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庚
針對現實中教師研究存在淺表化、碎片化和機械化的傾向,我們需要在“做有根的研究”上下點功夫。
有根的研究是有溫度的研究。不少教師把研究的關注點放在“認知”上,似乎這才是切中要害。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情感與認知系統在人的發展中同等重要,而且彼此相互關聯。著名教育學者朱小蔓教授長期致力于情感教育的研究,她認為:“思維和情感密不可分,它常常表現出一種情感的多樣狀態。”我國幼兒教育先輩陳鶴琴先生臨終前寫下:“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陳先生樸素的語言中透出教育真諦:教育兒童先從愛他們開始,研究兒童也要建立在愛兒童的基礎之上。這不僅體現在研究的價值取向——“一切為兒童”,而且貫穿于研究的全過程。飽含溫暖的研究,會讓我們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發現兒童的“無限可能”,發現促進兒童成長的“金點子”。
有根的研究是扎進肥沃土壤之中的研究。當下,有些教師熱衷于鉆研“寫作的技巧”,有些教師專注于緊追“教育熱點”,有些教師擅長利用文獻“組裝”成文,也有些教師為了職稱晉升或評選稱號而不停地申報個人研究課題或項目并且頗有收獲。但上述研究多為短視行為,很難在教育研究上有所建樹。研究的根應該扎在肥沃的教育土壤中,扎在教學的基本環節中。如果教師不去研究課標,不去深耕教材,而“沉浸”于教學方法的不斷翻新與教學理念表達的不斷求異中,這樣的研究往往會成為“無根之木”。
做有根的研究要能沉得下去。青年教師有自己的優勢,動手能力強,工作中遇到問題常常能很快想到妙招解決。但是他們在研究上常常呈現出淺表化傾向,比如教學中稍縱即逝的靈感往往不能及時捕捉住,甚至遇到某個教學難題或問題時會直接放棄而錯過了研究的好時機。換言之,我們頭腦中常常要有一個研究專題,最好能夠擱置較長一段時間。擱置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持續關注的過程,就是用時間、用心思去醞釀或沉淀的過程。我們將有價值的問題在頭腦中擱置一段時間,智慧的種子就會“出其不意”地冒出新芽。何為專家?不是說他們無所不能,而是由于他們長期像袁隆平一樣夢想著“禾下乘涼”,以至于時時思考,并在生活中時時關注點點滴滴,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教師做有根的研究,當然也與所處環境有關。學校必須營造求真務實的研究氛圍,摒棄漂浮的研究作風,拒絕以“多彩”活動來點綴或代替課題研究與課程建設。我們需要靜下心來辦學,靜下心來研究,秉持科學精神,不獵奇,不空喊口號;我們還應當圍繞學校文化或特色項目扎實開展研究活動,或助力學校的發展,或助力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
教師做有根的研究,方能走得遠些,并且會在收獲中讓內心變得更加豐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