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朝云,程鳳林,周林錦,劉旭浩,劉士琴,安達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9 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往屆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百萬擴招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發展戰略,目的是促進職業教育立足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為更多人群提供職業教育機會,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政策實施的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帶來了生源多樣化、基礎層次差異巨大、待就業人數劇增等問題。如何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加強就業促進與服務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達國家主要以立法形式通過規范化制度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進行保證,采用課程內容專業化、培訓項目多元化等形式進行專項訓練,并給予專項資金支持。有關學生就業的理論研究較成熟,實踐效率較高。
我國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就業政策支持方面的研究較多,研究思路集中在高校、企業、學生、家庭多主體合作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研究深度和廣度已達到一定層次。自百萬擴招政策推行以來,針對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以“百萬擴招”為關鍵詞在知網可搜索到約100余篇相關文獻,但數量相對偏少,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新世紀以來,中國已實施了多項高職教育改革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將高職院校與社會發展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提升了高職院校緊跟社會發展、市場需要、助力經濟發展的意識。如今,高職院校立足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地方高級人才,在各個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高職教育在服務鄉村、教育脫貧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全國高職院校中大約開設了1000多個涉農教育專業,高職院校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在80%以上,為新農村發展培養了中堅力量。
在百萬擴招政策下,將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納入招生范圍,進一步擴大了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服務范圍,畢業后他們將進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為促進地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畢業生在促進地方經濟,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自上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的開展,每年新增學生數量逐年下降,造成高職院校生源嚴重不足,傳統生源難以滿足高職擴招需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招生重點向退役軍人、農民工和下崗工人等社會生源傾斜,這三類人員也是就業群體中的弱勢群體,通過職業教育提升專業技能來緩解就業困境,同時解決當前社會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問題。
新形勢下,生源的多樣化推動高職院校教學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高職院校要將社會緊缺的技能專業,對區域經濟有重大影響的行業技術納入培養方案,引導社會組織、行業企業、甚至國外機構或個人介入辦學主體,加速校企改革、校地共建,形成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化辦學模式,為學生就業提供便利。
百萬擴招政策下,生源渠道的擴大使得招生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和困難,需要克難攻堅、逐步解決。
首先,專業設置困難。高職院校主要依據目前社會需求量和就業前景設置專業,例如家政服務、現代農業、烹飪、機械維修、物流等專業當地需求量大、就業前景好,但是考生更傾向于勞動強度低、工作環境好的醫學、會計、工程造價等市場相對飽和的專業。這就造成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完不成招生計劃,社會需求量少的專業卻暴滿的不平衡狀態,因此,需要通過學校、企業、政府多渠道對考生進行就業形式分析和報考指導,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為地方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的目的。
其次,錄取標準難以確定。由于生源的多樣化,一方面考生的既往學歷難以認定,另一方面由于生源的類別、年齡、文化程度差異巨大,難以統一錄取標準。為了保證錄取的科學性和合理有效性,就要不斷積累經驗、深入研究如何確定考核標準。
3.2.1 生源情況復雜多樣
第一,生源基礎水平存在差異。百萬擴招情況下,生源主要以社會生源為主,其中包括創業人員、退伍軍人、農民工、單位職工等各種不同人群,學歷水平包括技工、職高、普高、中專、大專、同等學力等多種層次。不同的教育程度造成基礎水平差異巨大,接受高等教育的起點不同。
第二,生源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社會生源存在著年齡差異,社會閱歷差異,專業知識水平差異,導致學習能力差異。有的學員在社會上從業時間長,專業知識掌握程度高,甚至已獲取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有的學員年齡較小,剛剛踏入社會,沒有工作經驗,對專業知識一無所知。他們的職業背景、工作經歷、年齡差異等導致學習能力差別巨大。
第三,生源學習習慣存在差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于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社會人員由于離開校園已久,加之學習基礎薄弱,很難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心智成熟的學生則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面對學習困境,能夠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生源學習需求存在差異。百萬擴招生源對進行繼續教育的需求不同。有的學生希望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學歷,從而謀求更好的工作;有的學生希望學習更高的專業技術,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有的學生為了獲得高學歷,滿足職位晉升的需要。不同的學生學習目標不同,學習內動力不同,學習效果也不同。
第五,生源學習時間存在差異。由于社會生源的特殊性,部分學生也可以做到全脫產,一直參與在校學習,大部分學生要兼顧工作和家庭,承擔著生活和學習雙重壓力,他們只能利用節假日和晚上時間參與學習,時間是碎片化的。這種情況就導致學校不能對學生進行統一管理,不能及時把通知傳達給學生,各種評比獎勵標準不易確定。
3.2.2 培養實施困難
首先,百萬擴招背景下,生源渠道包括下崗職工、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這些群體的加入導致培養方案的變革。不同行業對培養標準的需求不同,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對不同生源在培養方案、培訓方式、培養內容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計。傳統人才培養方案不適用于類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擴招學員,為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要根據學員特點,分類編制培養方案,實行多元人才培養模式。企業作為實訓合作基地也要加入到人才培養改革過程中,制定符合行業標準的實訓方案。
其次,教師要對基礎水平差異巨大的學員授課,難以把握教學難度,難以確定教學內容,難以了解學員的學習效果,難以對學員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加大教學工作量,還要提高教學技術和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改進教學方案設計,保證教學質量。
新召生源急需充足的教育資源來保障完成職業再教育,但是高職院校在擴招后的硬件設施、師資配備、教育經費等方面并未得到明顯改善。多數高職院校仍然使用老舊的實驗實訓設備,實訓環境無法按照行業標準打造;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擴招速度,教師工作量的增加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各地政府在職業教育投入的提高速度小于擴招速度,從而制約了擴招規模的擴大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百萬擴招工作落實的檢驗標準就是實現穩就業。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主要途徑,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實訓基地共建、學生定向培養、員工培訓等淺層合作上,學生并不能深入企業一線,掌握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技能,學生面臨就業時不能滿足企業對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情況,造成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脫鉤,不能實現學生的穩就業、高質量就業。
百萬擴招政策是黨中央為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社會穩定做出的重大決策。我國正在進入產業轉型時期,對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職院校作為國家政策的執行者,就要轉變觀念,高度重視高職教育,承擔起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的責任,消除認為高職教育是低層次教育的錯誤觀念,把政策落實到位并積極推進。
高職教育要擺脫以往的根據崗位設置專業的思維模式,擴大專業口徑,拓寬專業覆蓋領域,提高學生的崗位轉換能力。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將教育目標從就業導向轉向生涯導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提升創業技能與能力。
高職院校課程體系設置要改善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課程組織現狀,關注知識與工作的關系,以工作崗位作為邏輯基礎來組織課程體系,達成課程體系和新形勢下教育形態的一致性。調整公共課、專業課、專業基礎課之間的占比關系,突出專業特色,滿足不同崗位、不同行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需求。
高職擴招生源的多樣化決定了人才培養方案的多樣化編制,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行業、不同來源的生源,實行分層教學、分類管理。還要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的工作經歷、現有技能基礎、可參與學習時間等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實行方便教學、靈活多樣、工學交替的多種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社會擴招生源多數來自于一線產業,是學校與企業溝通的天然橋梁,更適合與校企合作培養模式。高職院校要加大與企業合作力度,與企業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資源、構建課程體系、設計實訓內容。引進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到校任教,主動輸出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訓,實現師資在校企之間的雙向流動。
新形勢下的擴招工作和學生培養離不開財政支持,高職院校一方面要爭取國家資金支持,落實學費減免和補償政策,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力度,充分發揮多元化辦學模式的優勢,創新產業化的教育模式,提高經濟效益,吸引行業專家成為學校兼職教師,提高師資隊伍質量,為學生培養創造良好環境。
對于全脫產學生可以統一編班,對接相應的專業年級,統一管理。對于非脫產學生,普遍具有學習基礎薄弱、學歷層次較低、學習時間不統一、學習需求不同等特點,對于這類學生,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特點,實行符合學情的教學模式。
4.7.1 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
理論課程教學可以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首先,對于課程中的重點難點,難以通過自學消化的知識需要通過線下教學完成。根據學生的分布情況,對于分布較零散的學生可以在周末、寒暑假、晚上等時間安排學生集中到校授課。對于集中培訓型學生,可以直接到企業、社區集中時間開展教學。
其次,對于淺顯易懂,可以自學完成的知識點或課外擴充了解性知識點,可以通過線上教學完成。目前,比較成熟的線上學習平臺有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智慧樹、云班課等大型線上學習平臺,教師可將教學視頻通過學習平臺推送給學生,學生利用零碎時間完成學習,學習時間更加靈活。教師可通過平臺的討論功能以及QQ群、微信群等通訊軟件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監督。
4.7.2 實訓課教學模式改革
對于能夠參與脫產學習的學生,可以與傳統生源的實訓方式一致,采用整周實訓;對于社會零散生源,可以分期分批地安排到企業實訓;對于企業生源、社區生源等較集中的生源可以集中時間段安排實訓,對于因特殊情況不能參加企業實訓的生源可安排在校實訓。學生在實訓期間,要由企業和學校指導教師統一組織管理,實訓內容要與課程內容一致,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生產中,掌握與社會需求相符的實訓技能。
由于擴招生源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能再采用傳統試卷考核方式。可結合線上線下學習情況,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
第一,采用綜合性作業考核形式。部分課程的學習目標是掌握文案技能,例如對撰寫會議報告、策劃方案、策略分析等寫作能力的考察,可通過讓學生完成綜合性報告、論文、總結等形式進行考核。
第二,采用學分兌換方式。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智慧樹等大型學習平臺上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對于無法參與在校課程學習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指定平臺上同等性質的課程,并通過考核獲取證書實現課程學分的獲取。
第三,采用專業技能統考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專業技能等級統考或職業資格證書統考來獲取證書,證明學生的學力水平,從而獲得相應課程的學分。例如通過考取計算機等級證書獲取計算機相應課程的學分,通過考取教師資格證書獲取教育學等相關課程的學分。
第四,采用實訓企業評價方式。對于實訓模塊的學習成績,應由實訓企業的指導教師、企業技術人員、實訓小組等結合學生在企業的實習表現,從技能掌握程度、操作熟練程度、實訓目標完成程度等對學生做出綜合評價,給出評價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