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海濱實驗小學 張冰婷
“雙減”推進已經深深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時代賦予了語文課堂教學新的課題,給予它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新機遇。小學語文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和前提。因而,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有效融合,充分利用課上和課下的教育資源展開合理設計。小學語文教師在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設計作業時,既要結合語文教材的內容,也要同社會發展狀況相聯系,要做到作業設計減負增效分層。教師必須強調對語文作業的設計,充分發揮作業的立德樹人功能,進而為新課程標準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多樣性,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適合當前的教育形式,如何讓語文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如何實現語文教學革命,這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考卷。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怎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優化作業、提高作業質量?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充分將教學和實際生活相聯系,聯系實際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因而作業作為課后的教學環節,必須遵循作業內容切實聯系實際生活的原則。所以,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要最大程度的結合實際生活,即要凸顯語文作業的生活化、實際化。比如,進行到《蟋蟀的住宅》這一課時,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觀察大自然生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中其他生物的生活習性展開對大自然的探索與研究。要想實現小學語文作業的生活化,就必須將作業同實際生活相結合,在開放性的教學中使學生熱愛自然。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一些教師往往會選擇讓學生重復進行抄寫的工作,或是背誦詩句。時間久了,這種乏味單調的作業形式會讓學生對作業產生抵觸的心理,作業的完成狀況也通常是不盡如人意,遠遠不能實現作業本身具有的啟發思維的價值。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注意創新與優化,以簡單的詞匯抄寫和課文識記為基礎,進行二次創造與加工,從而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從作業的形式角度來看,要合理地融入特色化培訓,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能千篇一律,而是應該注意語文作業的多樣性和不同難度,教師要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完成后,應該按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作業設計,使學生在作業中都能鞏固所學課文知識。比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作業可以設計為最簡單的詞匯、句子摘抄等,以達到鞏固基礎為目的;中等學生除了完成基礎題外,還可以再做一些提高題,如詞匯在其他句子中的實際應用等;優等生除課堂作業外,還可以讓其拓展課外閱讀,運用掌握的知識對課外文章進行解讀等。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具有育人的作用,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過去的語文作業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拓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進行語文作業設計,不但有助于拓展教學,而且有助于將作業同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實現作業的育人價值。簡而言之,學生完成教師布置作業的這一過程不是孤立存在的,作業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地位,應作為課堂的拓展充分融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能聯系實際生活。因而,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將作業內容同生活實際相結合,同學生的課后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成長,充分發揮作業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積極作用。
單元教學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是在總結語文教學經驗的前提下形成的。單元教學以單元為最小單位,把每單元中的課文規劃進教學內容,首先講解典型的課文,同時和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比較,以一篇課文帶動單元教學,實現拓展式教學。區別于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單元教學的優勢更顯著。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和延展,能為學生的知識運用提供機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首先,單元教學的系統比較完備,主要表現在單元內容的選擇和框架上。其次,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較強,在以單元為最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同時落實在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再者,相比于單篇教學,單元教學較為連貫,單元與單元之間單獨存在又彼此聯系,因而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后,單元教學區別于單篇教學,更利于開展對比閱讀。單元教學把相同主題或題材的文章納入同一單元內,每個單元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異,這有助于實現小學語文對比式教學的展開,也有利于教師在最后進行單元歸納和知識總結。
在單元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單元目標為主線,轉變作業設計觀念,提高教學效率。單元作業設計要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形式新奇,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不是被動的完成單元作業,而是主動參與、進行評價、師生合作。不同年級的作業要各不相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相互協作、交流感受、啟發思維。在一次次的收獲中,學生會主動完成單元作業,發揮主體作用,有助于增強對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際運用能力。單元主題是教師設計單元作業的導向,有助于教師突破作業設計的局限,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在保障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把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進行二次加工與創造,借助作業為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與優點提供良好的平臺,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在學習《繁星》時,可以讓學生先觀察星星具有的特點,學生在觀察星星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觀察的結果進行歸納、整合、記錄,隨后向其他學生分享。在這種多元化的作業過程中,學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通過細致觀察,將自己得出的結論以各種方式進行展現,凸顯了課文的重點內容和主要思想,豐富了語文作業的形式,從而實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張揚。
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清晰指出:小學語文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強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這也可以通過科學的作業設計來實現,合作精神的樹立也是教師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開放性的小學語文作業布置,使原來學生自己就能完成的語文作業必須在借助團隊力量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學生在同小組成員、父母、甚至是社區的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學《落花生》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時情感充沛,可以設定主題讓父親與學生寫作完成練習內容,父親與學生一同朗讀課文,父親主要模擬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要表現出愛孩子的情感;學生主要扮演文中孩子的語言、動作和心理狀態,展現文中作者對父親的思念與回憶。還可以采取課堂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探究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協作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小學生處在熱衷于彰顯自我、凸顯個性的身心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教師設計創造性作業有助于促進學生各項感官的全面發展,可以通過辯論賽、舞臺表演等方式完成作業,學生會更加積極參與并且努力完成目標。比如,在《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的教學中,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以想讓學生想象宇宙的起源,并且把這些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得出各種各樣的宇宙起源觀念,并提出最可靠的起源說法。學生在發揮想象力之后,可以通過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念進行辯論分析,最后指引學生統一觀念,使學生認為文中的說法是最科學的起源論。在掌握文章背景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創造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最終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理論知識是展開語文教學的前提,因而教師要將知識性內容體現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中,在此基礎上進行單元教學,依據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的過程中,每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重要課文。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拉開了單元的序幕,奠定了單元課文的學習目標和情感基調。比如,統編版教材《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觀潮》寫了農歷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在學習之前猜一猜文章講述的內容。教師在設計開放性的作業時要充分發揮思維創造力,采取多樣性的作業形式,努力同課堂內容相結合。設計開放性作業時要注意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而,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擺脫固有思想的束縛,采取更加獨特的設計理念。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效融合,啟發學生的智慧,培養情感態度,實現作業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指引學生解決疑問的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深層含義。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卻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卻無法主動提出任何疑問。立足于單元整體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必須要指引學生展開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思考與探究,在探討中針對自己的疑惑提出問題,并且師生要就此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語文是一門主觀性較強的學科,不同學生對文章的見解與認識也會各有不同。比如,在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明》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念、鄉土情懷,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如何看待“月亮還是外國圓”“月是故鄉明”這兩種情感觀念,最終指引學生不要崇洋媚外,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不單純是教授好課堂內容。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樹立閱讀的良好意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以此為教學目標展開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開放性的作業以“自主”為主要特征,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使學生在不斷進步的同時有自己的個性與靈氣。開放式作業不單單是讓學生自主挑選作業題目,還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在發揮學生自主能力的過程中有助于實現學生對已掌握知識的鞏固與了解,這也是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在以親子為主題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許地山的《落花生》,來激勵學生對知名作品的閱讀熱情,努力指引學生展開課外閱讀。這有利于學生掌握教材的重點內容,也有利于學生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習著名學者的典型文章。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驗是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復習就是一種有效的體驗方式。教師在布置體驗性作業的時候要注重復習,聯系實際生活。復習有助于鞏固舊知識、聯系新知識。新課程標準改革為復習制定了完整的復習框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一條或多條主線將單元知識連接起來,在思維清晰的基礎上突出教學重點,這有助于溫故知新,對知識查缺補漏。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及時復習的習慣,這有助于學生日后的學習。教師還應該重視每單元最后的習題和活動天地,通過這些內容,指引學生展開思考,將單元知識聯系到一起,實現對學習規律和知識框架的總結,形成有層次性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語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實現了對語文素養的提升。因而,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要注意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實效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落實小學語文作業改革,使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樹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教師在評價作業時要關心每名學生,引導學生及時處理寫作業中發現的問題,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