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岳 滿
(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絲綢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筋脈,是江南地區特色文化典型性代表之一,自誕生起,就與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于江南絲綢地位較高,歷來為人所矚目,研究成果極為豐碩。如著名的中國經濟史學家彭澤益對明清江南官民營絲織業的系統研究、趙豐對唐宋杭州絲綢的研究、章楷對明清江南蠶桑業的研究,都為江南絲綢藝術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高站位對江南絲綢藝術的研究,有助于整合區域特色文化,推動江南特色絲綢藝術產業發展。因此,江南地區應正確認識自身優勢,利用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江南絲綢文化藝術的優勢,緊緊抓住百年未有的機遇,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與輸出,主動掌握世界絲綢文化品牌的話語權。
現代絲綢不同于古代絲綢之路只有經貿價值的商品,其在世界上也是代表中國的產物之一。如今,絲綢更注重文化交流、絲綢品格以及絲綢藝術的提升,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形成具有世界高站位大格局的絲綢概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絲綢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祖先發明了絲綢,并使其在服飾、經濟、藝術及文化上大放光彩,進而實現了衣被天下。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19世紀中葉,中國絲綢開辟了國外市場,并以長江以南的絲綢手工業織造坊發展迅猛,出現了私營絲織業。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江南地區有一批長期從事絲綢生產的手工業者和農戶。民國初年,中國向日本引進了電力織機后,絲綢織造開始步入了工廠式生產。1949年之后,江南地區的絲綢藝術產業更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絲綢產業結構經過改革、重組,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江南絲綢產品更是因其華貴精湛的織造技藝,成為贈予貴賓的重要禮品。
江南絲綢不僅是一種技術發明,更是一門獨立的藝術。江南的傳統絲織業歷史悠久,款式新穎、色彩雅致、做工精良,存留了許多精品絲綢,積淀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垂衣裳而治天下”,絲綢在中國古代甚至現代仍是國之重典,歷史與傳統給予絲綢太多的滋養。
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江南絲綢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特別是蘇杭絲綢文化品牌的繁榮與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更是今天絲綢文化需求的表達。在“一帶一路”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的戰略下,要致力于發揮中國絲綢文化品牌對世界的引領作用,自覺踐行文化自信,包括振興江南絲綢藝術。
江南絲綢藝術包括桑樹種植、繅絲、織造、染整等技術制造,同時也包括江南絲綢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歷史意義以及美學價值。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江南絲綢藝術的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據調查,我國大部分絲綢企業長期未重視產品設計以及設計師的培養。目前,江蘇省從事絲綢文化產業的人員多為織造技術人員,缺乏專業設計人員,在絲綢產品的色彩搭配、圖案設計、文化表達及品類設計開發方面創新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絲綢藝術產業的發展。在傳承人方面,目前,絲綢相關非遺傳承人錢小萍、王金山、王嘉良、周家明等都是年近80歲的老藝人,雖也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技術人員或傳承人,但整體傳承隊伍老齡化嚴重。江南絲綢文化藝術需要注入更多的年輕“血液”,增強發展原動力[1-3]。
絲綢織造工藝相對復雜,如宋錦、緙絲、漳緞、吳羅等織造生產效率低、產量少,甚至部分工藝至今無法用機械替代;加之需要純手工織機織制部分招工困難以及年輕工人不愿到傳統企業工作等,導致用工成本高,造成絲綢價格昂貴,消費群體趨于小眾,絲綢的生存危機始終存在。
為規范景區周邊市場秩序,部分區域已針對絲制品銷售店鋪進行了摸排檢查、現場規范及整改,如蘇州虎丘風景區、留園、七里山塘古街,但目前仍有大批量“三無”絲綢在市面上流通。近年來,由于絲價上漲,部分企業受利益驅動,用柞蠶絲冒充桑蠶絲、用人造纖維冒充天然蠶絲、故意混淆纖維比例等情況在各地時有發生,造成了惡性競爭的局面,雖然占整體市場份額較小,但因分散經營,使消費者產生了嚴重誤解,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影響了江南絲綢品牌形象。
江南絲綢藝術的文化傳承及創新發展研究需要不斷加強絲綢藝術知識體系及產業創新發展機制。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江南絲綢藝術創新發展研究必須立足于實際、著眼于未來、放眼于世界,在人才、技術、設計、宣傳等方面為江南絲綢藝術創新提供有效方法。
首先,加快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地方高校、職業院校將優秀的絲綢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專業課程體系,開設絲綢文化創意課程或進行基地考察實踐等,以適應絲綢文化產業設計人才新需求,充實絲綢傳承人隊伍。其次,用好人才吸引政策。多渠道引進絲綢專業設計人才及技術人才,完善絲綢藝術有關人才創業政策和融資渠道,加強絲綢文化產業創業園的建設,加大公共服務平臺投入和政策宣傳力度,并出臺靈活有效的政策,優化服務保障和人才發展環境,通過創新平臺建設、創新空間拓展和創新氛圍營造等,使江南地區成為絲綢文化產業人才科研、創業的沃土。最后,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絲綢企業提供商標申請、品牌建設及專利知識研發等指導和保護,不僅有助于提高產品競爭力,同時有利于激發絲綢文化的活力并推動絲綢藝術產業創新發展,更好地優化絲綢文化產業帶的營商環境[4]。
首先,優化技術創新環境。政府及相關部門可設置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技術革新、改造織機設備等,為絲綢文化藝術產業提供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其次,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進一步消除產業、專業及制度壁壘,政府應支持江南絲綢品牌參與產學研合作,通過正式或非正式渠道,如研究項目合作、合同研發、學術創業、培訓交流等形式,獲得更多的收益。最后,加快培育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建立與加工能力相匹配的絲綢原料基地,鼓勵絲綢龍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支持絲綢龍頭企業通過自行研發或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推動技術革新。如陽澄絲綢印染,引進了國內最先進的高速數碼印花機、雙噴機、大型連續蒸箱、進口定型機等先進設備,從傳統印花向數碼印花發展,緊跟環保趨勢,使產業與城市環境共行、共贏[5]。
首先,資源內生模式。依靠江南區域原有的特色絲綢文化藝術資源,積極促進文化資源勢能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動能轉換。專注其中的文化藝術優勢,加強品牌建設,如以江南絲綢藝術為核心內容開發的文創產品、影視作品、工藝美術、創意園區等,宣傳絲綢纖維、面料的獨特優勢,將具有功能性、時尚感的天然、環保絲綢產品與傳統絲綢文化相結合,走“文化+品牌”特色之路。其次,加強文化品牌建設。應就目前的江南特色絲綢文化資源進行梳理、提煉和包裝,使同類型的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產品,增加產品文化附加值,開發具有高品位、個性化的絲綢產品,拒絕商品單一化、低質化,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江南絲綢品牌。搭建江南絲綢文化品牌宣傳與展示平臺,傳承絲綢文化內涵,促進絲綢文化品牌可持續發展。再次,提升品牌規范化。對文化旅游產品、藝術品、創意設計產品、網絡文化產品有針對性地制定管理標準,建立統一、規范、有序的現代絲綢文化市場體系,對真絲面料、絲綢服裝、蠶絲被、絲綢圍巾等部分江蘇絲綢品牌產品及其生產質量保障體系開展認證工作,授予品質認證證書或公共標識的牌子,并持續開展相應的品牌標識推廣宣傳活動。最后,多元化挖掘江南絲綢品牌內涵。運用絲綢文化在旅游、傳統工藝、公共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打造更多特色小鎮(如“蘇繡小鎮”“蘇州震澤絲綢風情小鎮”等)、以絲綢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節活動(如“中國蘇州國際絲綢節”等)以及受民眾喜愛且參與度較高的品牌活動(如“絲綢蘇州2021展覽會”等),樹立江南特色絲綢文化品牌,推動原有絲綢品牌煥發新活力[6]。
江南地區絲綢文化歷史悠久,素有“蘇杭絲綢甲天下”的美譽,被稱為中國的絲綢之鄉。為將江南絲綢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結合,以江南絲綢藝術的創新來引領國內絲綢文化市場,需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凝聚絲綢文化藝術傳承隊伍,增強江南絲綢藝術產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二是積極促進絲綢藝術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科技創新;三是加強江南絲綢藝術品牌建設,走“文化+品牌”特色之路。講好江南絲綢故事,助推江南絲綢藝術創新發展,展現出江南絲綢藝術的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