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如新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第六小學 寧夏 中衛 755000)
1.1 老師們在課堂上進行數學知識的“題海戰術”和“數學知識”的灌輸,使學生在課堂上陷入了一種“被動”的學習模式,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都很強,這樣的學習方式很可能導致他們對學習的抗拒和抵觸,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解題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1.2 目前的小學問題解答課的解題方法比較傳統、程式化,一般都是根據老師的思路來進行,沒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思路,無法從多層次、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影響到解決問題的培養。在解題教學中,由于缺少情景創造,老師們往往把解題過程和解題思路向同學們呈現出來,使他們沒有空間和機會去探索和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數學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應轉變教學思路,優化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多樣化地設置解題教學,使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參與,養成解題習慣。
新的數學課程“解決問題”,是將數學的問題置于現實情境中,使其理解、發現、提出問題,再運用相關的知識,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問題的解答和引導下,得到了數學的運用和發展。它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自己親身經歷和感受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巧。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數學運用,促進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思考。
2.1 注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2.1.1 借助已知信息,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在小學數學課程活動中,要想提高數學解決問題教學質量、效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探尋數學解題規律、技巧,最大限度提高數學教學成效。在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先讓小學生讀懂已有信息,之后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數學教材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比較大,教師可以圍繞生活素材,圖文并茂提出數學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解題興趣,在此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中,學會提煉有用的信息。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解題步驟、解題思路的引導,讓學生讀懂數學信息、梳理數學信息。
比如,在學習“用加減法解決問題”時,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提出一些具備挑戰性、趣味性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熟悉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間的關聯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信息,學生會發現:“教材的圖片之中,一共包含了9只小鹿,之后走了3只”,接著會不由自主地提出問題:“那么最后剩了幾只小鹿呢?”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運用“加減法”數學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解題習慣,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2.1.2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共同打造高效化、理想化的數學課堂。小學生的認知素養、理解能力有待提升,所以教師只有設定數學問題情境,才能夠讓學生理解性提出數學問題,從中來獲得更多的啟發、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素養。
比如,在講解“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買蘋果、吃蘋果”的問題情境:“小紅的媽媽一共買了13個蘋果,回家之后被小紅吃掉幾個,最后只剩下7個蘋果,通過這些條件,你能想到哪些問題?”學生立刻提出:“小紅到底吃掉了幾個蘋果呢?”,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生活化、趣味化問題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探索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必要性,促使學生成長、完善、提升,取得最佳的數學教學成效。
2.2 借助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2.2.1 利用數形結合分析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活動中,要想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解決能力,教師要利用數形結合分析數學問題,從中總結解題技巧、解題思路。因為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強,所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征設定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運算中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這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形探究解題思路、技巧。
在《九章算術》中提出:“需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如簡單線段圖、條形圖、簡單符號,探究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讓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直觀化,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關聯起來。”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解題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利用形解決問題。比如,在小學二年級教學活動中,在講解“兩位數減兩位數”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用色條圖的形式呈現數學問題,幫助學生詳細、全面理解數學問題,探索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數學問題的關聯性,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通過“涂畫”解決問題,感知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快樂,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2.2.2 滲透數學思想,促使問題解答。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滲透數學思想,促使學生問題解答,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不僅需要解答方法、解題技巧的輔助,還需要數學思想的滲透、引導,才能夠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解答數學問題。比如,“數學建模”思想屬于解決數學問題中的核心思想,能夠提升學生的解決問題素養。在講解“統計圖表”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關聯起來,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展開調研,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充滿著大量的數據。
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醫院、工廠中展開實地考察,并且收集大量統計數據,把這些數據運用到數學模型之中,用圖表的形式生動化、直觀化展示出來,并且鼓勵學生利用數學建模思想解決問題,讓學生從中總結規律、技巧、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正確性。同時,教師在滲透數學思想期間,一定要圍繞學生的數學學習進度設定教學方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從中總結解題規律、技巧,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
2.3 拓展、理清數學解題思路。
2.3.1 理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幫助學生理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正確率。數學新課程改革模式下,在課標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數量關系,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數學實踐檢驗可以發現,數量關系會直接影響小學生的解題策略、解題思路,由此,教師一定要在解題數學教學中,重點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有技巧、方法地解答數學問題。
在以往的數學解題教學之中,學生通常都是憑借經驗解決數學問題,缺乏全面的數學思考,無法形成良好的數學解題習慣,由此,教師在課堂中要重視分析數量關系,讓學生按步驟、規則解答問題。比如,“求得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數學知識這是學生認知加法、減法的拓展內容,對小學生來講,在理解該知識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困惑,因此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探析、分析問題,理清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比如,在數學教材中“怎樣解答12-7”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擺一擺、算一算的方式解答問題,改變以往的豎式計算的形式。學生通過擺一擺、算一算,能夠獲得多種解題方案,這樣既能夠拓展學生的數學解題思路,還能夠營造溫馨、和諧的數學教育氛圍,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質。
2.3.2 深入研讀數學題目的條件。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數學問題的條件,從中找到解題的切入點、突破口,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效率、質量。比如,在講解“小數乘法”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數學問題:“一頭母豬的體重為0.21噸,一頭母牛的體重為母豬的4.6倍,那么一頭母豬比一頭母牛輕多少噸?”在解決這道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無法理解問題的設問方式,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數學問題中研析條件,探尋其中蘊涵的解題切入點,了解關鍵因素是“一頭母豬”“一頭母牛”,通過學生的設想、列式,最終列出“牛的體重=豬的體重×4.6”的算式,那么母牛的體重是0.966噸,最終得出答案0.966-0.21=0.756噸。教師讓學生深入研讀數學問題中的條件,可以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鞏固、復習數學知識,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2.4 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2.4.1 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數學問題,運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從中總結規律、技巧,改變以往題海戰術的形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數學問題,提高數學解題問題數學活動有效性。比如,在講解“測量”數學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一些生活中的物體,鼓勵學生自主準備測量工作,量一量“教室一周的長度”,在此過程中,既能夠促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圍繞實際生活素材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用卷尺測量,有的學生用直尺測量,還有的學生用線環繞教室之后再去測量線的長度,通過學生之間的動手操作和集思廣益,讓學生之間相互借鑒、分享、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2.4.2 在課本知識研讀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在課本知識研讀中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數學課本是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主材料,教師要改變以往數學知識灌輸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用心、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價值,掌握多元化的數學解題策略、技巧。比如,在講解“組合圖形的面積”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索課本中的案例,因為課本中的數學問題具備較強的探索性、啟發性、代表性。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拆分”的形式求得面積,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也能夠通過“增補”的形式計算圖形面積,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同時,教師要改進日常數學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題興趣,比如,在講解“圓柱的表面積”數學知識期間,因為學生之前學習的都是長方體、正方體數學知識,對圓柱表面積計算較為陌生,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準備圓柱體,不要直接講解圓柱體表面積計算公式、方法,而是要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本知識、自主探究,掌握圓柱體表面積計算技巧、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2.5 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知識運用能力,促使學生的綜合化成長、發展。數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實踐中,才能夠深化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由此,在解決數學問題期間,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素材探索數學問題,比如,在講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相關數學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素材、事物來舉例子,實現數學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深度整合,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如下視頻:小明在操場中開展跑步訓練,小明跑了一圈,這一圈在操場上可以稱之為什么?在操場中間是綠色的草坪,讓學生去思考這需要鋪多大的面積?以上視頻片段內容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幫助學生全面、深刻理解數學教材知識,讓學生利用生活情境、素材回答教師的問題,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新的活力,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學習習慣,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要想讓學生深度剖析、解決數學問題,教師一定要圍繞實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探索問題,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創新能力,使學生從中真正收獲數學知識形成規律、技巧。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是鍛煉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核心載體,也是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的重點內容,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開展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在傳授數學教材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技巧、方法,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在小學數學解題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講究技巧、方法,用小學生感興趣、能夠接受的形式設定教學活動,從中總結技巧、規律,促使學生更好、全面地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