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超
(鎮江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鎮江 212000)
在我國,農村人口主要以農業種植為生。每一位農民為國家經濟發展身體力行地付出著,他們理應得到關懷。近年來,鄉村振興提上日程,涉農新聞報道也比以往更為人們重視,要了解鄉村現狀,幫助農村發展,新聞從業者應當有所付出。
在鄉村振興戰略剛提出時,新聞界似乎還未靈敏地感應到農業新聞潛力的挖掘之處,各大電視臺報道農業新聞依舊未脫離傳統的報道內容,千篇一律,毫無亮點。要么在種植的時候,采訪團隊去農村地區了解種植情況,拍攝人員拍攝農村畫面,記者采訪當地村民農作物種植數量、管理方式、現階段生長狀態等等,然后再采訪農作物管理人員實際情況;要么在收獲的季節,同樣拍攝農民生活場景,鏡頭轉向農田,加入果蔬成熟畫面,再采訪種植人員的心情等,然后寫成報道,播報人員播報內容,這就算是涉農類新聞的報道了。回顧過去的農業新聞,無不是以上形式,畫面單調、內容只是換了場景不換素材,人們觀看時幾乎都能猜到播報員要說什么,幾乎沒有令人期待的亮點,干脆就換了臺,沒有心思看下去。因為內容無亮點,觀看的人數少,鄉村種植業的具體情況得不到反應,觀眾盡管想了解農民真實種植情況,也實在沒有可吸引注意力的新聞點。
傳統涉農類新聞的報道,幾乎都是通過各省市電視臺,在固定的時間播報固定的內容,有些感興趣且時間充足的人,會定時定點觀看新聞,但大多數人并不能定時定點觀看到新聞,可能新聞中有很多重要點,只能無奈被錯過。觀看農業新聞的人大多數為農民,他們不像城市工人有固定上下班時間,農民的勞作時間沒有固定點,有些人上午五、六點起床就去田地耕作,到晚上8點才到家,而新聞播報時間為七點到七點半之間,等他們回家,新聞已經播報完了,農民連唯一可以了解自己行業發展現狀的途徑都錯過了,實在可惜?;蛟S,有些農民為了觀看新聞,在新聞播報時間按時回家,但并非天天如此,也并非天天都能觀看到新聞,有些電視臺逢節日播放其他內容,或者逢假日會播放已經播放過的內容,農民了解農業新聞途徑單一。同樣,社會上也有關心農村發展的人士,他們主要是通過觀看電視臺新聞節目了解農村現狀,但也因為時間問題,不能及時了解到最新相關信息,這可能就會讓社會對此類新聞的關注度越來越低。
我們通過電視臺觀看到的涉農類新聞,幾乎都是管理農作物的方式、種植產量、收獲情況,但對農民在耕種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沒有詳細說明,觀眾只能看到農民收獲時的喜悅,不了解他們背后辛勤的付出,還以為果蔬、糧食作物的種植很簡單,也許會萌生出“糧食那么多,浪費一點也沒關系”的想法。各大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種植作物的情況有差別,比如,北方以種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水稻為主,而南北兩方各個地區又有差異,有些土壤條件好,作物生長快,產量高,有些地區土壤條件差,農民再怎么辛苦種植,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長,產量低下,作物質量還不達標。而且,除了人為因素外,天氣情況的變化也會給農作物的生長產出帶來影響,陽光充足,雨水量充足,作物長勢良好,沒有陽光和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緩慢,有時候遇到自然災害,農民們憂心忡忡,辛苦種植了大半年,最終敵不過一場暴風雨的摧毀。涉農新聞報道應該把農民最想解決的問題報道出來,讓更多人幫助農民想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近年來,很多年輕人去了城市發展,留在農村的大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但鄉村要振興,僅靠中老年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如何讓在城市的年輕人關注到鄉村的發展的需要,各大電視臺應持續關注鄉村變化及發展情況,把最新消息報道出來,讓在城市生活的人們關注到,能有新的思考。工作人員可以定期采訪生活在鄉村的人,將采訪內容寫成新聞并每天在電視臺定點播報,而且還可以應用創新思維把傳統新聞編成故事進行報道或者在新聞中加入情境劇。
1.定期采訪鄉村工作,撰寫鄉村新聞
電視臺的采訪團隊應把農村發展作為重點關注的新聞對象,時刻關注自己負責地區的情況,并定期去農村進行考察和采訪當地人,根據采訪的內容,撰寫成新聞。每一期應該擬定一個主題,根據主題列提綱,依據提綱進行采訪并搜集資料撰寫內容。例如,某地區第一年種植櫻桃,新聞從業者可依此擬定一個主題“第一年種植櫻桃,產量到底如何?”然后列出要參訪的內容,包含當地地理條件、櫻桃投資情況、當地農民的出售途徑等,進而帶著團隊去當地進行采訪。農民們會說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比如,雨水量不充足,需要去別處運水進行澆灌,或者樹木生蟲,購買各種藥給樹木涂抹,管理途中遇到了各種問題,采訪人員都要記錄下來,加入到撰寫內容中,運用寫作技巧對文章進行潤色,寫出大眾都能讀懂的文章,這也是在為當地農業發展作貢獻。
2.電視臺每天定點播出涉農新聞
撰寫的新聞內容一定要及時播報,過了時間,內容就失效了,只能重新采訪和撰寫文章,對當地人和新聞從業者都得不償失。因此,為了保證新聞的即時性,且讓當地人能了解到每天的農業發展情況,電視臺每天定點播出涉農新聞,有一個固定的時間,人們就知道在什么時間該看電視,對于有觀看新聞習慣的人,也不會錯過重要消息。電視臺新聞時間安排要考慮到人們的上下班情況,可以提前做一個數據調查,根據得出的數據做出時間規劃,例如,大部分人晚上七點下班回家,差不多八點看電視,那么,新聞事件可以定檔在晚上八點,時長可控制在30—40分鐘,也不會占用人們太多時間。而且人們勞累了一天,可以通過觀看不到一小時的新聞內容放松心情,觀看的時候,也不需要像平時上班一樣拿出紙筆進行記錄,他們可以坐著、躺著或閉上眼睛聽,在完全舒適的狀態下了解當地農業情況。
3.電視臺的涉農新聞融入創新工形式
在人們印象中,新聞內容都有固定的播報模式,新聞采訪人員去對應地點,在固定的時間采訪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員,提前寫好采訪稿,與相關人員對話時依據稿子內容進行提問,記錄員在旁邊記錄,撰寫新聞稿的人員根據采訪內容寫完稿子在網上發布,同時,視頻制作者對采訪視頻進行簡單加工修飾就可以在電視臺端口播報,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新聞模式,內心多少會覺得枯燥,新聞制作者不妨把新聞制作成故事,或者在新聞中加入情景劇,換一種方式讓大眾觀看新聞內容。涉農新聞與百姓生活相關,制作視頻人員可以在當地選一些有表演天賦的農業從業者,把當天的新聞熱點寫成小故事,讓這些農業從業人員把故事表演出來,或者突出新聞中的某一點,將其拍攝成情景劇,把新聞編成故事,人們觀看時會被帶入其中,也會對這一熱點事件理解更深刻。
現在的各類自媒體平臺迅速發展,這帶給人們接觸各類新聞的新方式,從前的紙媒和電視傳播新聞需要人們訂閱和按時按點觀看,但自媒體讓人們有自由選擇的時間和空間,人們不必時刻拿著手機,盯著電腦,只要在有需要的時候,點開相關平臺,就能找到想看的信息,而當下的鄉村振興受到全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新聞業從業人員可以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和利用各類社交軟件播報涉農新聞,或者利用一些可以在線報道新聞的APP或軟件在線報道涉農新聞。
1.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
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產生讓越來越多的個人或集體有了傳播自己價值觀和內容的想法和途徑,喜歡寫文章的人注冊一個賬號,每天寫一篇文章,長期堅持下去,會收獲一大批粉絲,一些公司在該平臺上宣傳自己的產品,亦收獲了大批購買者。因此,微信公眾號平臺能是能夠引來大眾關注的好平臺,新聞從業者可以用好這個平臺,把從前關注人數少的涉農類新聞傳播出去,讓更多人了解農業知識,關注農村發展。媒體負責人可以建立一個當地農業新聞的公眾號平臺,在該平臺加入“新聞/當地鄉村小故事/農產品”這幾個欄目,新聞欄目主要撰寫當地的農業政策文章;當地鄉村小故事可通過采訪農民日常,將其寫成有趣的故事,供人們放松閱讀,同時還能了解農村的趣事;農產品專欄可以把當地農產品放在里面,供人們購買。
2.利用好各類社交軟件
科技的發展,將地球連接成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里,只要每個人有智能設備,在設備里下載一個社交軟件,就能與遠方的人溝通,社交軟件的興起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方便人們了解這個世界,了解自己所在的國家,了解社會的發展。也正因為社交軟件的多樣化,人們了解新聞的方式也變多了,各年齡階段的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小紅書等軟件了解各類新聞。因此,各地新聞從業人員可以利用這些社交軟件報道涉農新聞,讓全社會了解農村發展現狀,有能力者可以為農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將涉農新聞發布在微博平臺,人們閱讀完之后進行討論,后臺負責人可觀看討論內容整理大家的建議。
3.在抖音平臺進行涉農新聞在線報道
自從抖音進入人們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會通過此軟件觀看各種小視頻,學習類、娛樂類、哲理類,各種類型都有。其中,與農業相關的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蛟S是農村人口數量多,生活在農村的人想通過小視頻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鄉,不得不說,這類視頻做得很成功。很多優秀的抖音主播帶火了家鄉及家鄉產品,實現了鄉村振興目標,這些主播可以通過自己的賬號在線直播當地涉農類新聞,讓粉絲了解當地農業發展情況。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新聞報道路徑的多樣化對鄉村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具體意義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全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某些平臺觀看到當下農村發展現狀、農作物種植情況、農村生活圖景,他們就知道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很早以前人們觀念中落后的農村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也開始注重精神層次的提升,鄉村街道整齊,家家戶戶房屋排列錯落有致,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道路兩旁大樹林立,像一幅美麗的油畫途徑,很多人愿意來農村度假,年輕人也愿意回農村發展了。
為了幫助鄉村持續向好的發展,國家出臺了很多惠農政策,農民種植作物有補貼、售賣有渠道,這調動了農民勞作的積極性,抱著有勞就有所獲的心態,各地區的農民比以往更辛勤,種植的糧食、果蔬產量更高。現在,新聞業通過報道涉農新聞讓全社會各界人士加入鄉村建設中,給農民帶來了更多信心,真正實現了鄉村持續向好發展。
無論是生活在農村的農業種植人員,還是在城市工作的其他行業人員,都需要通過觀看或閱讀涉農新聞了解鄉村發展情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新聞應該多加報道,利用傳統紙媒、電視臺或現下最火的自媒體軟件,讓人們及時了解農村發展現狀,全國人民一起為鄉村發展建言獻策,實現鄉村持續向好的發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