七入煎,益氣補血;雞血藤、水蛭、地龍、當歸、桃仁、赤芍、紅花配伍行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當歸、雞血藤與三七合用又起養(yǎng)血之效;太子參生津滋陰,能驅邪扶正;香附理氣; 簽草祛風除濕;川牛膝通經活絡;澤瀉消腫利水。全方共奏益氣活血利水通絡的功效,能夠輔助治療腦卒中恢復期偏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