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戰英
(作者單位:陜西省韓城市融媒體中心)
當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融合發展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F階段,我國基層融媒體中心基本實現全面覆蓋,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建設融媒體中心的縣(市、旗)達到1536個,覆蓋率近82%。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基層融媒體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發展環境,同時也面臨嚴峻的結構改革形勢,基層媒體在融合階段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2016年到2017年,基層媒體進入相互融合時期,但其依舊停留在“物理融合”階段,因為受到地區環境、硬件條件等各種因素的限制,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1]。地方基層媒體逐步開始樹立正確融合思維,呈現出全新發展特點,并且煥發出新生活力,信息技術與基層組織架構的改革為基層媒體融合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
在國家廣電總局大力推動下,廣播電視臺和報業集團都作出了媒體融合的嘗試。具體體現為:在重塑生產流程的前提下,完善新聞策劃、采、編、播模式,整合資源,重點是大力拓寬傳播渠道,增加傳播載體。
過去傳統媒體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方面的壟斷格局,受眾對于內容的質量和數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地方基層媒體大力拓寬傳播渠道,對基層融媒體中心節目生產流程進行了傳播流程改造,全國各地基層媒體建立了融媒體中心,積極推進內容策劃、內容采編、內容播出實現一體化。從2014年開始,我國媒體融合開始進入全面發力階段,地方跟緊中央腳步逐步展開融合發展。例如,2019年江蘇省的各級媒體開始全面實施媒體融合戰略,增加了傳播載體,改變了革新戰略,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開始轉向建立自己的新媒體網站,如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也在移動終端例如抖音、火山小視頻等短視頻平臺開通自己的官方賬號。
隨著受眾對傳播內容需求的不同,盡管不同地方基層媒體融合方式和進度存在差異,但都把內容生產放在中心位置,高度重視內容生產。以提高內容質量為己任,傳播正面內容依然是地方基層媒體的重要任務?;鶎尤诿襟w中心在制作新聞節目時,要準確判斷當地新聞的價值要素,從新鮮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這五個維度進行把控,制作出大量優秀的節目。實現新聞事實向新聞文本的轉換,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一是準確判斷價值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二是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制成新聞文本;三是尋求恰當的傳播方式,展示新聞文本[2]。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地方基層媒體對于疫情狀況和抗疫的新聞報道數量明顯增多,從策劃、選題到內容相比從前更加接地氣,節目報道將鏡頭對準了基層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和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例如,湖南省婁底市電視新聞專題《壟上春行》展現了疫情緩和之后,新聞記者對湖南婁底基層進行走訪的情況,策劃、采編、制作了記者走基層系列報道,還圍繞疫情之后基層“復工復產”的主題,講述了“白衣天使”抗疫的新聞故事,同時展現了基層干部在疫情之后幫助人民重新投入生產的事跡,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媒體融合之后,受眾對節目內容的質量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聞輿論與傳播的環境與之前相比更加復雜與多變,地方基層融媒體中心制作了大量的新聞節目,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以正面報道宣傳為主。例如,獲得湖南省新聞獎新聞專題報道三等獎的作品《踏遍青山——探訪湘贛邊①瀏陽:敢為人先闖新路》,節目以湘贛邊革命老區為切入點,新聞記者深入瀏陽、安源、醴陵、茶陵、汝城、桂東和井岡山等革命老區走訪。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重新探訪革命老區,回顧歷史和找尋革命精神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基層媒體采取融合戰略,在節目內容制作方面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的傳播。大量基層融媒體中心制作的節目以“文化+”的形式展現地方文化特色,在傳承地方文化、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等環節積極推陳出新。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也改變了世界文化傳播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傳播與輸出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著巨大的影響。媒介融合發展的大背景為文化輸出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幫助,基層媒體在新聞專題節目的策劃、選題與制作上展現出較強的文化傳播功能。
例如,由鄒魯融媒體中心制作的新聞專題節目《這里是鄒城》介紹了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家鄉——山東鄒城,節目內容以孟子的思想“仁、義、禮、智”為章節節點,結合地方新聞和人物采訪介紹了鄒城作為孟子家鄉的文化特色。其中在“義”篇章中,采訪了地方博物館講解員,被采訪者深刻闡述了自己對“義”的理解,這與我國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一致,也是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節目還設計了新穎環節——少年說,以講述孟子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展現了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促進少年兒童學習、繼承優良傳統文化的氛圍。《這里是鄒城》節目分為上下兩期,每期約15分鐘,分別在鄒城文化生活頻道、新聞綜合頻道和FM96.1鄒城之聲、抖音 “鄒魯融媒”和快手號“鄒魯融媒”等多個平臺上同步播出,通過“文化+”的形式將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大力實現傳播地方文化、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目標。
在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基層媒體不斷作出嘗試,積極拓展傳播載體,推動新媒體矩陣建設,同時在挖掘節目價值、展現節目內容背后的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以后,其優勢越發明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收、發送任何信息(包括新聞、言論),這給傳統大眾傳媒帶來了強烈沖擊,受眾持續不可逆轉地脫離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3]?;ヂ摼W的快速發展給傳媒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基層媒體人才明顯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專業技能不足。“由于種種原因,縣級廣播電視臺從事專業工作的人員有很大一部分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職業培訓,大部分記者、編輯的業務知識都是通過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學到的。”[4]第二,傳統基層媒體節目制作隊伍嚴重老化,地市級媒體人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工作量超負荷,人才流失的問題較為嚴重。
在媒體融合方面,雖然我國很多地方基層媒體資金投入多,但也有些地方基層媒體的資金投入較少,呈現出資金投入兩極分化的現象。例如,縣級市昆山、太倉、江陰等地方基層媒體年投入經費達到億萬級別,而我國某些基層媒體年投入經費不過百萬。在資金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些縣市級基層媒體每年用百萬經費來打造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以完成融媒體平臺的搭建。但是,目前從傳播效果來看不甚樂觀,廣告收入甚微,還出現了App用戶使用體驗感較差、技術后續維護跟不上等問題。人才的流失、技術短板以及資金投入遭遇瓶頸都極大影響了基層媒體融合發展的效果。
從宏觀角度來看,體制固化很容易導致基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融合浮于表面,無法實現深度融合,阻礙了基層融媒體發展的腳步。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走向融合的過渡期,基層傳統媒體雖然具有事業單位性質,人員管理卻采用企業化的管理模式,這顯然已經帶來了諸多弊端。一方面,事業單位的性質決定了媒體中心內部上下級之間信息傳遞和反饋的不暢順,從而導致人力、物力、時間成本、素材被大量浪費;另一方面,基層傳統媒體的企業化管理模式導致其需要自負盈虧,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競爭。就目前來看,傳統媒體內部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固化的問題導致基層媒體融合流于形式,地方報紙和廣播電視僅限于形式上捆綁在一起,而不能真正意義上進行深度融合。中央多次提出基層媒體要做到深度融合,但目前深度融合之路還有待探索。
加拿大傳播學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曾提出過一種影響廣泛的媒介理論:媒介即信息。地方基層媒體在推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平臺靠攏方面作出了許多有建設性意義的嘗試,媒體融合是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地方基層媒體應該不斷發展,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持續提高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從宏觀角度分析,我國傳統媒體體制固化,處于“四級架構”中的第三級、第四級,即市級媒體和縣級媒體之間的關系疏遠,不同地區的媒體之間缺乏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媒體融合發展時說到,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形成資源集約、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體系。探索省市縣三級媒體資源縱向整合的可能性是眼下的大趨勢,地方媒體節目的資源是可整合資源,所以省市縣媒體可建立統一平臺并進行合理規劃,使得信息源、素材資源共享,高效整合資源?!爸醒霃N房”是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一種有效模式,也是促進媒介融合從表面融合走向深度融合的一種方式,所以地方基層媒體可以使用這種融合模式進行深入融合發展。
目前,國家在推動基層媒體融合發展方面作出了決策,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地方基層媒體的傳播載體、渠道多達幾十種,許多地方基層融媒體中心同時注冊了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簡稱“兩微一端”)。這種現象導致地方新聞的輸出供給大大超出地方受眾的需求,供大于求現象非常普遍,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谝陨犀F實情況,地方基層媒體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應當樹立創新思維,有序推進地方融媒體中心建設,具體措施如下:第一,組織架構上,適當減少媒體數量,把基層媒體組建成統一媒體,集中高效發展成一個特色融媒體中心。第二,穩步提高內容的質量,提高主流媒體聲量。第三,建成區域信息傳播的第一門戶,全力打造服務體系,建立一個集政府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臺,通過地方融媒體平臺引導輿論,成為輿論生態的中流砥柱,形成健康的輿論生態。第四,充分利用傳播技術賦能,整合資源。探索省、市、縣三級媒體資源縱向整合的可能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媒體資源的整合空間。地方融媒體中心通過資源整合,建立統一平臺,可以將不同的媒體資源、信息和素材進行分享,促進自身的穩定發展。
在加快全媒體建設、推動媒體融合方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起到了示范作用,給地方基層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了示范。2022年6月6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鄉聚·向未來”暑期主題融媒體行動正式啟動。行動啟動以來,“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匯聚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央廣中國鄉村之聲、央視頻田園頻道、云聽田園頻道、央視三農矩陣號以及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CMG觀察等總臺全媒體資源,聯動總臺多個地方總站,依托重點節目和融合項目,推出了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充分調動‘三農’領域及主流傳播渠道資源,多點發力打好融媒‘組合拳’”[5]。地方基層媒體在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應當嘗試以下方法:第一,積極與總臺聯動或者與其他地方基層融媒體中心進行聯動,努力做好服務群眾、服務受眾、服務地方、服務政府的工作。第二,積極自主開發大數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要做好受眾分析,并做到精準傳播。第三,合理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讓這些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更好地為媒體融合和信息傳播服務。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地方基層媒體試圖尋找一條可靠的發展路徑,其中深入了解媒介融合發展趨勢,正確樹立融合思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隨著融媒體時代即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媒介融合應當從表面融合逐步發展為深度融合,基層融媒體中心應當在遵從媒介傳播規律,擴大信息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范圍,展開不斷的創新與嘗試,以促進基層媒體融合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