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妍
(廈門五緣實驗學校 福建廈門 361009)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對實現體育強國、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珍珠球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式,推進珍珠球進校園,不僅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而且還能使學生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具有深刻的認知。目前,關于珍珠球進校園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群眾體育領域,如通過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促進激發欠發達地區人民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的作用,促進農村地區的居民共同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促進城鄉地區體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方面的作用[1]。基于此,該文探討珍珠球進校園的歷程和價值,為豐富學校體育的內涵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珍珠球俗稱“采珍珠”“投空手”,也被稱為“尼楚赫”,滿語即“珍珠”的意思[2]。珍珠球這項傳統體育項目,就是從滿族兒童日常游戲中演變而來的。即用內裝黃豆的布包進行投接的一種游戲活動。在游戲中競相向球網中投擲,同時還要有1~2 人手持蛤蚌殼來阻擋珍珠入網,不讓對方采走珍珠。于是一項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同時也融入了濃厚生活情趣的運動就產生了[3]。1980年,豐寧縣著手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對珍珠球的發展歷史與僅存資料進行挖掘整理,4 年后,由中央民族學院會同北京懷柔縣屬滿族鄉、豐寧縣聯手對該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1988 年,北京舉辦了首屆珍珠球邀請賽。1991 年,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在廣西南寧舉行。“珍珠球”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這項運動不受年齡、性別的限制,場地與器材也較為簡易,觀賞性較高,深受廣大運動愛好者的喜愛,并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早在1991 年,滿族傳統體育學術研討會在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召開,這是我國首次就民族體育項目的產生、發展和歷史變遷等問題舉行的研討活動。由此,珍珠球運動開始被挖掘、整理和研究,這具有始創意義,標志著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豐富和發展。遼寧省是多民族大省,其中滿族人口為538.53萬,占全國滿族人口的50%以上,此項目受到人們的一致喜愛,得到了推廣[4]。丹東市的鳳城滿族自治縣是遼寧省內第一個組建珍珠球隊的地區,在遼寧省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進行了表演,得到了省民委、體委的高度重視,并多次代表遼寧省參加全國珍珠球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關于珍珠球在高校推廣的研究,大學生缺乏對珍珠球運動的了解,而且珍珠球開展場地少、器材普及度小,生產珍珠球和所需器材廠家少,購買途徑和渠道有限,這就限制了這項運動的普及與發展[5]。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和學生都很期待開展珍珠球運動,并且政府也提供了財力和政策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珍珠球加入課程比較晚,需進一步將教材進行改進和完善。珍珠球在校園中的普及與發展現狀并不普遍,并未真正將珍珠球運動的價值發揮出來。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珍珠球運動居多。有關珍珠球運動的研究多傾向于理論層面的可行性探究,對珍珠球開展的實證研究比較少,尤其是中小學開展情況方面的探究更是處于空白。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和“健康第一”根本任務的集中體現。為貫徹德育工作落實精神,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通過以珍珠球為主題的宣傳教育畫冊、珍珠球演變與發展歷史宣傳講座、活動開展現場圖片展示、珍珠球比賽規則與賽事組織報道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珍珠球的發展歷史,了解滿族人民生產勞動及生活樂趣場景,形成民族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生活認同教育,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6]。
珍珠球運動被賦予了民族傳統體育代表的名字,其本身與其他運動項目不同。除了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外,還肩負了了解滿族人民基本情況,尊重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并融入滿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使各民族更團結更友愛的使命。通過學習珍珠球運動的發展史、變革史等,幫助學生認識民族平等、和諧,同時通過學習珍珠球的運動知識、比賽規則禮儀,使學生了解與學會文明禮儀教育,進而真正幫助學生做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經過歷史歲月的篩選和淘汰,依然能留下來的生產生活文化,便可以稱得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與推廣珍珠球運動,既是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滿族傳統體育文化,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人文精神。通過了解和學習珍珠球運動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精神內涵,幫助學生感受我國滿族及各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有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滿族人在河中采拾珍珠,采到后直接將珍珠拋給站在岸上的人,在祖國的青山秀水之間,有這樣一群人,一拋一接,歡顏嬉笑,既是生產勞動又是生活樂趣。在學習和探究歷史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祖國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產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另一個角度也幫助學生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教育。
在校園推廣學習中,因珍珠球運動自身特點,需通過“以群帶個”的原則進行教學,發揮“水區”學生的帶動作用,每支隊伍內部需要分工明確,職責清晰,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隊員的優勢,這個過程就需要有效溝通,多發現同伴優點,相互配合彌補缺陷,在比賽中獲取更多的進取機會。在比賽攻防轉換的快速變化下,需要個體迅速適應比賽節奏和比賽環境,調整戰術和配合,提高適應比賽環境和變化的能力。在比分出現落后或比分差距較大時,除了調整戰術外,參與者更需要調整心理狀態,積極應對挑戰與挫折。
首先,在推廣與普及珍珠球運動前,先對學校師生做好宣傳工作。師生可通過利用班級板報、教學樓走廊兩側的宣傳欄、學校展示欄等區域對珍珠球運動的歷史、發展脈絡、宣傳圖冊、圖片資料、專家講座等一系列活動進行了解、學習。其次,在珍珠球推廣普及過程中,激發師生對其的關注和參與度,可通過微信推送比賽視頻、官網畫冊宣傳、校內比賽廣播、張貼排名榜、評選珍珠球運動達人等方式將信息及時發布。最后,發揮學生骨干力量,培養珍珠球運動“宣講員”,樹立“宣講員”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在學生中更有效、更直接地宣講關于珍珠球的動態及信息。
該文中的“金字塔”教學模式指包括正常體育課堂教學、增加大課間、開設校本課程、組織社團活動、組建學校運動隊伍,形成5 個維度的教學模式管理。一項體育運動技能的習得,除了學習技能知識外,更多地依靠大量時間的重復練習,不斷達到掌握、鞏固與提高技能的目的。在體育教學中增設珍珠球課時,應保證合理有序開展,使每位學生都能夠真正掌握珍珠球運動技能,體驗運動樂趣;“雙減”政策下,體育活動增加,每天兩個大課間的體育活動時間,可以增加珍珠球活動,利用此段時間來增強師生對珍珠球運動的興趣;開設校本課程與社團活動,除了豐富學校課程之外,還可以為對珍珠球運動感興趣的學生,搭建深入學習與展示平臺;學校珍珠球運動隊伍的組建,是在全校范圍內選拔運動能力強、技術掌握好、競賽意識與能力強的學生,為高一級別的賽事做好準備,也為學生在求學期間創造更多參加競賽活動的機會和經歷。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改革目標,全面提升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通過體育課堂教學的介紹、講解及練習,“教會”學生對珍珠球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學習,提高學生對其的興趣。結合當前“雙減”政策,增加體育大課間及延長體育活動時間的機會,推廣和普及珍珠球運動,既增加了課間活動的種類與趣味性,又推廣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勤練”的情況下,豐富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文化活動,增強體質。利用校運動會、體育節及課堂教學組織珍珠球比賽,真正幫助學生形成“玩中學、學中練、練中賽”的一體化模式。
體育教師是推動體育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執行者。當前,幾乎沒有專門研究珍珠球運動項目的專業教師,這在推廣項目的過程中具有很大阻礙。這就需要為體育教師提供再學習的機會、學習材料或學習途徑,可以通過聘請珍珠球運動方面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購買珍珠球運動的書籍資料和光盤以及到珍珠球運動開展成熟的學校參觀學習等方式,增強體育教師專業化隊伍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