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娜,任顧群,唐 敏
(1.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毒供應科,陜西西安,710038;2.陜西漢唐醫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經營管理部,陜西寶雞,721006)
針灸療法是臨床常見中醫適宜技術,其在治療慢性病、疑難病方面療效顯著,患者易于接受,臨床滿意度高。隨著針灸療法在臨床的廣泛運用,中醫醫療機構針灸理療科在施行針灸療法時所暴露出的感染問題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針灸理療科普遍存在治療室面積偏小,潔污區域化分不明確,環境衛生狀況不佳,針灸針的清洗、消毒、滅菌及存儲欠規范,感控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員感控意識不強等問題,尤其是感染防控方面有待加強。針灸操作的過程中,醫務人員的手與針灸針、患者的皮膚直接接觸,若無菌操作不嚴,易造成醫源性感染。中醫針灸理療科的科室人員流量大,區域規劃管理不規范,一旦發生感染易造成交叉傳染[1]。因此,改變就醫環境、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管理的意識勢在必行。中醫醫療機構應提高感染防護意識,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健康安全。
針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學寶貴遺產的一部分,是在患者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達到刺激神經并引起局部反應,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者稱作針法,后者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針灸療法是臨床應用頗為廣泛的中醫技術之一,具有治療效果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便易行、醫療費用低、不良反應少等優點,患者接受度高。
中醫針灸理療科普遍采用的傳統針灸療法是一種侵入性有創操作。針灸中醫醫師多使用徒手針刺方法對患者的身體穴位進行針刺作業。穿透皮膚屬于侵入性的操作方法,中醫醫師手衛生執行率不高,針灸針具清洗、消毒及滅菌不規范甚至不合格,診療床床上用品不能保證一人一用一消毒等都可能造成外部微生物污染侵入人體引起患者感染,是接觸傳播和經血傳播疾病的醫源性的主要感染危害源之一[2]。同時,由于中醫醫療機構針灸理療科治療需要患者長期配合,日常的就診患者數量較多,且病情種類繁復,多數中醫治療患者并未常規檢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經血液傳播疾病的篩查,存在嚴重的醫院交叉感染的隱患。
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使用后的針灸針僅用75%酒精棉擦拭消毒,然后并排別在紗布塊上,擺放密度大、疊放層次多,置于非密閉式不銹鋼方盒內并被送供應室滅菌處理。然而,當科室內人流量較大時,針灸針滅菌前未經規范清洗的發生風險也隨之增高。此外,臨床中還存在未將復用針灸器具按“沖洗、洗滌、漂洗、終末漂洗、煮沸消毒”的程序進行消毒的情況。先消毒后放置,不及時清洗,造成殘留體液、血液中蛋白質固定于針具上,形成生物膜,增加滅菌難度,影響滅菌的效果。目前,針灸理療科大量使用器具消毒,而針灸針擺放過密過多,又放置在密閉容器內,不利于滅菌蒸汽的穿透,造成滅菌不徹底。滅菌完成后針灸用具的盛裝容器為非密閉式,取用不方便,在使用過程中頻繁開合容器,污染風險較大,且其容量過大,短期內不能使用完(無菌物品打開后在4 h內使用),易造成二次污染。
科室內部環境消毒是醫針灸理療科控制管理重點之一。針灸屬于侵入性操作,若科室內空氣、器物表面存在污染,則污染無會隨著針灸器具進入患者體內,導致患者感染風險增加[3]。科室布局不合理也是重大隱患之一。為了方便治療,科室一般將理療、針灸、拔火罐設置在同一室內進行,導致就醫環境差,空氣和物體表面不能保持清潔。此外,使用過的火罐、起針盤、理療儀器和無菌物品放在同一存儲柜內,易造成無菌針灸針的污染。
規范的針灸治療中,中醫醫師應該在對患者進行針灸醫療操作時佩戴口罩、醫療帽等基本的醫療防護器具。然而在部分中醫醫療機構的針灸理療科存在不規范佩戴口罩和醫療帽的情況,且更換患者后部分醫務人員未嚴格進行手消毒作業,二次污染風險大,極可能成為院感傳播的媒介。
治療的規范性是保證患者和醫務人員安全的前提。針灸治療前,需要對患者針灸的皮膚部位進行消毒。若施針皮膚部位消毒操作不規范,則有可能導致皮膚消毒范圍不夠、滅菌毒時間不夠長、消毒用棉簽和酒精失效等問題,造成患者皮膚表面的病毒、細菌經由針灸用具進入到患者體內,繼而而引發感染。
應制定適用于本科室的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如一次性醫療物品管理制度、消毒隔離制度、清潔衛生制度、自我防護制度、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及特殊醫療器械消毒流程等。明確規范各個環節的管理,有助于確保各項工作有序、合理地進行。特殊情況下的應急預案必須完備,當區域受到患者血液、分泌物及唾液等污染時,要在第一時間按照規范進行消毒和清洗,先使用含有效氯消毒劑對該區域進行徹底擦洗,連續作用約30 min,消毒后區域需保持干燥,避免細菌滋生。
針灸針是復用器具,醫護人員在整理針灸針過程中存在被刺傷進而引發交叉感染的風險,因此,建議非必要可以使用一次性針灸針。三棱針、針刀等需要復用的器具應嚴格執行“一人一用一滅菌”,用畢送消毒供應中心進行規范統一的清洗和消毒處理。針灸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會出現皮膚少量滲血現象,尤其是先針灸后火罐治療,血跡可能會殘留在醫療器具上[4]。使用后的針灸針應及時、單獨進行清潔、整理,并對使用后可能被污染的針灸器具初步清洗消毒后,再全部送消毒供應中心集中消毒滅菌,清除可能的感染源頭。針灸器具在存放、運輸或者報廢中也需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用后的針灸針為損傷性銳器,必須放入銳器盒中,不能放滿,并密封嚴密。使用后的一次性針灸器具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集中消毒處理,嚴防銳器傷造感染。
科室需要合理規劃醫療室布局,將針灸、理療科與康復科合并,專設針灸、拔罐區和理療區,購買專用消毒與無菌儲存柜、治療車、污物車,使用的物品潔污分離。同時,科室要在日常的治療中做好診室的例行消毒工作。針灸診療室采用自然通風,每天通風2~3次,每次通風時間≥30 min,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此外,科室還可以使用人機共處的循環風消毒機對空氣進行消毒。設備消毒1次/d,1~2 h/次。醫生和患者長期接觸的病床、床旁桌等器具需要每日用浸有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的小毛巾擦拭消毒。診室每日用500 mg/L的有效氯常規擦拭地面1~2次,各物體表面如遇污染隨時消毒。使用后的濕抹布如果需要重復利用必須用500 mg/L有效氯浸泡消毒30 min后再進行后續的洗凈和晾干。
首先,醫院管理部門定期對中醫醫療機構針灸理療科的醫務人員定期開展各項針灸相關技術操作、無菌技術操作及消毒隔離知識的強化培訓及考核,宣傳相關院感防控知識,確保從業人員嚴格落實《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及掌握相應操作技能。醫務人員在接觸每位患者前后、進行無菌操作及取無菌物品前,應用皂液流動水洗凈雙手[5]。針灸操作時,操作人員需戴醫用外科口罩、醫療帽,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避免手指直接接觸針體,盡量使用針管進針。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病患者污物之后,規范洗手后還應再行手消毒。
應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用75%的酒精消毒或安爾碘消毒針灸部位皮膚,消毒棉球必須“一用一更換”。醫生操作前洗凈雙手,消毒手指,手持針柄規范操作,盡量避免污染針體。留針期間,在確保手衛生的前提下方可執行捻針操作。原則上盡量使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確保患者安全。
針灸理療科感染防控是醫院工作的重點內容,加強醫院感染防控管理力度是有效降低感染的重要舉措。中醫針灸是醫院感染的薄弱環節,科室要結合醫院消毒管理制度和自身條件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的制度,針灸器具嚴格執行統一的消毒操作流程,規范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合理布局診療區,做好全面消毒,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環境清新,降低感染風險,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健康。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