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強
(作者單位:南平廣播電視臺)
一些突發事件有著很高的新聞價值,編輯記者必須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靈活應對新聞現場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和深入的闡述,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展示給社會公眾,擴大新聞的影響范圍和影響力,正確引導輿論,降低突發事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編輯記者對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能力,直接關系到新聞節目的收視率、社會輿論的導向和新聞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對媒體平臺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提高編輯記者應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能力,對新聞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突發性事件現場報道通常不及時,容易受到社會環境、采編播制度、傳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其中采編播制度對新聞報道的影響最大。就傳統媒體而言,其新聞采編和制作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過程,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后,記者編輯需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采集相關信息后傳送給后期編輯進行新聞制作,制作完成后進行審核合格后再播報,這一流程較長,會導致錯過最好的播報時機,不能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具體內容[1]。
新媒體時代,人們對新聞的時效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突發事件往往具有復雜性特征,為了理清新聞事件的關系,編輯記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憑借敏銳的新聞嗅覺,在突發事件中尋找有利的新聞素材,將新聞事件真實、完整、清晰地呈現給大眾。但為了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部分編輯記者可能無法對突發事件進行全方位報道,導致新聞內容過于片面和零散,無法起到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突發性事件現場報道存在內容同質化現象,部分編輯記者缺乏新聞敏感度,創新意識不足,不能多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所以,大眾接收到的信息比較雷同和單一,不能了解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新聞媒體無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導致媒體公信力下降。
突發性事件通常比較復雜,且沒有規律和邏輯可言,現場報道難度大。而且在新聞事件現場,經常會有大量人員聚集,對新聞現場報道產生一定的干擾,一些隱藏性的信息不能被及時發現,甚至在有些時候,編輯記者會被錯誤的信息所誤導,這充分說明了突發事件現場報道的復雜性,也對編輯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編輯記者需要在復雜的環境中以精準的判斷力找到正確的信息,同時快速理清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將新聞事件真實、完整、清晰地呈現給大眾。
突發事件發生后一般不會立即停止,即使整體事件表面看已經成定局,但某些具體內容也很可能會繼續變動,進而帶動整個事件發生新轉變,從而使突發事件呈現出多階段和多狀態,而且這些階段和狀態極其短暫,相互之間還會快速交替演變[3]。突發事件之所以被稱為突發事件,就是因為其結果存在很大的變性,會因為事件持續發酵導致結果持續發生變動,甚至發生反轉,使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呈現出動態性和多樣性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突發事件會陸續衍生出很多新信息,如果編輯記者不能及時捕捉到這些新信息,就無法保證新聞的質量,進而降低新聞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突發事件不僅讓人猝不及防,后果也往往十分嚴重,如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天津港爆炸事件等,都產生了較為嚴重的人員傷亡。突發事件瞬時產生,具有較高的緊急性,要求編輯記者第一時間奔赴現場,用最快的速度將新聞事件的真相傳遞給觀眾,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突發事件的起因和進展,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編輯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一定要學會利用鏡頭,借助正確的鏡頭角度對突發事件進行合理切入,抓住新聞報道的主要方向,這也就要求編輯記者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自主選擇,優先選擇關鍵信息點,深入挖掘新聞價值,帶給受眾不一樣的解讀。
為做好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編輯記者需要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和過硬的業務能力,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確保在進行現場報道時可以鎮定自若,靈活應對現場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情況。不僅如此,編輯記者還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進行新聞采訪時選擇獨特的新聞視角,對信息進行全新解讀。在報道新聞時,編輯記者也要快速進入角色,向新聞當事人、周圍目擊者及時了解突發事件的起因和經過,并對事件性質進行迅速判斷,對信息進行準確篩選,對現場環境進行科學分析,對事件發展方向進行精準預測,在此基礎上,才能切實保證新聞質量,向社會公眾提供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聞報道。總的來說,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前,編輯記者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提高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準確性。
編輯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通常需要與現場群眾進行直接對話,借助當事人或者目擊者之口,將突發事件的起因和經過準確闡述出來,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新聞報道的可信度。但是,突發事件現場往往聚集著大量人員,這要求編輯記者必須對現場群眾進行有效篩選,確保選擇的采訪對象真正了解事件起因和經過,并且能夠清晰、準確地表述出來,盡量避免選擇情緒波動較大的群眾,這可能會影響社會公眾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4]。
突發事件往往與公眾利益和公共財產密切相關,所以通常會引起群眾的高度關注,為進一步提高新聞報道質量,讓新聞節目深入民心,編輯記者應采用人性化的報道視角,做有溫度的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的利益發聲,增強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很多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社會治安等突發事件現場通常比較混亂,考慮到社會大眾的接受程度,編輯記者在進行這類突發事件的現場報道時,應注意措辭,避免呈現過于慘烈的畫面,在力求真實報道的同時也要保護和尊重新聞事件當事人的隱私、顧及親屬的心理感受以及大眾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社會大眾在接收信息時產生替代性心理創傷。例如,2022年3月21日14時38分許,一架東航波音737-800客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藤縣埌南鎮莫埌村神塘表附近山林墜毀,記者在東航墜機核心救援現場,發現地上散落著充電寶、錢包等物品,當其看到一張乘務人員的證件時,馬上伸手捂住并示意鏡頭避開。這位記者的做法是對遇難人員及其家屬的尊重和保護,體現出其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十分值得肯定。
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是影響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新聞行業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一些因新聞真實性不足而導致的新聞播報事故,降低了新聞節目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因此,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編輯記者應真實、客觀地報道突發事件,切忌在播報新聞的過程中帶有主觀情緒,對社會輿論產生錯誤引導。但是,很多大型突發事件牽扯到多方利益,很容易受謠言誤導,甚至不乏一些新聞從業者為了牟取私利,借助社會輿論掩蓋一部分信息,給媒體行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編輯記者應堅定政治立場、提升道德修養與職業素養,最大限度地確保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信息的傳播都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但是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可能有著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對于突發事件現場新聞報道,若想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和宣傳力,編輯記者不僅要堅決保證報道內容的準確性,而且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避免新聞內容同質化,真正做到對突發事件的全新解讀。然而,若想做到對事件的深度報道,就要求編輯記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站在不同角度對事件進行分析,在報道時融入自身對新聞事件的思考,形成獨特的風格,提高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每個行業都有其內部人員必須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新聞行業也不例外,編輯記者在工作過程中也應當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堅守新聞職業道德,明確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突發事件現場進行真實報道。新媒體時代,編輯記者面臨著更為多元化的媒體環境,這就對編輯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持續推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除此之外,編輯記者承擔著傳播新聞的重任,因此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大局意識,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在新聞報道中不畏強權,敢于伸張正義、揭露丑惡現象,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對新聞事件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至關重要,這對于控制事態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反之,輿論導向錯誤則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不利于社會發展[5]。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新聞事件進行真實和全面的報道,并能夠堅定不移地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合理利用輿論的引導和監督作用,督促社會各方對突發事件進行科學處理,讓各利益受損方能夠得到合理補償。
善于捕捉細節的新聞記者往往能夠取得新聞采訪上的成功。新聞記者應該提升細節觀察力,學會通過觀察被采訪對象的穿著打扮、表情動作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人潛在性格的細節來獲得被采訪對象的認可。新聞現場的每一處細節都有可能蘊含有用的信息,都有可能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補充,編輯記者一定要善于捕捉新聞現場的細節,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在突發事件現場采訪時,攝影記者可以通過鏡頭記錄一個人的特定情緒和動作,來增強采訪報道的真實性和感染力;編輯記者要善于捕捉采訪對象的微表情,以此來判斷采訪對象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與取向,進而調整采訪問題,引導他們主動表達。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新聞的可信度與真實度,而且有助于編輯記者轉變思路與看法,采用獨特的視角報道新聞事件。
編輯記者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需要與采訪對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能否有效地溝通直接關系著新聞報道的效果。所以,在溝通前,編輯記者應揣摩采訪對象的心理,并采用適當的溝通技巧,用極富魅力的語言表達與縝密的邏輯思維層層遞進,贏得采訪對象的信任,營造良好的采訪氛圍,獲取更多的有用信息,增強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客觀性、真實性。編輯記者的溝通藝術主要包括三個層次:首先,要拉近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打消他們的心理顧慮;其次,巧用提問藝術,抓住問題要害,對采訪內容進行精準提問;最后,用真誠的溝通引出事件的本質真相。在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時,編輯記者一定要控制提問范圍,明確采訪重點,讓新聞內容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編輯記者也可以利用一些開放性問題,引導采訪對象能夠積極表達自身觀點,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增強新聞現場報道的可讀性,有效提升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和受眾認可度。
在進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時,編輯記者一定要以嚴謹的態度和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最大限度保證報道的及時性、客觀性、準確性;同時也要不斷提高采訪藝術與應變能力,積極總結經驗和方法,站在多角度看待問題,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提高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