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南京 211200)
自我國在1995 年首次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之后,我國民眾掀起了體育健身的熱潮,體育人口的增長速度非常快,體育大眾化的勢頭已然形成。伴隨著我國參與體育鍛煉人數的增多,體育場地、設施等資源的不足就開始顯現出來。而體育活動的開展又離不開相應體育資源的支撐,同時擁有充足的體育資源,也是促進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和保證。由于體育場地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因而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體育場地的大規模建設[1]。但在高校中,其除了有比較充足的體育資源外,還在體育教學、訓練方面具有很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因此,在全民健身運動的浪潮下,充分利用高校的體育資源,發揮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功能,對滿足社會民眾的健身需求,促進社會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同時也提出了《全民健身計劃》的戰略決策。由此可知,我國政府對全民體育、終身體育的發展是非常重視的。但從全民體育健身的發展現狀來看,全民體育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其中體育資源匱乏便是一個顯著的問題。但在高校體育事業中,國家投入了相對較多的資金與資源,從而使得高校的體育資源比較充足。因此,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推進高校體育資源的共享,對緩解社區體育資源短缺,提高高校體育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社區居民身體素質,體現高校社會價值等方面意義重大[2]。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民眾的消費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享受資料消費已成為消費結構的主流,在身體健康方面,也比以往投入了更多的關注,對體育資源的需求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在全民健身運動中,體育資源是基礎所在,其對運動健身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當前,社會體育鍛煉的場所明顯不足,相關調查顯示,教育系統的體育場館數量占全部數量的67.7%。因此,促使高校體育資源的共享對緩解社會民眾健身需求增長與社區體育場所不足之間的矛盾,提高高校體育資源利用率,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社會民眾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因此而出現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例如,經常加班、熬夜帶來嚴重的睡眠不足,以及不規律的就餐帶來嚴重胃病等。而健身則可以預防部分疾病,為保障身體健康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社會民眾的身體素質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直接影響,民眾只有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3]。自國家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之后,運動健身開始深入社會民眾之中。當社區體育設施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時,共享高校體育資源,不但可以滿足社會民眾運動鍛煉的需要,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亦可以讓社會民眾了解和掌握更多的體育鍛煉與衛生等方面的知識,進而綜合提升社會民眾的身體素質[4]。
共享高校體育資源可以使高校在社會民眾中樹立更好的學校形象,更好地體現高校的社會價值。高校體育資源大多是由國家投入資金建設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高校的體育教學以及高校師生的體育鍛煉。向社會民眾開放,共享高校體育資源,除了具有上述所講的重要意義之外,同時也是高校積極踐行全民健身理念的表現,因此,高校通過體育資源的共享,可以更好地將自身的社會價值體現出來,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校園的安全保障問題是高校體育資源共享面對的首要問題。雖然在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時間上,很多高校為了避免與學生體育課的正常進行發生沖突,都選擇在周末或者晚上,但校園內出現社會人員的大量流動是一種必然。由于社會人員的素質高低不一,進入學校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因而必然會與高校師生之間存在一些矛盾,出現一些治安問題,如偷竊、打架斗毆等。正因為很難辨識進入校園的社會人員的好壞與目的,進而給校園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從而使得高校的治安管理工作難度加大,安全運營管理成本增加。
高校的主管部門是教育行政部門,而社會體育設施的主管部門則是體育行政部門,二者在體制上存在一定差異[5]。在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中,無論是在資金的投入上,還是在資金的分配上,二者都很容易發生利益糾紛。同時,在高校體育場地的管理中,相關的保障制度并不健全,因此,在高校體育資源共享之后,很難對進入的社會人員進行辨識,對開放時間的開放對象的選擇上難以達到理想的要求,而這些都會給高校的管理帶來新的問題,增加高校的管理負擔。
相關調查顯示,高校體育資源在對外共享后,其維護費用的增加幅度很大,約比實施共享之前增加40%以上。高校體育場館是一種大型的體育基礎設施,其是由國家專項撥款建設的,因此,很多人所看到的只是高校體育資源的共享,而對其維護及所產生的費用卻并未引起重視[6,7]。事實上,高校在體育場館的維護上所承擔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在多個方面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如體育設施的老化更新、體育運動器材的維修更換、支付場所管理人員的薪資等。雖然高校在開放體育資源的過程中有時會收取一定的費用,但收取的費用與支出的維護費用相比,幾乎是杯水車薪。所以,高校體育資源在實施共享之后,其維護經費的增加是一種必然。
3.1.1 建立身份識別機制
為強化對進入高校的外來人員的身份識別,可建立高校健身卡機制,民眾可憑卡進入高校鍛煉。當然,在健身卡的制作上,應當顯示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及照片,以防卡片外借或被他人冒用,從源頭上降低不良人員進入高校的概率。
3.1.2 建立風險防范機制
在進行體育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應當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對場內的運動器材要定時進行保養,加強維護,對老化、損壞的器材,要及時進行更換或維修,同時,還應當在設備或設施的醒目位置,豎立安全警示牌,并列出注意事項,以切實保證使用者的安全,也防止使用者的錯誤使用而損壞設施[8]。當開放的體育項目或設施具有危險性時,如游泳等,高校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只有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才能有效地降低使用者在鍛煉過程中發生意外的風險。
3.1.3 建立保險機制
為防止鍛煉者在鍛煉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高校可以建立保險機制,若健身者有意愿,則可為其購買意外保險,若健身者不愿購買保險,則要求與其簽訂免責協議,這樣可以最大化地避免高校承擔健身者意外事故責任的風險。同時,高校要與政府共同制定安全責任條例,出現意外事故時,要明確其中的責任歸屬,要在鍛煉區域安裝網絡監控,實時記錄鍛煉者的整個鍛煉過程,當發生意外事故時,可以提供相應的佐證。通過這些保險機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高校承擔一些無謂的責任。
高校體育資源在實施共享之后,其多方面的費用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如人力資源的投入費用、體育設備設施的維護費用、管理費用等。為緩解這些費用的增加給高校帶來的財政壓力,高校可以就資源共享,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獲取資金收入,如租借體育場館資源給社會團體使用,進而從中收取相應的租借費、廣告代理費等,以及對部分設施的使用實行收費。而廣大社會民眾也應當轉變自身的消費觀念,要理解高校的這些合理的收費[9]。此外,國家也應當就高校體育資源共享給予高校相應的財力、物力支持,以確保高校體育資源共享能夠安全、有序地進行,推動體育共享事業的發展。
在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中,應用信息管理系統,不但可以使管理工作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會極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計算機管理有著在同一界面實現多重管理的功能,因而可以將其應用到體育器材的管理中,對體育器材進行網絡化管理,可以使得體育館體育器械管理更加高效和合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應用計算機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應用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策略。鑒于計算機管理的優越性,高校應當積極地進行這方面的健身,建立統一的網絡管理平臺。從當前來看,我國高校在使用信息管理系統上,管理方式已基本成熟,但管理人員的水平仍有待提高,為此,高校還應當在管理隊伍的建設中加大力度,只有這樣,才能讓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取得更高的成效。
從體育強國的戰略上來講,將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民眾開放,成為共享資源是一種必然的趨勢。雖然從表面上來看,高校體育資源共享確實比較普遍,但從開放的范圍與開放的程度上來講,范圍也確實有限,開放的程度也不高。為此,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高校在體育資源共享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應當從思想上作出轉變,創新自身的管理體制與機制,做好安全保證,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應用信息管理系統,認真思考、解決每一個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全民健身作出貢獻,推動我國全民體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