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濤 |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
2022年中考是“雙減”政策實施后的第一次中考,多地出現了“高分通脹”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考試難度的降低。那么,為什么要降低考試難度,這彰顯出中考改革的哪些趨勢,未來中考應走向何方?
首先,中考難度降低體現了其在新形勢下的定位。中考全稱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將原來初中畢業考試和高中招生考試“兩考合一”,兼具合格性考試和選拔性考試雙重屬性。今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各地要按照‘兩考合一’‘兼顧畢業和升學’的功能定位,進一步對各相關學科中考試卷考試時長、容量、難度等提出規范要求,科學合理設置試卷難度,既要防止試卷過難增加學生學業負擔,也要避免試卷過易難以體現區分度。”可見,作為義務教育出口的中考,既承載著衡量學生基本學業水平的功能,又要為高一級學校選拔人才。然而,隨著我國高中入學率的提高,中考的選拔性功能可能逐步淡化,我們更希望的是學生可以基于學科特長或興趣來選擇并進入適合自己的高中學校,滿足其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促進高中學校特色發展。這樣一來,中考衡量學生基本學業水平的功能則更為凸顯。因此,中考難度降低是由其自身內含的合格性考試的屬性所決定的。
其次,中考難度降低反映了基于課程標準命題的要求。《通知》指出:“各地要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命題,堅決取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大綱或考試說明,不得超標命題和隨意擴大、壓減考試內容范圍……”從課標的性質來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完成學習后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這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標準。因此,依據課標命制的題目難度應適合絕大部分學生,而不僅是針對少數“學霸”,這也彰顯了義務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同時,隨著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發布,明確了各學科的核心素養,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并針對教學內容提出了明確的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和考試命題建議,為中考命題提供了直接依據。中考,包括高考都要嚴格依據學業質量標準命題,這也意味著試題難度適中將成為常態。
再次,中考難度降低符合素養導向和素質教育改革的需求。中考作為教育評價的指揮棒,其命題對初中甚至小學的課堂教學都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其難度也直接影響著中小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考試難度應與教學難度相匹配,一旦考試難度超越教學難度,就會導致超綱、超前教學以及校外培訓屢禁不止等問題。《通知》指出:“要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合理設置試卷試題結構,減少記憶性試題,增加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堅決防止偏題怪題,促進有效考查學生綜合素質。”在素養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題思路下,適當降低中考試卷難度,有利于將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注意力和精力從試題訓練轉向夯實基礎知識和能力,從過于關注分數轉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發展騰出空間。
最后,中考難度降低也符合我國招考制度改革的趨勢。當前,分數導向、以紙筆測試為主的單一評價和選拔方式已無法適應素養時代的教育改革,降低考試難度也是呼應進一步破除“唯分數”藩籬、落實“一依據、一結合”中招錄取方式的改革趨勢。此外,受新冠疫情、網絡輿論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在命題時均會酌情考慮,適當降低難度。
要消除中考“高分通脹”所帶來的社會和家長的焦慮情緒,必須在高中錄取方式的改革上實現突破,即未來中考改革應將其功能由“選拔性”轉向“多樣性分化”,破除“唯分數”,代之以基于多樣化考試表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學生個體和學校的雙向自主選擇。逐步淡化中考,將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真正轉化為“一考”。
一是淡化中考的選拔性功能,將其導向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據調查,北京市80%以上的學校教師及干部對當前中考功能的認識趨向于選拔性。選拔性功能過強,容易導致學生身體和心理負擔偏大、學校教學負擔和學生備考壓力較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需求和長遠發展的潛力被忽略等現實問題。我們應明確中考的最終導向理應指向義務教育質量的提高,指向培養個性、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要立足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超越“培養與選拔”二元對立的價值取向,回歸育人本質。
二是破除“唯分數”,探索多元評價方式和錄取方式。這是破除“唯紙筆測驗 ”“唯分數”的重要途徑。除傳統的紙筆測試外,更重要的是探索與學生核心素養相匹配的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綜合評價、增值評價等多樣化評價。積極探索多元錄取方式,建立以基于多樣化考試表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學生與高中學校雙向選擇的錄取機制;淡化考試分數在中考當中的比重,將學生初中階段的過程性學習記錄和各方面表現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這也是解決當前面臨的“大量同分考生如何錄取”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探索改革中考中招的辦法,加強對于兼顧考試分數與等級的招生錄取方法的研究實踐;探索逐步試行普通高中招生以名額分配為主的經驗做法,如可在研究吸收北京“校額到校”政策、上海的名額分配招生計劃等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優化、試行推廣。
三是完善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推動評價結果發揮作用。繼續在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性、真實性、公平性上下功夫,確保評價真實可靠,這是其納入中招錄取的基本前提。關注過程,多種方式記錄和呈現學生成長過程中有關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的典型材料與關鍵行為,加強評價過程中的交流與反思,及時、有效反饋并指導未來發展方向,發揮育人功能。探索評價結果用于中招的具體辦法,或“剛性”使用(如濰坊將綜合素質評價成績納入中考,與語數英三科等值錄取)或作為依據(如長沙將綜評結果與學業水平考試結果共同作為高中統招依據)或在自主招生和名額分配中使用(如北京綜合素質評價成績納入“校額到校”招生,占錄取成績的30%),推動綜合素質評價在中招中發揮實質性作用。
四是提高命題質量,突出素養立意的命題和綜合素質的考查。繼續加強在題目類型、問題設置、命題情境、評分標準等方面的命題改革,重點考查學生的思維、方法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跨學科綜合素養的測評。堅持以學定考、教考合一,立足課程標準,保持考試難度與教學難度之間相匹配,避免出現超出課標要求的偏難怪題,引導克服教學中的機械記憶、題海戰術等應試行為,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同時,中考改革也在呼吁高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只有推動高中教育的均衡和多樣化發展,才能讓學生可以更多地依據個體潛能和發展需要選擇適合的學校,全社會對于考試難度的擔憂和焦慮才能夠真正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