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文
天津工業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指的是企業在發生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行為的時候,國家機關根據法律規定,以企業進行一定的合規建設為條件,暫緩對企業起訴的制度。
企業合規制度,是一種企業內部監督機制,旨在預防和制止企業犯罪。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的提出,主要有內部和外部兩大原因。
內部原因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保護企業營商環境變得越發重要。以往帶有懲罰性的刑事政策和刑罰措施,往往會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產生所謂“水波效應”,造成企業員工失業,企業破產等不利社會后果,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而且已有的刑罰規定對企業犯罪問題的處理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檢察機關對涉嫌犯罪企業決定不起訴之后,缺乏后續制裁監督手段,對預防企業再犯罪的威懾力不足,無法對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施加影響。
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受到疫情的沖擊,許多企業的經營也面臨困難,因此,采取較為和緩的刑事懲罰手段,對于保護企業的營商環境,保障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采用對企業沖擊力和傷害較小的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應對企業犯罪問題,對于我國經濟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外部原因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許多中國企業和國際接軌并實現了“走出去”。隨之而來的是與外國當地企業的沖突和摩擦。這其中有我國企業科技和經營模式進步創新,搶奪市場位置的原因,也有我國企業經營不規范,沒有遵守地方法律的原因。一些發達國家就此對我國企業提出合規建設的要求。現在許多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合規體系,用合規制度促進企業自律,更好維護經濟運行,預防企業犯罪,也使本國企業更好地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下生存。總之,為了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有必要完善我國的企業合規法制建設。
企業合規制度的理論基礎認為,企業本身是一個有機體,這個組織體本身的制度運行對內部員工有影響力,會潛移默化地對企業員工是否犯罪產生影響。因此,企業本身有義務構建一個良好的內部運行環境,或者說是企業內部文化,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員工和企業兩個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企業合規理論認為良好的企業內部文化和企業制度,能有效地抑制企業犯罪。換句話說,一個企業一旦構建了合規制度,并且盡力貫徹實施,而它的員工依然從事犯罪行為,企業即可以據此免于處罰。因為它已經盡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有些重大責任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單位安全意識匱乏,平日缺乏合規制度建設,沒有進行安全意識熏陶,片面強調保障工程進度,這才釀成慘劇,造成犯罪。企業合規理論認為,如果一個企業的運營方式符合法律規范和行業準則,那么它就應當能抑制企業犯罪行為的發生。企業犯罪是由員工實施的,其原因在于企業內部的約束機制缺位,如果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健全,那么企業員工犯罪,企業也不應當承擔責任。這種理論區別于以往員工犯罪令企業承擔罪責的替代責任理論。后者認為員工的違法行為只要具備行使職權的特征,企業即需為此承擔法律責任。替代責任理論是一種無過錯責任理論,它容易令企業的經營承受較大的負擔。對于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有一種質疑提出,國家為什么要保護企業運營,對企業犯罪與自然人區別對待?要知道我國憲法和法律有規定人人平等適用法律,在對企業犯罪問責的過程中對企業網開一面,似乎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平等原則。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同樣有類似附條件不起訴的規定,只不過是針對未成年人。我國憲法確實規定人人平等,但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法也規定了對未成年人的區別對待,如行為能力制度等,都是體現了對特殊主體,特殊群體的保護,這也體現出法律制定背后的現實和理論支撐。
在現實方面,如前所述,企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主體,具有和自然人不同的特征,也即企業主要是作為一種經濟主體存在,擔負著提供國家稅收,提供工作就業崗位,促進行業科技進步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在許多地方,有些大規模企業甚至是當地的經濟支柱。因此,有必要考慮刑事處罰對企業的沖擊和對政府、對社會的不利影響。進一步說,保障企業營商環境并不等于企業有優于自然人的超然地位,不等于說企業凌駕于刑法和法律之上,具有特權。企業和企業家違反法律規定,構成違法犯罪,一樣會被定罪問責。從刑罰報應的角度來說,如果企業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罪行達到應當被刑罰處罰的程度時,其同樣要承擔法律后果。在過去,我國刑法秉持企業決策責任論的觀點,認為企業員工犯罪,必須其具有企業決策過程,或者最終利益歸于企業或部分企業員工,才能算單位犯罪。反過來理解就是,如果企業員工的行為沒有被單位決策通過,則不能讓單位承擔相應后果。這種較為狹隘的認定方式,限制了單位犯罪的認定,導致了許多違法犯罪行為,沒法被認定為單位犯罪,單位沒有受到有力的制裁,沒有動力推動自身管理制度和內部環境的凈化完善。
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主要發源于美國。美國檢察院通過對原有的對未成年人暫緩起訴制度進行創新式的發展而來。目前世界上的企業合規不起訴相關法律規定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檢察院檢察官主導模式,一種是以英國為代表的綜合審查模式。美國的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主要由檢察官主導,檢察官在整個過程中有比較大的裁量權。由檢察官根據企業涉及的犯罪情節,是否有前科,以及最重要的是對企業合規建設是否有助于預防企業再犯罪進行考量,這個過程一般要考察公司類似行為的歷史。最終決定對企業是否暫緩起訴。在這個過程中,檢察官們擁有比較大的自主權,法院對于檢察院暫緩起訴的決定和協議只做形式審查。如果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合規制度,可以減輕刑罰,甚至免于被起訴。而英國的企業合規制度則賦予法院更多的審查權力,令其對檢察院和企業達成的合規協議和暫緩起訴決定做實質性審查。英國的暫緩起訴制度只適用于企業,不同于美國在特定條件下也可適用于自然人。
我國現在對于企業合規的規定還比較少。最早見諸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是2005年上海銀監局制定的《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合規風險管理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1]。我國憲法規定,檢察院有監督權,并且我國有對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的相關規定。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國可以考慮采取類似于美國相關制度的模式,由檢察院主導企業合規不起訴。因為所謂“監督法律實施”這個概念本身比較模糊,給了賦予檢察院相關職權的解釋空間。檢察機關與企業達成附條件不起訴的相關協議,協助并監督企業完成合規整改,本身也符合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的要求。對于我國的企業合規制度設計,可以考慮從我國的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入手,對其進行相關調整和延伸。前者規定見諸我國《刑事訴訟法》二百八十二、二百八十三條。首先,應對考慮可以采用合規不起訴的罪名,目前我國企業犯罪涉及較多的主要是賄賂犯罪,環境資源犯罪和金融犯罪。因此,可以規定對這三種類罪適用合規不起訴制度。根據后續的司法實踐,決定是否擴大或限縮適用罪名范圍。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適用合規不起訴。有些犯罪行為后果無法挽回,也就談不上彌補損失,想要得到受害人諒解,就不能按照一般規定執行。對于企業合規建設,要注重一般預防的理念,人民檢察院著重審核企業涉及犯罪是否初犯的問題,考量適用合規建設是否有利于預防企業再犯罪,可以以公司類似行為的歷史來考察作為參考因素。在國外,反賄賂是合規計劃的核心內容。[2]其次,是罪行的嚴重程度,對于企業的暫緩起訴制度,則類似的規定為對于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有悔罪表現的,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所附條件為在一定期限內對企業制定合規計劃并進行相應合規改造。經過一定的期限后,由檢察院對企業合規改造的結果進行評估,決定是否提起訴訟。對于悔罪表現的定義,可以解釋為承諾制定相應合規計劃,對企業內部治理結構進行相應改造。積極彌補受害人所受損害等。這是因為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可以視作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一種延伸,只不過加入了附條件不起訴或者暫緩起訴的內容。由此給這種從寬制度加入了某種修正措施,使得這項制度更具有威懾力,也更易刺激企業修改自身規定,使之作出實質性改變。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檢察院可能因為企業沒有按照協議約定進行合規改造,或者改造效果不理想而終止程序,重新提起訴訟。
在外國的司法實踐中,企業和檢察院簽訂協議,檢察院附條件不起訴的,一般都會在協議中約定企業承認被指控的罪行。由此換取檢察院的寬大處理。對于企業合規整改的內容,一般包括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會計制度的建立和維護,公司對賄賂和收受賄賂的禁止性規定,以及根據行業特點制定的相關規定。概以約束公司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賄賂、腐敗、偷稅漏稅等違法犯罪行為。關于不起訴的考驗期,當前企業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是六個月以上一年以下,由于不同的企業情況有所不同,且重建合規體系可能需要的時間并不短暫,所以企業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不宜設置得過于死板和嚴苛,較為明智的做法,應綜合涉案企業自身規模和合規程度進行考量,如設置為1年到3年。在考驗期內,由檢察院對涉案企業進行監督考察。最后,在約定考驗期結束后,檢察院對企業合規建設情況進行考察。通過對企業合規計劃建設情況的考察,根據合規計劃是否得到有效實施,是否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檢察院作出相應提起公訴或不起訴決定。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于檢察官的人事安排以及可能的回避制度,因為企業可能為了通過不起訴而給檢察院輸送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合規不起訴達成的協議,一般不能對企業造成太大的損害。例如,進行較大數額的罰款。因為我國民營企業經營中,有許多小微企業規模較小,難以承受這種罰款。合規不起訴制度本身是設計來給企業減負的,如果在實施的過程中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經營負擔和經營困難,則與這項制度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不能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
對于企業合規中的核心問題——合規計劃的制定,其實說法很多。學者們一般認為這屬于一種實踐性問題,也就是說很難有標準的格式和模式去加以限制,因為不同的企業經營方式方法,經營理念和規模,行業準則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食品行業就要注重食品安全,煤礦行業等生產行業則要注意生產安全,在金融證券領域則要重點加強會計制度等的完善和審核。為了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制度,有必要規定一系列的獎懲機制,對企業和單位員工獎勤罰懶,可以建立相應的舉報機制,舉報行業經營中存在的違法行為,通過某種形式的自查自糾,維護企業合法經營。并且加強對違法犯罪和違反行業規范的行為的警示性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企業自身制定的規章制度不能違犯我國勞動法,并且要符合特定的程序性規定。如制定內部條例要公開公示等。不能單純以利益導向,而應當培養員工的行業自律和社會責任感。典型的如美國的普渡藥業,就因為銷售人員過于注重銷售額,而忽略了藥物本身存在的風險,最后給用戶的身體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在實踐中,對企業的監督考察,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和行業組織合作,由行業組織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實施監督考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