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罡 | 山東省濟南匯文實驗學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運用,從資源形態、供給方式、服務模式等方面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勞動教育以其自身特點在樹德、增智、強體等育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因此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山東省濟南匯文實驗學校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勞動教育賦能,進一步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提供保障,以線上優質資源帶動線下勞動教育的扎實開展。
學校課程研發團隊利用信息資源將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梳理出現階段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即培養勞動觀念、習得勞動技能、樹立勞動精神、養成勞動習慣與品質、培育全面發展的匯文少年。具體而言,包括四個維度——
一是以勞強體。養成學生樂勞、享勞的好習慣,培養“我能做”“我會做”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幫助其通過勞動增強體質。二是以勞增智。按學段開展勞動技能實踐課、創設勞動情境,在引導學生解決勞動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時,促進其積極探索、主動思考,培養其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三是以勞樹德。在勞動中進一步促進學生形成勤儉節約、踏實肯干、意志堅定、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使之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個體。四是以勞育美。通過勞動實踐讓學生體會勞動的快樂、收獲的喜悅,如通過剪紙、制作面點等活動,培養學生發現美、體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意識與能力。
視頻微課助力課堂教學。學校與勞動實踐基地合作,開發、錄制勞動教育微課,將勞動技能教學生動化、具象化,提升了勞動教育指導師的授課效率,使勞動教育課堂擺脫了授課環境、季節、時間的局限,做到了勞動技能教學可重現、易普及,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
借力VR拓展勞動體驗空間。引入VR技術,拓展勞動視野,讓學生通過虛擬場景和體感交互功能進行場景模擬,深入體驗廣袤宇宙、微觀世界和現實生活,在勞動者的實際行動中領略勞動人民的先行風采、工匠精神、奮斗精神。
科技發明助力勞動實踐。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主線,以開展科技發明制作活動和各類科技創新賽事為途徑,讓學生思考如何以科技的力量解決日常勞動中的難點問題,通過小科技、小發明提升勞動效率,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主題教育,讓勞動精神更入心。學校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班會課、傳統節日等途徑開設主題勞動教育課,分年級設置勞動內容,包括“傾聽勞動者的聲音”“感恩父母”“我們的節日”“勞動創造美”等,借助視頻、照片等信息媒介,讓學生在主題教育里愛勞動、樂勞動,養成勤儉節約、熱愛生活的優良品質。
志愿服務,讓勞動習慣更持久。學校將勞動教育融于“學生在校一日常規”,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勞動崗位,夯實學生的勞動技能,讓勞動成為一種習慣。另外學校積極開展“團員奉獻日”“紅領巾奉獻日”活動,并運用信息技術記錄勞動過程,取得了勞動技能培養與道德教育的雙豐收。
勞動周活動,讓“五育融合”更充分。學校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農耕文化、勞動素質拓展、勵志感恩三大教育主題相結合,設立勞動周,鼓勵學生通過班級云平臺上傳勞動剪影、分享勞動收獲、交流勞動感悟。這一活動塑造了學生堅毅、守紀的品格,幫助其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提高了其勞動興趣和技能,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經過幾年的實踐,學校充分挖掘整合資源、創設勞動教育時空、不斷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進一步樹立了“勞動教育在平時”的理念,保證了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養成勞動習慣、明確勞動價值,在勞動中鍛煉意志、在勞動中體驗收獲、在勞動中陶冶情操,讓學生的生活因勞動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