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南京市石鼓路小學(以下簡稱“石小”)多年堅持“立美教育”,學校申報的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立美修德:兒童道德學習新樣態實踐建構”,秉持在學習、交往與生活世界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以及分享美的兒童美學理念,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美是一種價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性地將“美德實踐”與“兒童美學”融合,提出“立美修德”的品格生長邏輯:立美即修德,修德在立美。項目繼承發展了中國哲學對于實踐美的基本理解,即知行合一,在道德實踐中致良知,實現兒童的全面自由成長。
一是立美修德的內涵與價值。首先,石小的“立美”不單純是美學意義上的美。按照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觀點,美學屬于哲學范疇,是“藝術的哲學”,所以石小的“立美”是兒童品格意義上的“美”,即“止于至善”。在中國哲學系統中,美是“真和善”的統一,因此“立美”的過程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立美”的時代價值在于讓兒童“認知美”“欣賞美”“實踐美”和“表達美”,通過“立美”的過程,實現“修德”,這里的“德”是公德、私德和大德的統一體,即至上的“美德”。著名的倫理學家麥金太爾綜合先哲的理解,提出美德概念:美德是一種使個人能夠履行其社會角色的品質(荷馬);美德是一種使個人能夠朝實現人所特有的目的而運動的品質,無論這目的是自然的抑或超自然的(亞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因此,“立美修德”是實踐的、理性的、有目的和適切的,實現了“人的本身是目的”。新時代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實踐就是文化尋根、理想追尋和美德循證,“立美修德”就是校本化地回答了“六個下功夫”,“堅定理想信念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立根之美”,“加強品德修養和增長知識見識”是“立德之美”,“培養奮斗精神和增強綜合素質”是“立人之美”。
二是“立美修德”是“立美教育”的校本德育實踐。學校從三個維度構建了自己的理解:第一,立美修德強調學校德育支持兒童在道德學習過程中葆有“尋美的專注與好奇”,強調在美的追尋中保持善、實踐善、追求善;第二,基于兒童道德教育的實踐詮釋,即兒童道德學習過程,需要美的環境、美的內容、美的形式、美的方法;第三,學校在德育與美育之間,形成低、中、高年級一體化,系統支持兒童過一種純真和諧、有序自由的道德生活。
三是形成立美修德反思性實踐思路。學校特別關注兒童“立美修德”實踐中的反思性成長,啟動“美的追問”“善的批判”“德行省察”,“立美和修德”不是空洞說教,而是讓兒童在實踐體驗中不斷累積、修正和完善自身的道德經驗,并積極主動地選擇、重組、建構,適切地表達自己的道德理解。“立美和修德”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以兒童為主體,從道德體驗到道德經驗,再到道德表達的循環過程。立美修德的兒童道德學習新樣態,立足于德育、美育協同統一的實踐邏輯,生長于自主道德體驗和道德經驗,經過深刻的德性批判,進而表達為道德理解,形成循環往復的道德學習過程。
為深入推進項目實踐,石小建設了兩大課程群:立美修德的學科課程群和特色課程群。學科課程群突出“獨立學科的美學意蘊和課程思政”,特色課程群重點設計“美的歷練”“美的尋訪”“美的對話”。
一是各學科滲透美學意蘊,深化課程思政實踐力。學校通過三大途徑落實美學意蘊和課程思政的實踐力。第一,挖掘學科內在美,體悟“自然的人化”(真理的美在于人類有自己的獨特表達)。人文學科重在“誦讀、創作、表演、辯論、演講”活動方式上進行“美的設計”,如通過“班級小劇場”“花園展演角”“校園大舞臺”等形式,實踐“美的表達”和“美的創造”;數學和科學學科重在引導兒童進行學科閱讀和學科實踐,如“數學美之原理”“科學美之創造”“科學家之美”“數學家之慧”等豐富多彩的課堂設計,激活兒童對于學科美的理解和贊賞。第二,搭建“學習支架”,體會技術對學習的“美的支持”。各學科在課堂教學、教學測評中,充分挖掘美學元素,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如各學科的教學課件設計簡約、觀賞性強,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情境有時代性和適切性,課堂教學環境更具人文性,不囿于教室固有空間,開發多元的教學環境空間等。第三,落實課程思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基因。石小充分挖掘學科課程與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鏈接點,“璀璨的華夏文明”浸潤兒童內心,將“紅色之美”“紅色之堅”“紅色之信”根植兒童血脈,將空洞說教轉化為“現場學習的力量”“穿越時空對話的澎湃激情”,如“文學之都”的尋訪、“金陵城墻”的摩挲、“南博青銅器之約”的對話等。
二是主題化的設計,推進學科融合。石小挖掘各學科中共通的“德和美關聯”的元素,實施項目化學習,設計“德美統整”的研學項目,以真實問題和任務驅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讓兒童從課堂走進生活,從“道德規訓”走向“美德自覺”。學校設計了12 個“德美統整”的研學主題,其中,“金陵那些事兒”“梧桐樹下種鄉愁”就是采用了“四流程項目教學模式”。“四流程項目教學模式”流程包括:聆聽主題講座,認識“人和事”;實地尋訪,體驗“在場感”;作品制作,表達自己的深情和仰敬;展示分享,詮釋自己的道德認知和文化思考。
三是特色課程群設計的主題化、場域化與多元化。第一,主題化實施三大活動課程,即“我們的節日”“我們的舞臺”和“我們的稱號”。“我們的節日”包括“春滿石小,梧桐娃的元宵節”“傳承紅色基因——清明節”“文化傳承民族魂,鄉愁‘粽’享中國心——端午節”“團結團圓,共話中秋”等,活動將中華傳統節日的“民俗美、文化美和親情美”融合其中,根植家國情懷,仰敬先賢先祖,砥礪責任擔當;“我們的舞臺”包含“梧桐文化藝術節”“強健體魄體育節”“創新創造科技節”等,活動將“藝術之美”“剛健之美”“創造之美”融浸其中;“我們的稱號”主題活動是加強“美的團隊”“美的集體”教育,學校開展“雷鋒中隊”“周光裕中隊”“于葆林中隊”及“余光中班”的命名活動,引導兒童認識“合作美”“集體美”的價值。第二,場域化設計場館課程。學校建設有“鄉愁館”“兒童版畫博物館”和“數字版畫眾創空間”三大特色場館,開發了“童心美印藝術之旅”和“小腳丫尋根之旅”行走課程。“童心美印藝術之旅”讓兒童領略中外版畫發展史,欣賞伙伴的優秀版畫,互動設計并制作數字版畫;“兒童版畫與生活”校本課程見證了師生共同成長的足跡;“少兒版畫解說團”傾情講述了石小兒童“我與版畫共成長”的故事。“小腳丫尋根之旅”豐富了“鄉愁館”的文化內涵,學校以每一屆的畢業生為活動主體,用多樣化的形式讓兒童探尋、呈現自己六年在校學習生活的足跡。第三,多元化展現特色課程。學校設計的“大樹下的樂園”和“兒童德美論壇”,是系統展示社團成果和班級道德成長的特色課程。“大樹下的樂園”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拓展了兒童道德對話的空間;“兒童德美論壇”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圍繞一個德美主題開展活動,鼓勵兒童多元對話,過和諧、自由的道德生活。
石小的課程化實施、活動化推進和場景化表達值得借鑒。課程化實施讓兒童系統地認識美,活動化推進讓兒童在實踐中體悟美,場景化表達讓兒童在環境中濡染美。這些實踐可以歸結為一句話:立美修德是美和德的統一、知和行的統一。
當然,在具體的實踐中,必然也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地方,如美學意義上的“美”和道德意義上的“美”的共通之處在哪里?前者是追尋“審美和創美”的價值,即產生“美感”,“美感”也必然與“美德”深刻關聯,“發現美的眼睛”也會啟迪美的心靈,但不是必然和唯一通道。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美”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是目的),也有哲學家說,美德是靈魂中追求適度的品質。這些都與中國的“和合文化”不謀而合,“中”“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總之,立美修德的過程必須將“兒童本身看作目的”,因此立德修美也成立,因為美德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