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燕
(作者單位:鹽城廣播電視總臺)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等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所創造的珍貴的精神和思想遺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特別強調要把紅色資源管好、用好、護好,加強紅色資源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達到生動傳播紅色文化的要求。鹽城是全國有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基因和鮮明的紅色回憶。鹽城廣播電視總臺持續以紅色資源為依托,以媒體融合為載體,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挖掘其深刻內涵、精神特質與時代特征,搭建“紅色大講堂”“鐵軍紅色電臺”等平臺,讓鹽城紅色文化更加具有價值效應,使鹽城紅色文化煥發時代光芒。
傳播紅色文化是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項重大內容,它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巨大價值,使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補充,在思想上引導和影響受眾,使政治認同得到凝聚,使文化傳承得到推動[1]。鹽城廣播電視總臺堅守黨媒政治屬性,在以新聞方式講述紅色故事時,使紅色資源的內在價值得到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得到極大豐富,推動紅色文化與時俱進,潛移默化傳遞紅色氣質與紅色文化基因,從中汲取前進力量。
目前,鹽城共有紅色遺存遺址248處,以烈士命名的鎮村128個,潘黃鎮、特庸鎮、佳富村、正茂村……這些名字早已融入大地血脈、扎根人民心中。作為地方主流媒體,鹽城廣播電視總臺有義務、有責任牢記、弘揚革命英雄文化,打造“叫得響”“立得住”的傳播產品,引導社會風尚,振奮民族精神。2018年起,鹽城廣播電視總臺電視欄目《鹽城新聞》和廣播新聞同步開設“傳承黨的血脈 烈士命名鎮村行”專題專欄,以128個烈士命名的鎮村的紅色資源為基礎,開展大型新聞行動,深度挖掘新四軍的“鐵軍精神”“鐵血傳奇”以及鹽阜大地的滄桑巨變,推出《步鳳鎮:讓“紅色種子”世代相傳》《濱海縣東坎街道三烈村:桃園三烈士 精神永不朽》等100多篇系列報道。2019年,鹽城廣播電視總臺開展“不忘初心、增強四力”主題教育實踐,由總臺班子成員帶隊掛鉤以烈士命名的鎮村,實地感受以烈士命名的鎮村的發展新面貌,挖掘當地群眾與國家同命運、共成長的故事,先后推出數十篇系列報道,謳歌鹽城在黨的領導下揚帆奮進、日新月異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激發了全體人民的愛國愛黨熱情。
2021年,《鹽城新聞》欄目聯手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策劃推出大型融媒新聞產品《初心·答卷》,尋訪鹽城境內最具代表性的20個紅色地標,全方位、多角度追尋紅色鹽城的歷史根脈和精神圖譜,推出《阜寧羊寨:華中抗戰的里程碑——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舊址》《阜寧陳集:停翅港新四軍軍部舊址》等20篇報道,并通過“電視新聞報道+短視頻”的形式,在電視頻道、客戶端、公眾號、視頻號推送,全網點擊量突破200萬,引起熱烈反響。
鹽城廣播電視總臺還通過對60多位老兵的走訪,選擇了12位深藏功與名的寶藏老兵作為《尋找身邊老英雄》系列節目的素材,禮贊英雄事跡,賡續鹽城紅色血脈。這些老英雄都已90多歲,其中96歲的王俊19歲入黨,與妻子周琳一起征戰南北,重傷多次,先后兩次榮獲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之歌。節目組創意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組合模式,在客戶端廣泛發布有獎征集消息,尋找線索、故事和圖片,吸引市民關注;電視專題片以廣大市民共同“尋找”為線索,通過組合“我眼中的英雄”碎片,最終豐滿呈現英雄故事和革命精神,創新講述方式,炒熱傳播看點,引發了收視高潮。
有資料表明,在鹽城市域范圍內,新四軍和敵人浴血奮戰4700余次,犧牲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鹽城籍新四軍戰士就有13 000多人,“鐵軍精神”是鹽阜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所鑄造的寶貴精神遺產。這些彌足珍貴的紅色文化,通過深入人心的生動表達,引發人們靈魂深處的共鳴,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成為普通受眾可以認知和觸摸的精神食糧[2]。鹽城市眾多革命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跡,歷來受到民眾的敬仰,“鐵軍精神”也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血脈中,從而提高了其傳播的價值,達到“乘數效應”,傳播效果不斷增強。
媒體的融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要強化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結合,使新媒體在媒體的融合中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并以媒體的融合來開拓新的媒體形態,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途徑[3]。適當地運用新媒體,既能充分挖掘傳統媒體的內在屬性,又能促進其在新時期的繼承和革新,從而提升傳統媒體傳播的優勢。
自2019年以來,鹽城廣播電視總臺重點打造了紅色文化品牌“紅色大講堂”融媒傳播項目,依托廣播電視新聞主播的公共影響,組建了一批優秀的“紅色故事傳承人”,挖掘鹽阜大地豐富的紅色文化,并通過互聯網組建“線上融媒體+線下紅色教育禮堂”的融合傳播平臺,通過音頻、視頻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多種在線學習與互動,為受眾普及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2019年12月3日,活動啟動儀式暨第一講在鹽城潘黃鎮(以革命烈士潘克、黃煒命名)舉行,特邀開國大將黃克誠大將長女——黃楠同志開啟紅色大講堂首講,同時首批紅色故事傳承人進行了集體宣誓。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鹽城派出多支醫療隊奔赴湖北,其中有不少醫護工作者定向前往黃石,而追溯半個世紀前,鹽城和黃石之間的情誼更是用鮮血凝結。紅色大講堂為此專門制作了一檔特別節目——《英雄城市兩地情深 鹽黃兒女并肩戰“疫”》。節目用翔實的史料,講述了在鹽城犧牲的黃石籍烈士胡特庸的感人事跡(1940年11月,胡特庸隨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趕赴鹽城,在鹽阜地區堅持了8年斗爭,1948年5月犧牲)。為紀念這位革命英烈,鹽城市射陽縣特庸鎮以他的名字命名。節目中視頻連線了胡特庸烈士的后人,并連線奔赴黃石抗疫的白衣戰士,全方位展示鹽城黃石守望相助的深情厚愛,再次見證骨肉同胞同舟共濟的強大力量。
紅色大講堂開啟線上線下雙傳播通道,形成了廣泛社會影響?!凹t色故事傳承人”以年輕人易于接受的多元媒體相融合、多種講述方式相結合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2020年,其中兩位“紅色故事傳承人”分別獲得江蘇省第二屆紅色故事宣講大賽“金牌志愿講解員”和“優秀志愿講解員”稱號。同時,“紅色故事傳承人”隊伍不斷擴大,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支書、好人群體、行業先進代表等新鮮血液的補充,持續推進“紅色大講壇”的優秀文化資源覆蓋到基層和廣大黨員,使其常態化、制度化、品牌化,激發和增強人民群眾的歷史回憶,引導大家全面、準確、深刻、生動地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汲取前行力量。紅色大講堂呼應了基層黨建需求,在廣泛傳播紅色文化基礎上,將“紅色文化”“鐵軍精神”的內在精神文化源泉轉化到“創新黨建工程”“先進紅色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工作中,依托這個陣地走進社區貼近百姓,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目前,線上傳播達300萬人次,線下傳播影響10萬人,得到了基層黨員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初期階段,主要講述鹽城市以烈士命名的128個鎮村烈士故事,在形成紅色品牌后期,“紅色故事傳承人”將深入其他紅色城市,挖掘和講述更多紅色故事,讓更多中華兒女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促進紅色文化的“微傳播”[4]。
2020年,鹽城廣播攜手黨的誕生地上海、革命圣地延安、西北革命搖籃銅川三地廣播電臺,共同打造“紅色故事聯盟”,利用阿基米德廣播電臺的音頻技術,打造了國內第一個24小時播放的“紅色鐵軍廣播電臺”,將“紅船精神”“延安精神”“照金精神”“鐵軍精神”的力量傳遞給廣大群眾。通過“技術+內容+頻道”的聯合支持,從小切口多角度挖掘紅色文化,努力建設一個讓受眾可以隨時聆聽優秀文化內容、隨身學習黨史和歷史的紅色廣播電臺?,F已開通《新四軍歷史》《新四軍重要戰爭》《新四軍人物故事》《鹽城·地標性》等專題,精心策劃了網上云打卡區,在“新四軍”紀念館的語音導航模塊中,設置“走入新四軍紀念館”;特別開發H5“紅色鐵軍廣播-傾聽新四軍歷史”,全媒體“字圖音視”呈現,有聲的圖路線式推介,展示了更多的紅色文化與媒體的互動?!拌F軍紅色電臺”是用“最強音”激活紅色文化的一次載體創新,也是用媒體融合弘揚紅色文化的一次有益嘗試。2020年8月1日,上海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王治平表示,“‘鐵軍紅色電臺’上線暨‘紅色故事聯盟’啟動儀式可以說是紅色優秀IP內容與新媒體技術融合創新的一次突破性嘗試,展現了技術賦能下紅色文化與媒體融合傳播的更多可能。期待鐵軍紅色電臺以及我們的紅色故事聯盟為我們發出更多新聲、更多正能量”。該活動收聽收看人數超1500萬以上,并成功入選2020年度江蘇廣電十件大事,有效推動了媒體融合和跨區域聯動。
針對年輕受眾群體,制作趣味性強、體驗感深入的紅色文化產品,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手段。2021年,鹽城廣播電視總臺精心策劃制作了系列特色短視頻產品《永不褪色的記憶——政協委員帶你走進紅色鹽城》,邀請市、縣政協委員走進鏡頭,結合鹽城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及自身所在行業和領域,跨越時空維度,以“Vlog+微電影+MTV”的形式,現身解說鹽城紅色歷史故事,將黨史課堂“搬”到鹽城紅色地標現場,開展云端沉浸式黨課,引導廣大受眾學黨史、感黨恩,匯聚起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強音和磅礴力量,該系列短視頻入選“2021年度江蘇廣電十件大事提名”。同時,鹽城廣播電視總臺還策劃創作了《碑文里的黨史》系列微視頻,視頻節目以碑文切入,講述革命時期的動人故事和各條戰線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其中首篇推出的《宋公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承諾》,講述了80年前共產黨、新四軍胸懷為民情懷,歷盡千難萬險修筑捍海長堤宋公堤的一段重要歷史,宋公堤因此成為鹽城著名的紅色地標,更成為鹽阜人民心中不朽的豐碑。宋公記功碑上鐫刻的新四軍在蘇北大地浴血奮戰勇于擔當的“鐵軍”精神,也一直流淌在鹽阜人民的血液中。此外,鹽城廣播電視總臺策劃《你的1921,我的2021》廣播“百年”系列活動,線上講述鹽阜大地上的100個奮斗故事,線下舉辦“回眸百年征程波瀾壯闊,頌揚百年初心歷久彌堅”社區歌會、詩會和演講會,共同感悟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
在現代社會,隨著信息的多元化,傳統的紅色文化必然會與新一代的科技、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因此需要借助各種不同的傳播形態,使紅色文化的傳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慶祝建黨百年華誕,鹽城廣播電視總臺整合各類融合傳播手段,策劃制作了融合交互H5、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全景、客戶端專題、電腦端網頁多端合一融合貫穿的主題作品《走進紅色鹽城 賡續百年初心》,宣傳鹽城的紅色地標故事以及革命史和發展史,獲2021年度江蘇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獎新媒體融合創新一等獎。
該主題作品亮點一:“深”。緊貼黨史學習教育重點,深入挖掘鹽城紅色資源,探索新的切入視角,把高質量貫穿策劃思路、資料收集、腳本撰寫、拍攝剪輯、后期合成、技術開發等全過程,致力打造出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時代意義的多維融媒體作品,將鹽城蘊含的紅色記憶、革命故事娓娓道來。亮點二:“黏”。用戶通過不同數碼產品打開鏈接或二維碼,會自動適配并呈現對應的媒體屬性。其中,電腦端以紅色鹽城為主題背景,綜合利用視頻、直播、VR全景、H5、圖文等形式,通過鼠標滑動分頁展示;手機端互動H5以三條互動路徑進行融合貫穿呈現。亮點三:“融”。以新媒體手段為依托,策劃制作了將交互H5、VR全景、客戶端專題、電腦端網頁、移動直播等多端合一并融合貫穿的新媒體作品,將紅色文化具體化、思想內涵形象化,不斷放大學習教育質效和社會引導效應。該系列短視頻推出后,被“學習強國”平臺、中央黨史學習教育辦公室網站、人民政協報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全市100多家部門單位主動聯系,把該作品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材料。據不完全統計,總觀看量達911萬人次。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力量,面對新時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努力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真正讓紅色文化滋潤人們心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當下媒體融合快速發展,為推進紅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元方式,創新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的探索和實踐也不斷取得新成果。
紅色文化傳播的前提是堅守紅色歷史,而在新時期傳播過程中,更要借助“云”的力量,拓展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增加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與此同時,在大數據的支持下,紅色文化的傳播還可通過線上平臺和終端的積極推動,通過受眾的喜好,把有效和適配內容的紅色文化傳播到受眾的面前,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率,擴大主流意識形態陣地。
總之,主流媒體要想更好地發揮在文化傳播中的主導作用,就要從實際出發,緊跟時代步伐,調整媒介策略,深挖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紅色文化資源,建構“網絡+紅色文化”的傳播新思維,用當代語言講述紅色故事,用現代手法展現歷史事件,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影響力,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迸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