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天久,黃開慧*,阿木補出
(1.四川省普格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普格 615300;2.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北京 100125)
普格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南部,幅員面積1918 km2。全縣轄13個鄉(鎮),81個行政村,475個村民小組,8個社區,總人口21.9萬人,其中彝族占86.4%,漢族占13.06%,其余少數民族占0.54%,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由于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切實提高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進一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意識和技能,促進農業增效、農民收入。近年來,普格縣加大了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解決,以促進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2020年,全縣鄉村人口20.5萬人,占總人口的93.6%,農村勞動力總數10.4萬人。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占47.68%,初中文化程度占11.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4.96%。近年來,全縣各類培訓機構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果。2019年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84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3790人,全年轉移輸出勞動力5.9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6.4億元。2020年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56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2850人,全年轉移輸出勞動力6.07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11億元。2021年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45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2089人,全年轉移輸出勞動力6.21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12.29億元。輸出的農村勞動力主要分布在山東、廣東、新疆、江蘇、浙江等地。
在農民科技培訓中,一是結合全縣農業生產實際,突出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特點,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縣農廣校、各鄉(鎮)農民夜校為依托,通過舉辦農業科技講座、印發實用技術資料、農業技術人員現場操作示范等形式,開展了烤煙規范化栽培、地膜玉米栽培、馬鈴薯規范化栽培、中藥材種植、作物病蟲害防治、蠶桑冬管、養蠶、畜禽養殖、高粱種植等實用技術培訓。二是以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等項目為契機,按照“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引力,以培訓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的工作思路,根據勞務市場對不同崗位、不同工種的職業技能要求,對農村勞動力開展了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勞動保護、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以及廚師、農村能源、種養殖、餐飲與旅游、建筑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通過科技培訓,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進一步認識了科技措施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樹立了市場意識、創業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轉變了他們擇業從業的觀念,培育了一批思想觀念新、懂技術、會管理的科技示范戶和生產技術能手,增加了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土專家、田秀才”,他們成為了基層農技推廣的生力軍,為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構建了新的平臺。另一方面農村勞務輸出由過去簡單的數量型輸出向著技能型、智力型輸出轉化,既減少了農民工外出就業的盲目性,降低了務工成本,又彌補了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術工人的需求。
結合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提高了受訓農戶的科技種田能力,加速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全縣農業向規模化生產、規范化種植轉化,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升,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創造了有利條件。2019年以來,累計推廣水稻地膜育秧480 hm2,水稻開廂填心0.27萬hm2,玉米地膜覆蓋栽培0.35萬hm2,帶狀種植0.43萬hm2,科學施肥0.57萬hm2,馬鈴薯雙行壟作0.5萬hm2,烤煙規范化栽培0.75萬hm2。
2019年以來,通過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農民都掌握了1~2門農村實用技術或外出務工的專業技能,他們在農村科學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或外出務工,經濟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接受了培訓的農民在生產中采用規范化栽培技術,防治作物病蟲害,水稻、馬鈴薯、蠶桑、烤煙等作物的產量比普通農戶增產8%以上。根據外出務工人員反饋的信息,大多數轉移就業學員的工資在5000元以上,有的高達8000多元,學員的月收入比培訓前增長30%以上。
沒有建立起集農民科技培訓管理、指導、服務于一體的專門組織協調機構,行業、部門、社會力量之間彼此缺乏溝通。
由于地方財政困難,近年來對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嚴重不足,培訓機構基礎條件較差,缺乏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所必需的設施、設備,幾乎沒有實習基地,培訓出的勞動力就業競爭力較弱。
每年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不足勞動力總數的4%,通過培訓學到一技之長并獲得資格證書的就更少。同時,對一些市場需求量大的工種如家政服務、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電工、挖掘機操作等專業,由于缺乏師資和設備,無法獨立開展培訓。
農村勞動力經過短期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后,穩定的就業服務體系是他們轉移就業的重要保障。而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中介組織缺乏,就業服務信息不暢,勞務基地建設滯后,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基本上還是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轉移渠道和形式,帶有個人、自發、分散的特征,真正有組織輸出去的很少,沒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
一是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較強的小農意識,小富即滿、小進即安思想較重,只圖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對科技培訓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接受理論知識困難,缺乏約束性,學習隨意性,紀律性較差。三是目前農村勞動力人群情況復雜、流動加劇,工學矛盾較為突出,組織培訓的難度較大。四是技能培訓的專業設置與農村實際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能完全對口,加之對市場需求預測手段落后,培訓專業設置缺乏市場調查的基礎,存在較大盲目性,影響了培訓的效果。
很多農民對科技培訓的認識不足,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對相關政策了解不夠,甚至對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一些優惠政策持懷疑態度,對培訓操作辦法知之甚少。雖然通過廣播電視、科技下鄉、宣傳資料、標語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傳效果,但宣傳廣度和力度還顯得不夠。
要把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將此項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縣政府的組織協調下,成立由縣農業農村局、縣財政局、縣鄉村振興局、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農民科技培訓協調領導小組,抽調人員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編制培訓計劃、落實扶持政策、統籌規劃、綜合協調農民科技培訓工作。通過制定政策和制度創新,充分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激發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良好環境。
以縣委黨校為主體,整合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建立普格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購置必要的教學設備和實訓設施,建設一個集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培訓于一體的培訓基地,同時積極開展與州內優秀職業培訓機構的合作,擴大培訓規劃,增強培訓能力,實現規模效益。
農民科技培訓是一項受益面廣、公益性強的社會事業,政府、培訓機構、企業、農民都有對教育培訓承擔投入的責任。但由于農業的比較效益較低,農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主要還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政府要把農民科技培訓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統籌安排,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農民科技培訓投入體制,同時積極拓寬融資渠道,要鼓勵用工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民科技培訓事業,為更多農民接受培訓創造條件。建立政府、市場和培訓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和平衡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平等競爭、市場導向的良好局面,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民科技培訓的整體效益。
加強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監督考核是確保農民科技培訓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政府要建立健全對農民科技培訓的監督考核指標體系和績效評價辦法,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監管力度,保證培訓計劃、培訓經費和培訓措施的及時落實,把每年的培訓目標納入相關單位的年度考核范圍,對在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不能按計劃完成培訓任務的單位和部門給予通報批評。建立持續有效的農民科技培訓激勵機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手段,引導政府部門、培訓機構、企業和農民等積極主動參與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制定評價標準,定期對開展農民科技培訓的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安排、學員結業率、就業率等狀況進行調查,并及時向社會公布,促使培訓機構規范培訓工作,確保農民科技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農民科技培訓是一項民心工程,是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實事工程。針對農民參與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信息不暢等問題,要切實抓好宣傳與發動,提高認識,激發農民培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是要利用廣播、電視、會議、報刊等形式,廣泛宣傳農民科技培訓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二是通過制作大型標示牌、標語、宣傳欄等,大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的良好社會氛圍。三是要大力宣傳農村科技致富、農村勞動力轉移致富的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以事實說服人,以典型激勵人,以實證教育人,調動農民的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我參加”為“我要參加”,讓農民通過培訓嘗到甜頭、得到實惠。
教師是農民科技培訓質量高低的關鍵。農民科技培訓的教師應從各條戰線選聘,組成教師團。為此,首先教師要自覺加強學習,不斷充電,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其次要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民科技培訓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機制、新模式,大膽創新,勇于開拓,積極參加農業實踐活動,經常與農民打成一片,吃農民的飯、學農民的言、干農民的活,讓自己融入農民的群體中。第三要積極參加各種科研活動、理論研討會、培訓會,密切關注農業技術發展新動態、產業發展新動向、市場變化新趨勢,把自己培育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