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芳,鐘月,方應波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珠江三角洲擁有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人口密集,城市綠化覆蓋率高,有“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示范區”的光環。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布局,該區目標定位為世界第四大灣區,將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在這一宏偉建設目標的推動下,廣東省提出大力構建濕地生態保護體系、加快建設綠色生態水網,努力實現水網地區生態化、景觀化,實現珠三角地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從自然環境方面來看,珠三角地區位于中國第二大河流珠江及其支流之上,區域內河湖眾多、水系發達,受季風性氣候影響,夏季短時降雨量大、地下水位偏高、土壤滲透能力差、城市內澇問題突出;同時,城市大多處于內河和海洋的交界點,水文水質條件極其復雜,在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海水倒灌等問題。從景觀規劃與現實境況上來看,珠三角地區城市是人口高密度和開發高強度的典型區域,受傳統發展理念的影響,城市濱水區受掠奪式開發和重工業生產的排擠,最終形成人水分離的局面,濱水城市千城一面,塑造城市特色景觀亦無從談起。
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解決雨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地利用自然力量來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城市規劃理念,推動海綿城市建設與發展。此后,國務院等相關部門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等文件,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技術體系。從文件中可以看出,將原來主要依靠堤壩、泵站、市政管渠等“灰色”設施的被動疏導利用模式,轉變為主動利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透水鋪裝等“綠色”設施吸納雨水;由主動的“源頭控制”和“慢排緩釋”替代被動的“末端集中”和“快速排放”,既消除了城市洪水災害與降雨徑流量大且具污染性的問題,又有效地將雨水資源保留了下來涵養地下水。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具體指南,珠三角地區城市濱水區著力于削減河流徑流污染,推進水岸生態環境保護,首先通過復雜型生物滯留措施增加土壤滲透能力;其次通過合適的植物種植緩解地下水位過高帶來的影響;再次是保護和改善城市水體生態系統;最后,需要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聯合,增加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價值。
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人口增加,短期性休閑成為社會剛需,最大化利用休閑時間成為大眾共同追求,同時對休閑活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城市規劃應該結合地區特色資源條件,發展形式多樣的特色休閑空間。濱海城市水域開闊、空間開放,應充分利用水陸交融的特點提供高品質的游憩資源,為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打造優美、舒適的休閑場所,亦可展示地區文化歷史傳承。
海綿城市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規劃理念,以構建跨尺度水生態基礎設施為核心,將宏觀區域生態協調和微觀要素相互融合,綜合解決洪澇、干旱等城市病。城市濱水區是景觀最富有特色、動植物資源最豐富,同時也是受人類活動干擾最大、能為沿海城市建設發展提供水陸過渡的重要區域。珠三角地區濱水區承載著居住旅游、貨運港口碼頭、漁業養殖、生態修復等多重功能,在設計時,應秉承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局觀,尊重自然、保護河道自然岸線、水體與綠化相互結合等設計思路[1]。基于自然,讓自然做功,收獲自然所提供的免費生態系統服務,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2]。
“海綿城市”理念提出了“彈性的城市防洪體系的構建、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棲息地的恢復”的明確要求,植物作為這一行動中的關鍵元素,對其造景上需打破傳統的綠地美化彩化思維,在追求藝術性的基礎上堅持適地適樹、自然群落組合及綠地功能,結合植物生態習性合理進行植物配置;同時,考慮植物具有天然續存雨水的功能,盡可能選擇短時間耐澇,長時間耐堿、抗風的植物[3],把根系泌氧能力差異比較大的植物進行搭配種植,把常綠與四季草進行搭配種植,以此提高濱水近地面土壤層在冬季的水資源凈化能力和景觀上的四季常青。
在濱水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注重空間的處理。濱水區形成的自然高差賦予濱水設計中必須創造富有層次感、多樣性的豎向空間,可以使用植被種植或地形堆疊來增加層次感,如利用退臺設計,一方面提高濱水景觀的觀賞價值,另一方面采用自然的植被種植,形成了動態的生態循環系統;同時,在現代景觀設計追求實際用途和景觀多元化的需求下,利用現有地形對空間進行合理、自然的區段劃分。該劃分方式不是簡單的空間分割,而是通過合理化設計從而保證各個空間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如水面與陸地景觀空間聯系,上游、中游、下游的空間關系,地面與地下動植物活動的空間聯系等。通過將各個景觀排列在一個帶狀空間中,將景觀縱向串聯,同時在處理空間斷面的過程中應考慮水體的高度、潮汛以及城市的交通狀況等問題,采取多層復式結構將斷面融入濱水景觀中,最終搭建起綠色生態網格構架。
對于以季節性河流為主的珠三角地區而言,具有雨量大且集中的特征,其城市濱水區進行水處理是對海綿城市理念的現實應用。首先,改良現有硬質地面透水結構形成下滲層來“滲”水;綠地草坪中則通過生態植草溝及植被緩沖帶以及利用地形變化改水流直排為緩排的方式,減緩地表徑流流速,形成“滯”水;利用雨水花園、雨水池、生態濕塘、湖池等來調蓄存儲天然雨水,形成“蓄”水。其次,雨污水分流凈化,雨水經由土壤或設置生態攔截溝、濕地沉砂等天然沉積,利用自然做功以凈化水,污水則經過污水管網收集后,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分級分類處理,水質合格后使用,形成“凈”水;最后,經過處理的雨水一部分下滲補充地下水源,另一部分則成為市政用水的主要來源,形成“用”水;最后,多余的水源則通過市政管網流入河海中,形成“排”水。此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對城市排污口采取截污、設置生態排污口等措施,有效控制河湖海的污染程度,從源頭上解決黑臭水體。針對特定的濱水區河道河岸,結合水質水文條件、河流地貌特征,在滿足防洪、排澇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治理、物種植被恢復等具體治理措施[4],還可以在河道中種植如紅樹林植物、藻類、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濕地植物群,通過構建天然的濕地生態系統,實現水體的天然凈化和生態的修復。
在珠江沿岸盡可能保持自然形態的駁岸前提下,設計景觀長廊引入休閑活動場地以彰顯城市特色與文化韻味;在改造親水平臺增加互動性的同時,增加慢行系統及多層次道路體系。在提升生態多樣性的同時,保留景觀個性。在種植方面,在原地形肌理的基礎上,運用多樣性的植物種類營造喬灌草相結合的配置形式,提高生態價值。道路景觀是道路本身與其周邊的自然及人文景觀所組成的綜合性景觀體[5],它既涵蓋道路自身的景觀,也將道路沿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納入其中,承擔著展現珠三角區域的社會、文化、民俗內涵等城市特色的功能。同時,城市濱水區道路景觀是典型的線性空間實體,同時也是動態景觀和靜態景觀的結合體,基于此,一方面,要求濱水區注重大尺度景觀的差異性和豐富性,滿足高速行車有序觀景的需要;另一方面,道路沿線合理利用地形布置休息區、觀景挑臺等設施滿足臨時駐足觀賞水景的需要。
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道路廣場等硬質地面采用透水鋪磚和滲透管溝進行雨水下滲,優先選擇透水性好的鋪裝材料,如瀝青混凝土、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碎石、鵝卵石、嵌草磚等。同時,改變傳統的城市道路設計方式,采用分向橫坡進行路面優化,內側機動車道雨水匯集至雨水口,外側非機動車道雨水匯流至綠化帶,人行道雨水匯集至路側綠地,待土壤層中的水位高于雨水口頂面標高時溢流入溢流井,雨水便被收集起來,其他多余的雨水還可以通過排水口進入城市排水系統[6]。通過設置滲井收集雨水并滲入深層土壤,進而補充地下水,實現雨水滲透、過濾、蓄存、凈化、過濾等,形成動態水循環。
生態駁岸模仿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工程方法,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河流自然環境的破壞,以此體現海綿城市理念的內涵和實質,即使駁岸在漲水時(豐水期)吸收水,落潮時(枯水期)將其所吸收的水分吐出來,維持駁岸的安全和美觀。這與我國大力倡導的人地和諧,人水和諧的關系不謀而合。階梯式駁岸(也稱為退臺設計)在面上巧妙形成了親水空間,滿足了人親水的需求;同時,積極應用生態混凝土,做好駁岸護坡,保障河岸生態環境的豐富性。具體地即是應用多孔巖石、生物有機肥、保水劑等為基材,利用水泥凝膠膠結起來,形成“蜂窩狀”生態空間,使水、空氣在其中自由滲透,同時種植耐水濕的陸生、水生植物,還可以附著和棲息大量微生物,提升水體自身的自凈能力[7]。洪水期,生態混凝土通過滲透水分削弱洪峰;枯水期,生態混凝土將儲存于岸堤中的水反滲入河從而調節水量。
傳統海綿城市監管模式所暴露出來的弊端迫使海綿城市信息化、系統化建設步伐加快。通過綜合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搭建全生命周期規劃建設平臺,設計“智慧海綿城市”系統架構,宏觀掌握珠三角城市環境變化與景觀優化進展,以此發揮現代數字信息技術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撐作用[8];通過GIS、BIM及虛擬現實技術為珠三角城市濱水區的海綿城市技術應用提供現實數據與過程的實時監測與效能評估。在建設模塊層面,目前主要有地理信息數據中心、海綿系統模型、資源調度決策模塊、在線實時監控等,周期性收集分析數據,及時提供平臺搭建和專業模塊化的信息應用,促進人水和諧共生、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提高城市生態建設和管理效能水平,不斷增強城市及其敏感復雜的濱水區應對極端天氣的“彈性”和“韌性”。
習總書記曾告誡我們“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我們在進行城市規劃時要有全局意識,遵循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從而增強生態系統動態循環能力。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是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濱水區作為城市中的繁華地帶和人類活動最集中最頻繁的區域,需要充分利用好海綿城市的建設理論,拓展現行城市建設的新思路;掌握海綿城市建設總結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處理好水岸線、濱水空間的生態景觀功能,協調和改善城市發展中的各種環境問題,使城市的濱水景觀成為展現城市形象、傳承城市文化、彰顯城市特色的窗口。同時,順應時代需求,乘勢而為,強調發展與生態和諧共存來推進城市轉型,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理念建設下的自然生態效能和效果,以期達到內澇防治、控制污染以及提高雨水利用程度的目的,更大地發揮濱水區潛在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助力珠三角城市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