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菊 (合肥市廬陽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逐漸增加,公園便成為市民休閑、鍛煉、娛樂的場所,于是對公園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公園的人流量大,管理困難,加上缺乏資金支持,導致老舊公園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基礎設施老化、建筑陳舊、配套設施不完善、空間布局不合理、照明設備短缺、植物景觀凌亂,影響公園的景觀效果,所以急需提升改造重塑綠地景觀。
逍遙津公園位于合肥老城東北隅,在廬陽區內,占地34.67hm2,其中陸地23.47 hm2,水面 11.2 hm2,綠地率與綠化覆蓋率分別為84.79%和90.73%,是一座集游覽、觀賞、休憩、城市防震減災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建筑及構筑物提升改造,道路系統、綜合管網完善、園林景觀提升、亮化智慧公園、水系貫通及配套設施工程等項目。
逍遙津公園因三國時魏吳交兵,張遼威震逍遙津而聞名,今尚有遺跡可尋。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開始將逍遙津辟建為公園。1953年正式命名為逍遙津公園。1955年擴建了西園,由此達到目前規模。
目前逍遙津公園的布局、基礎設施及功能落后,園內部分區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影響市民游玩、體驗。
①公園道路系統分級不明,鋪裝材料雜亂,缺少康體步道,游人引導性不強,公園停車場無法滿足功能需求。基礎設施老化,配套設施老舊,智能信息系統缺失。
②建筑受損嚴重,各類建筑門窗和內部設施破損,房頂漏水等嚴重影響使用。
③水系連通性不足,水體自凈能力弱。
④上層植物長勢較好,林相豐富,但下層植物凌亂、長勢衰退,甚至死亡,黃土裸露現象嚴重,植物品種及配置手法單一。
⑤夜間亮化照明缺失,無法滿足市民游息需求。
⑥游樂設施的經營戶分散凌亂。
3.2.1 免費開放
逍遙津公園是合肥市首批免費對外開放的公園,公園在老城區,是周邊居民休閑鍛煉主要場所,每天的人流量很大,尤其節假日每天接待游客多達十幾萬人。導致公園各類設施超負荷運轉,加速設施的老化。
3.2.2 資金短缺
逍遙津公園在2013年之前屬于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管理,是全國十大公園之一,2003年雖進行過一次改造但因資金不足改造的不夠徹底;另公園屬自收自支單位,收入來源靠游樂設施,沒有財政支持,自身根本不能進行大規模、整體性提升改造。資金的短缺加速公園破敗。
此次提升改造是圍繞三國文化主線,通過延續城市記憶、弘揚歷史文化、優化功能布局、完善設施功能、發揮社會效應,將公園打造為“最合肥、最文脈、最人氣、最時尚”的公共休閑娛樂空間。
公園規劃總體布局為一軸、兩環、兩園、六區。
一軸為以“張遼大戰逍遙津”為主題的三國文化串聯的黃金文脈游覽軸;兩環是親水慢跑環(環湖路)、全地形漫步環(環翠路);兩園分別為動園的東片區和靜園的西片區;六個功能分區分別入口文化展示區、低齡兒童活動區、青少年活動區、生態休閑區(合肥古典園林觀賞區)、文化體驗游覽區、主題游賞區,以滿足從兒童到青少年到中老年人群不同年齡層次群體的需求。
提升改造通過“補”“理”“扣”“整”“保”“提”“加”“減”的創新手段,實現回歸古逍遙津的古風古韻、休閑生活的特色路徑。
①“補”——整合功能:尊重原有規劃,整合功能交叉相近的區域,調整游樂設施的布局,補充康體運動和科普教育功能。
②“理”——梳理交通:梳理原道路布局,理清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結合現有道路走向梳理健康跑道。完善游覽系統,打造文化主題游線和康體運動主題游線。
③“扣”——強化主題:繼承和梳理公園原有歷史文化的記憶和脈絡,緊扣三國文化主題,結合現有空間增加文化景觀節點,豐富文化內涵,強化科普教育功能。
④“整”——完善設施:依據《公園設計規范》,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布局,提升改造設施風貌,完善智能信息系統。
⑤“保”——保留傳承:保留公園內重要的場景、設施,傳承逍遙津古戰場、三國文化內涵,延續公園傳統的節慶活動,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
⑥“提”——提升景觀:在充分尊重現有場地資源的基礎上,提升道路、水系、植被景觀,強化入口禮儀景觀空間,打造歷史文化游線景觀帶,凸顯專類園和主題園景觀。
⑦“加”——強化加法:在生態層面做加法,強化公園生態功能,加強海綿城市技術措施應用。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
⑧“減”——突出減法:淡化公園內商業、娛樂功能,做到只減不增,減去現有與開放城市公園特點不相符的功能,對公園現有功能進行“置換”“瘦身”。
逍遙津公園經過歷年的發展,建筑形式多樣,本次改造以總體功能分區來確定建筑風格定位,提升建筑風貌,提取漢文化建筑細節對建筑進行風貌提升。根據建筑保留的形式及文化符號,不局限于一種文化形式體現,重點對風貌不協調的建筑進行改造,對存在一定年代和文化亮點的建筑進行修繕提升,保持原有風格做到修舊如舊。重點是對原龔家別墅蘧莊進行改造提升,置入戲臺打造精品戲院。從功能布局上解決園內存在的問題,在500m范圍內配套服務用房及公廁,改善老舊服務用房及觀景建筑的服務設施,增加無障礙坡度或電梯。
完善交通系統,提升道路等級,重點打造連接南部和西部入口的景觀大道,優化園內二級和三級園路的貫通,更新分級園路的鋪裝樣式和材質,開辟林下廣場,更換休閑場地的鋪裝,使之成為市民娛樂活動的場地。打造兩條環形健康跑道,成為附近居民健康運動的好去處。改造后的逍遙津公園園路和廣場主要有老青石板、瀝青、花崗巖、青石、青片石和鵝卵石等材質,以不同的形式展現。
逍遙津公園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為84.79%和90.73%,群落郁閉度達到0.85以上,全園植物品種多達180余種,其中百年樹齡以上的古樹名木有麻櫟、側柏、檜柏、銀杏、白皮松等多棵。上層喬木長勢較好,季相變化明顯。本次提升改造在保留原有上木的基礎上,梳理和更換中木和下木中雜亂、病死和長勢弱的植物,釋放出部分林下空間,增加日本櫻花、海棠、牡丹、杜鵑、銀杏、紅楓、雞爪槭及幾十個品種的地被,突出了植物的季相變化。重點打造了牡丹園、杜鵑園、梅花山和藏幽園等景區,對區域內植物配置及空間布局進行調整,強化精品園中的植物景觀主題。
本次改造將東、西園所有水系溝通,利用公園原西高東低的地勢,在櫻花溪設置2處跌水堰,并對公園內原先一處提升泵站進行改造,使得公園內水系可以形成自循環。對所有水域徹底清淤,進行底泥改良,在相對小的水域增設5處曝氣裝置,種植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投放水生動物,凈化水體,使公園水體由原來的劣4類提升至3類水。
基礎設施改造主要是滿足使用要求。電氣專業考慮逍遙津公園游樂設備的需要,因此對原有電力系統進行升級,增加了配電設備滿足公園用電量要求,同時對園內建筑、園路、小品等增設了亮化及霧森設施,使之體現獨特韻味。給排水專業包括綠化養護澆水給水系統和雨污排水系統。給水水源來自逍遙津的塘水,綠地采用手動灌溉系統,在大片綠地下鋪設管網,園路沿線均勻設置取水口作為抗旱澆水的消防栓。雨污水管網接入城市污水管網,綠地低洼處埋設排水盲管,防止雨季積水影響苗木生長。智慧公園建設打造“多級一體”的智慧管理體系,為游客提供“以人為本”的智慧服務體驗。
本次改造拆除景觀大道西側的大型游樂設施,將大型游樂機械集中遷至老動物園區域,保留了人們記憶的大象滑梯、秋千、蹺蹺板。在景觀大道的西側設置兒童游樂區,其中白象滑梯、草原英雄小姐妹和雞毛信雕塑是合肥人共同的記憶,并將草原英雄小姐妹和雞毛信雕塑移到此區域,恢復70年代式樣的秋千和蹺蹺板,讓兒童感受父輩兒時的歡樂,并拉近時代距離,在逍遙津公園內享子孫三代人之樂。
逍遙津公園本次提升改造在解決好歷史和發展的基礎上,留住城市記憶的同時,賦予公園新時代的面貌。在充分尊重原有規劃的基礎上重點對建筑、基礎設施、水系、道路系統等進行了提升改造。豐富了三國文化的內涵,保留了合肥市人民的城市記憶“大象滑梯”,強化了園區部分景觀節點建設,調整了不合理的空間格局,釋放部分林下空間,滿足了不同年齡段市民休閑、娛樂、健身活動的需要。規范了商業行為,強化了公園的公益性,重塑綠地園林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