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尚志花,王春紅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北京,100078)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世界有3.87億糖尿病患者,預計至2035年,糖尿病患病人數將增長55%達到6億[1]。糖尿病病程長,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PN)是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率可達30%~90%[2]。DPN臨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感覺異常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患者有穿襪子與戴手套樣感覺。感覺障礙嚴重的病例可出現下肢關節病及潰瘍。嚴重者可導致糖尿病足。
目前,DPN治療主要以嚴控飲食、靜脈輸注營養神經的藥物、合理應用降糖藥物為主。隨著中醫技術的不斷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在緩解患者肢體麻涼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3]。膏摩技術是將配好的藥物涂在體表后,再在其上以推拿手法的推拿技術,“膏摩”一詞最早見于《金匱要略》,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記載“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鹵上及手足心,甚避寒風。”首次將膏摩應用于小兒推拿。隨著膏摩技術在臨床的普及應用,其在緩解下肢麻木發涼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總結1例消渴病痹癥病例通過中藥膏摩緩解下肢肢體麻涼癥狀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71歲,主訴口干多飲11年,反復下肢麻涼5年,加重1周,于2021年12月23日收治入院。中醫診斷:消渴病痹癥;辨證分型:氣陰兩虛,痰瘀互結。西醫診斷:DPN。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1余年,冠心病病史6余年,均規律服藥治療。婚育史及過敏史無特殊。入科后查體:神志倦怠,舌紅苔薄黃;語聲適中,呼吸均勻,無異常氣體;口干口苦多飲,四肢麻木夜間加重;脈弦細。專科查體:雙足膚溫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患者入院生活自理能力評分95分,跌倒評分為35分,入院時患者生命體征正常,入院后測隨機血糖為5.4 mmol/L。
結合臨床癥狀開展中藥膏摩治療,評估患者康復情況。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4],包括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功能檢查評分3部分,神經癥狀包括下肢的疼痛、麻木、刺痛、酸軟乏力、走路不平衡及上肢癥狀,有記1分,無記0分;神經反射包括膝反射及踝反射消失記2分,減弱記1分,存在記0分;感覺功能包括痛覺、溫度覺、輕觸覺、震動覺、位置覺,異常記1分,存在記0分。0~5分為無DPN,6~8分為輕度DPN,9~11分為中度DPN,12~19分為重度DPN。該患者治療后,TCSS評分由8分降低為6分,患者肢體麻涼癥狀有所緩解。
2.1.1 飲食護理:囑患者多進食優質蛋白、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少食用高糖、辛辣刺激食品。脾虛患者可以多食用健脾之品,如:山藥、鯽魚、牛肉等食物;陰虛體質的患者可食用滋陰之品,如:黑芝麻、枸杞、銀耳、等食物。飲食護理的目的是通過平衡膳食,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內,達到全面代謝控制,改善總體的健康狀況,滿足一般和特殊生理狀況需要,有效防止各種糖尿病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的效果[5]。
2.1.2 肢端發涼、怕冷的護理:病室溫度宜偏高,陽光充足。密切觀察患肢皮膚溫度、色澤、疼痛的性質、間歇性跛行的距離及發作頻率。注意肢端保暖,禁止熱敷。注意個人衛生,水溫不宜偏高,避免燙傷,減少足部皮膚暴露,防止碰傷。
2.1.3 運動護理: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鍛煉,可以適當的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打太極拳、八段錦、活血通絡操、四季養生操等,運動時間保持在0.5~1 h為宜,同時囑患者勿在飯后立即運動。
2.2.1 中藥膏摩穴位選擇:患者辨證分型為氣陰兩虛、痰瘀互結型,同時結合患者雙下肢麻木發涼的臨床表現選取足三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在其三條陽經進行循經推揉。局部穴位選擇:足三里穴(位置在小腿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陽陵泉穴(位置在小腿部的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三陰交穴(位置在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委中穴(腘橫紋中點)。采用“手指同身寸”的方法確定穴位的位置。
2.2.2 介質選擇:中藥膏摩治療中,通過介質滲透增加療效,減少患者皮膚損傷。介質主要以油劑為主。目前本科主要使用由紫草10 g、紅花15 g、川芎10 g、雞血藤10 g、植物油熬制而成的介質,該介質藥物性溫,具有益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
2.2.3 操作方法: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暴露出下肢部位,注意保暖。選取油劑介質涂于小腿部,將砭石治療儀調至40°~60°,持砭石按摩儀對重點穴位(足三里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委中穴)進行點按,每個穴位按摩15次,以患者感覺到酸脹感為宜。后進行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循經按摩。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按照經絡走向進行推揉。可用砭石熱熨儀著力于體表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揉動,每條經絡進行15次的推揉,后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摩法,此時動作易輕柔,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操作后注意事項:中藥膏摩按揉后注意患者的皮膚溫度及主觀感受,及時調整膏摩的溫度及按揉膏摩的力度,注意皮膚膚溫的變化,操作后注意保暖。上述操作每日1次,7 d為1療程,持續兩個療程后觀察患者的護理效果。
消渴病痹癥的發展是動態演變的過程,按照氣虛或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的規律而演變,血瘀貫穿本病的始終[6]。氣虛則無力行舟,陰虛則無水行舟,導致瘀血內生,血瘀與氣陰兩虛這一病機互為因果,最終導致血瘀脈絡,而出現疼痛、麻木甚至肢體痿廢的臨床表現[7]。本病例為老年女性,糖尿病數年,正氣自虛、陰虛火旺、火灼津液,上消肺胃津氣,下爍肝腎津液,旁消筋骨肌肉,日久成瘀,絡脈瘀阻,失于濡養則見肢端麻涼。因此治療原則以滋補臟腑、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為主。
該患者辨證分型為氣陰兩虛、痰瘀互結型,根據辨證施護的原則,選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三條經脈在腿的外側和后側,屬表。按揉膽經穴位可疏通少陽經氣,活血通絡,按揉胃經穴位可助氣血生成,使正氣恢復。同時又加用足太陽膀胱經穴,意在振奮陽氣,調和陰陽。三陽并舉,相輔相成,振奮陽氣為先,通絡祛邪在后,正氣生則邪氣除,故能生效[8]。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和胃之下合穴,為胃經經氣深入之處,進行點按可補益氣血。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有健脾益氣、調肝補腎之功。陽陵泉為足少陽經合穴、膽之下合穴及八會穴之筋會。同時配比按揉委中穴扶正正氣,避免邪氣侵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基于現代理論,砭石按摩儀主要具有砭石的熱輻射及熱紅外線性質,其可觀的超聲脈沖數頻率可通過加速皮膚的氣體交換和二氧化碳的排泄,使機體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極寬的遠紅外波譜可明顯促進及改善微循環[9]。本科室采用的紅花、紫草、川芎等藥物均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作用,加用砭石按摩儀促進藥物的滲透,從而緩解肢體麻涼的癥狀。與傳統的中藥膏摩相比,本次膏劑使用簡單且有效,易清潔,且不易發生燙傷等皮膚損害。糖尿病患者多數為腹型肥胖[10],中藥膏摩治療應減少對下肢骨突處的刺激,防止破潰。
中藥膏摩治療既有砭石的熱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又有紅花等藥物活血通絡、消瘀散結的作用,加之穴位經絡的按摩,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麻木的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鑒于糖尿病病程長,患者需要接受長期的規律治療,因此需要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識及保健,增加糖尿病健康教育及足部護理,確保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