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長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了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堅持理論創新。回顧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通過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創新,主要體現為三個基本維度的創新,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體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思想體系、方法體系、話語體系三個維度綜合推進,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理論創新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
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都反復強調過,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1848 年,當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系統地向工人階級呈現他們的理論時,馬克思主義便成為工人革命和斗爭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恩格斯越是深入到工人斗爭中去,與工人運動聯系越緊密,他們的理論認知越是不斷地提升、升華。他們也一再向世人強調,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不是教條。馬克思、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撰寫的7 篇序言中,多次闡述了這種觀點。在1872 年的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黨宣言》中的一些說法已經過時了,比如關于工人的革命措施等問題。馬克思逝世后,一些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日益教條化。為了糾正這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恩格斯反復強調:“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681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提供給無產階級的只是一般的原理和基本的方法,并不是具體的策略本身。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歷史也深刻印證了,如果不顧客觀實際,用教條主義的方式對待馬克思主義,將會帶來極大的危害。總體來說,馬克思主義的運用需要根據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變化,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創新的新篇章。
回顧黨的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不同歷史時期主要任務的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要求按照中國的特點去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認識給中國共產黨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行動指引。毛澤東通過不斷的調查研究,深刻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階級狀況。當時的中國農民占大多數。結合中國具體實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最終創立了毛澤東思想[2]7。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2]13。之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指引下,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15;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接力棒,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16;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進程中,綜合分析了新的社會發展要求,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形成了科學發展觀[2]16。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2]18。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重大問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2]26。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一再表明,“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3]13。
思想體系是理論化的概念、范疇、規律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理論系統。中國共產黨實現的每一次理論飛躍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創新和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的創立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近代中國的社會矛盾主要表現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他們聚焦這兩大矛盾的解決,發展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思想,創立了符合中國實際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著眼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創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人民內部矛盾理論,以及中國工業化道路理論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入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正是源于這一認識,這一階段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中,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了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2]25-26,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保?]284馬克思主義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應該具有不同的形式,也會有不同的理論內容。百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不僅致力于“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改變世界”,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行動指南。關于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性,恩格斯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提供的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4]691。列寧非常重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疑地只是借用了寶貴的方法”[5]300。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影響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也始終秉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體系,創新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體系。
回顧黨的百年歷程,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既對接現實工作實際,又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體系。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方法體系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的闡釋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觀點,進而在方法論層面提出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有機統一。在運用矛盾分析法解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時,毛澤東又倡導運用調查研究法、統籌全局法、群眾路線法等一系列工作方法。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員干部尤其要注重運用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等科學的思維方法來武裝頭腦、開展工作。這些思維方法的提出,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論的堅持和遵循,也是對當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成就的借鑒和創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方法體系創新的貢獻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中,習近平始終強調,要用矛盾辯證法觀察和處理錯綜復雜的具體問題;要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思維出發,加強改革開放的頂層設計;要創造性地運用發展思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看成是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必須“摸著石頭過河”;要從質量互變規律出發,將“底線思維”升華為一種重要方法??傮w來看,中國共產黨人建立的這一系列方法論原則、思維方法、工作方法構成了相對完整的方法體系。
創新馬克思主義方法體系與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是辯證統一的。根本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歷史觀的精要所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論來理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是通過根本方法論構建起來的理論體系,對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論的遵循能為我們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確立一個正確的理論視角,有助于我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系統。另一方面,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論來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體系,才能確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真正實現守正創新。
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的外在表現形式,它通過工具性構架傳達特定的思想價值理念,以實體性表征展現理論思維能力。一種理論最初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們接受,并讓人們有內在驅動力來通過實踐檢驗,這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理論的話語構成和言說方式。中國共產黨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其突出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打通學術話語系統和群眾話語系統,打造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中國共產黨歷任領導人都特別重視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形式來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闡釋。馬克思主義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科學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把抽象的理論廣泛傳播到普通民眾中去,讓科學的理論真正為群眾所掌握,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實踐中,經常熟練地借用慣用語、諺語、成語等熟語來傳播和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開辟了一條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新道路。據統計,《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中共出現了兩千多條熟語[6]。毛澤東巧用熟語來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與毛澤東的成長經歷分不開。他成長于農村,長期投身工人和農民的革命工作,青年時期還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鄧小平也非常注重理論創新中政治話語與大眾話語有機統一的話語表達。“三步走”戰略是鄧小平借用民間俗語對社會主義建設戰略步驟的生動表達?!案母镩_放”的提出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話語表達。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指出,建設一個國家不能把它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用我們的話講,叫對外開放”[7]260。習近平善于用群眾的語言同群眾說話,在他的系列講話中,“習式”語言風格曾經一度引發熱議。在“習式”語言中,從“打鐵還需自身硬”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發揚釘釘子精神”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從“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通俗易懂的群眾式話語表達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讓人民群眾易于學習、掌握并運用中國共產黨最新理論成果。
第二,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毛澤東擅長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進行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創新。他經常能在中華優秀典籍中找到馬克思主義話語創新的生長點。《漢書·河間獻王傳》中用“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一語來評價河間獻王。毛澤東借用這句話對辯證唯物主義做發展性闡釋。他指出,“實事”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扒蟆笔侵溉ヌ綄?,“是”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角下,“實事求是”就是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來探尋客觀事物的規律,從而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這樣的話語創新兼融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智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涵。中國古代哲學家論述的知行觀為一般知識分子所熟悉,毛澤東就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對傳統知行觀進行改造。他既批判了中國古代知行觀中“知在行先”以及“知和行均出自于心”的唯心主義觀點,又繼承了中國古代知行觀中“知和行互相依賴”等合理的思想認識。毛澤東最終將中國古代知行觀發展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鄧小平注重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俗語、典故,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構建。據考證,今天我們熟悉的“小康”一詞的典型意義在《禮記·禮運》中有詳盡的體現,“小康”被界定為一種相對良好的政治狀況。鄧小平批判性地繼承古語“小康”一詞,用它來表達和界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想,之后“小康社會”就成了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而提出的戰略構想。由此可見,在文化自信、學術自覺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是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應然要求。
第三,著力提升對外傳播的國際影響力,形成融通中外的馬克思主義對外話語體系。對外話語體系是中國向外部世界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以及用中國思維闡述外部世界的知識體系的總和[8]。在國際社會中,對外話語體系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它展現了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綜合實力和國家形象。從我國展現的國家形象來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讓國際社會逐漸熱議“中國模式”“中國現象”。在這個歷史機遇期,如果能用融通中外的馬克思主義話語向世界講清楚中國實踐、中國道路,就能順勢而為地宣傳好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論證好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因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9]156?!读暯秸勚螄碚芬远嗾Z種形式向全球發行,已經成為全球民眾了解中國的“金鑰匙”。正如一些國外政要和學者所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全球發行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了中國模式、中國道路。閱讀此書后,許多國外的政要和學者對習近平大加贊賞。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Elizabeth C.Economy 認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向世界傳播了習近平的思維方式,可以肯定,習近平是一位共產主義的信徒[10]。一些政要、學者則表達了對中國發展的期待。德國前任聯邦總理格哈德·施羅德指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讓西方國家更清楚地理解了“中國夢”?!爸袊鴫簟弊非蟮氖且粋€開放、穩定和富裕的中國,這也是符合世界利益的。這一對外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成功范例也證明了,形成融通中外的馬克思主義對外話語體系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
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方法體系、話語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中堅持的三個維度。總體來看,實踐基礎上的思想體系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內核,方法體系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礎,話語體系的構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外在表現形式。面對新的時代課題,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創新、方法體系創新、話語體系創新的綜合推進中繼往開來,在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中開拓前進,讓馬克思主義在21 世紀散發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