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一學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一度占全國總人口數的70%。近年來,這一比重雖然有所下降,但依舊占據較大比例。同時,由于農業技術水平有待提升、推廣力度不夠、農民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等原因,我國尚未達到農業強國的水平,這也就對我國的鄉村戰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下,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際,回顧一路走來的過程不難發現,主流媒體在前期“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略”中充分發揮了主力軍、主陣地的作用,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1]。以《重慶新聞聯播》為例,近年來涉及“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方面的電視新聞報道幾乎達到了每周2~3條、月均20條的高頻次,在展現農業政策落地、基層多方位突破創新、農民自強不息等方面營造了良好氛圍。而面對已然開始的鄉村振興步伐,主流媒體特別是電視報道又如何發揮自身所長,貢獻獨特力量呢?
電視新聞是電視宣傳報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形態。在我國,電視媒體屬于主流媒體,因為其具備一定規模,獲得了社會一致認可,具有較大影響力,并且在社會公信力、受眾數量及技術水平方面都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上文提到的《重慶新聞聯播》之所以能高頻次地對某一領域進行報道,一方面歸功于欄目的視角導向;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出媒體自身在政策方針的宣傳、受眾的接受度、報道素材的歸納整理等方面具備超強的實力,而這種實力正是主流媒體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
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領宣傳主戰場、鞏固宣傳主陣地是電視新聞報道的重要任務,也是一次新的機遇[2]。不過,現實中也有一些主流媒體因為經濟效益或是其他非專業性因素,不但沒有鞏固好這塊主陣地,甚至還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和機會流失。以重慶電視臺為例,曾經一檔名為《巴渝新農村》的電視新聞欄目為當時重慶直轄市的38個行政區縣提供了無死角全覆蓋的“三農”題材新聞報道,宣傳農業新技術、農民中的致富能手、農村基層的先進干部、農村建設的新型模式探索等信息,為社會展現了一個生機勃勃、富有潛力的西部山區新農村,獲得了廣大受眾的喜愛。然而,就是這樣一檔帶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新聞欄目卻只開設了大約1年時間,欄目于2008年停播。對于媒體本身來講,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損失,因為在之后的十余年里,無數優秀的新聞作品從農村誕生,無數優質的資源在農村被挖掘,而重慶電視臺錯失了良機,在人力、財力、精力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就是沒有鞏固好主陣地的一個典型案例。所幸幾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前后,重慶電視臺有所意識,專門設立了“公共農村頻道”,加強了對農業農村方面的宣傳,讓較為被動的狀態有所改觀。可見,在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大背景下,鞏固主陣地、打好主動仗十分重要。
新聞報道形式有很多種類別,最早是報紙,后來出現了廣播,然后有了電視,如今又涌現出網站、手機客戶端等平臺,大體可歸納為由平面類、音頻類向視頻類發展。電視新聞就屬于視頻類里面的長視頻,它報道性強,相比文字新聞稿來說,由于聲音和畫面同時接入,更能讓觀眾有一種帶入感,很容易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而這樣的新聞報道形式也更容易抓住受眾的關注點,凸顯自己的宣傳優勢[3]。另外,電視新聞的紀錄性強。俗話說“有圖有真相”,電視視頻不但有圖,而且還可以持續性地輸出畫面,連貫畫面可以實現視聽同步,將新聞事件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這是對事件還原度較高的一種表現方式,也使得新聞的真實性得到極大增強。在進行新聞采訪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人物或者其他因素常常會被捕捉進畫面,現場記者也常常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對突發情況作出隨機應變的處理。這些即興發揮,往往會給新聞報道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增添了真實性,也增添了趣味性和可看性,而這些都是平面媒體難以實現的。
同時,電視新聞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那就是多時空、多視窗的融合。在同一個畫面中,電視新聞輕而易舉就能夠同時顯現出多個地區、多個群體,這就可以讓受眾獲得更大的信息量,同時能夠更為直觀地解讀出新聞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舉個很常見的例子,在每年的金秋時節,中央電視臺都會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多地農場,為大家帶來豐收第一線的報道。近年來,隨著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時候,這些來自地方的新聞并不會像傳統播放方式那樣逐一播出,而是由演播廳的主持人統一調度,讓各個地方的記者同時出現在電視屏幕前,分別講述自己所在位置的豐收情況。每當這個時候,一塊電視屏幕就變成了多個畫面方框:左上角的收割機正馳騁在東北黑土地上,右上角的陜西果園里結滿了柿子,左下角山東的高粱紅滿天,右下角湖北的荷塘里農民正忙著采藕……電視新聞這種集中呈現的方式與報紙的專欄有些類似,但取得的傳播效果則是報紙難以企及的,因為它是多維的、立體的、視聽同步的。
再對比同類視頻宣傳,隨著當下智能手機的普及,自媒體也在新聞報道中嶄露頭角,甚至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雖然同屬視頻類新聞,但由于短視頻的時長有限,它并不能完整地呈現出大多數新聞報道的來龍去脈,肩負起媒體應有的社會擔當,甚至有時候還會“斷章取義”。縱然一些短視頻新聞采用了多集聯動模式,但由于短視頻對新聞內容的分割,人們在切換視頻時會產生頓挫感。所以,電視新聞的獨特性在目前是無法被代替的。
很多記者都有這樣的感受,電視新聞做起來要比其他類型的新聞累。這是因為電視新聞具有其獨到的創作方式,記者不僅需要在新聞稿件上做到翔實、生動,而且要考慮采訪和配音的銜接,更重要的是,采訪必須要有鮮活的畫面進行有力支撐。既要采訪、寫作,還要攝像、錄音,自然要多花幾倍功夫。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較為煩瑣的工作,才讓電視新聞相比平面新聞多了不少的看點和創作空間。在“三農”報道上,相關素材如果用好了、用活了,新聞報道就能夠達到1+1>2的效果。如電視新聞中最常見的記者現場報道,記者以第三人稱視角站在新聞現場,為觀眾講述農村當地正在發生的變化,這種方式很容易讓人們接受。如今還有一種記者親臨現場的報道方式,業內稱之為“Vlog”,翻譯成中文就是視頻日志。在新聞報道中,記者以類似游記的方式,在行進過程中將需要展示的畫面呈現在鏡頭面前。這個時候,記者的身份既是一名導游、講解員,又是一位觀眾、游客、探訪者。在Vlog里,新聞報道的視角時而為第一人稱,時而為第三人稱,主、客觀視角交替出現,讓新聞的呈現方式變得相當靈活,同時報道又不失真實,是目前熒屏上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此外還有電視音樂短片,有人認為這是某一題材的宣傳片,但其實宣傳片正是電視新聞的一種。激情的音樂配合著精美的畫面,觀眾從中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觀眾得到了身心的愉悅,新聞也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當然,電視新聞的表現形式還有很多,如嘉賓訪談、系列報道、動畫展示等。總之,依照不同的題材選擇恰當的新聞報道方式,能夠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除了視頻創作上多措并舉外,電視新聞還能在另一個方面多管齊下。作為主流媒體之一的電視臺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如今的電視臺已經建成了一張巨大的“電視網”,從中央到地方,逐層都設有電視臺,它們既可以單兵作戰,又能夠形成合力。并且,目前國內許多電視臺都創辦了融媒體中心,在電視臺內部也能夠將一條有效線索分解為幾個不同的視頻發布在不同的平臺上進行集中呈現[4]。
當前,農村面臨著巨大的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基于2010年第六次和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鄉→城流出人口為2.72億人,相較2010年的1.34億人,增長了1.38億人,增幅超過1倍[5]。農村人口流失、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這一狀況在近年來雖然有所變化,但總體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十四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根據《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同時引領全國農村登上更高一級臺階。黨中央的決策規劃再一次為農村發展描繪出了美麗藍圖,而農村的現狀又為有志之士提供了一塊極具施展空間的價值洼地。
電視新聞要看到這一歷史焦點,把握住歷史脈搏,進一步加強對“三農”題材的策劃以及對農村背景與現狀的描繪,突出價值洼地這一亮點。一方面,立足當地,將有效的勞動力人口留下來;另一方面,把視角拉長放遠,將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充分吸引過來,一步步把農村變成海納百川的聚寶盆。目前,電視新聞已開始在這一方面發揮作用。以重慶電視臺為例,2021年,重慶電視臺與重慶市奉節縣進行戰略合作,宣傳奉節臍橙種植以及配套的加工產品,在之后的媒體實施階段,電視臺通過大屏幕、車載電視、手機客戶端等途徑推送新聞和專題報道,結合直播帶貨等形式,介紹奉節臍橙這一水果獨到的地緣優勢、優良的口感和營養價值,以及前后產業帶所蘊藏的巨大經濟價值,在幫助當地果農增加近萬噸銷量的同時,還間接帶動千余戶農民投身臍橙的種植、加工及電商等行業,為奉節當地留下了生產力。不但如此,電視臺通過對豐收季里的一系列投資簽約進行新聞報道,又吸引了數十家企業落戶奉節,為當地相關人才的引進鋪設出多條暢通道路。
當然,新聞報道也絕不能一味歌功頌德、只宣傳好的一面,關注和揭露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促進發展。當下的農村正快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看不到或者解決不好這些問題,都將使之成為農村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例如,一些耕地鹽堿化,直接影響土地的利用率,也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農民的社保、醫保問題也是農民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解決不好,難免會有后顧之憂,將大量勞動力和人才留在農村就更為困難[6]。而直觀的電視報道有利于發現問題的根源,有利于引起相關上級部門的重視,更有利于社會“智源”提供智力支持,拿出最適合當地的有效解決方案,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電視新聞需要做那個栽樹的人。如今,大量的土地在農村,大量的自然資源在農村,農村蘊藏著極大的財富。可是如果直接拋出問題“那里究竟有什么財富值得挖掘?怎樣去投資才能用好當地資源、獲得豐收?”又很難得到很好的答案,而這反而能給新聞工作者極大的挖掘和報道空間。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同,只有實地進行走訪、采集素材、分析報道,才能給出客觀的評價和有價值的參考。在這方面,重慶也有比較典型的案例。提起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黃連,不少熟知中藥的人都不會陌生,然而說到黃精,可能知曉的人不會太多。其實黃精同樣是一種中藥材,中藥史書記載,黃精健胃益腎,常用于治療胃病、肝病。2018年以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將黃精作為重點產業進行發展,但黃精產量增長的同時,銷量卻未見增加。隨后,在當地政府和新聞宣傳的共同助力下,相關產業快速崛起。初步估算,截至2020年3月,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黃精種植已有近千畝規模,農戶年均每畝純收入8000元左右,這對于當地人來說,收入翻了近百倍。
鄉村振興的步伐必然是越來越快,如何在這一背景下發揮好電視宣傳報道的優勢,也必然會考驗每一位從業者。總體看來,利用電視的長視頻優勢講好“三農”故事,全面服務于時代發展,是必須堅持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