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山東省新泰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271200)
小反芻獸疫(PPR) 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小規模養殖業(尤其是綿羊和山羊養殖) 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一。PPR 的高死亡率流行加上長期流行,威脅到自給養殖戶的生計,破壞了該行業的經濟發展。PPRV 現已蔓延到非洲、近東、中東以及亞洲的70 多個國家,目前正威脅著超過17 億只綿羊和山羊(占全球總數的80%)。因此,PPR 是一種需要立即全球控制的重大疾病。PPR 的影響可能從經濟角度得到最好的說明,該病估計每年造成1.45~21 億美元的損失[1]。
除了家養綿羊和山羊之外,還有許多動物感染小反芻獸疫病毒的報道,涉及的動物物種有牛、水牛、瞪羚羊等家養反芻動物及野生反芻動物,其他動物如駱駝和狗也有病例報道。有研究報告,山羊可能比綿羊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易感性更高,且臨床癥狀更為嚴重,不同種類的山羊之間也可觀察到臨床癥狀嚴重程度的差異,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同品種的羊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易感程度。此外,不同受感染動物脫落病毒的持續時間也將有助于小反芻獸疫病毒的傳播。由于目前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研究程度限制,未見其他動物報道,但現有的病例足以證明小反芻獸疫病毒對多種反芻動物,尤其是小型反芻動物的危害,并由于小反芻獸疫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對家養反芻動物養殖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此外,野生動物感染也可威脅該物種在野外的生存率,對物種多樣性可造成嚴重威脅。
小反芻獸疫病毒傳播的一些基本條件仍有待研究。小反芻獸疫的早期研究確定了活病毒從受感染動物中排出的時期及各種排泄物(如奶、尿液和糞便)中的病毒水平。易感染羊可通過直接接觸攜帶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病羊或污染物感染。同樣,對小反芻獸疫病毒在環境中的穩定性也知之甚少。為了向根除計劃提供所需的支持數據,必須在相關背景下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穩定性進行研究,如受污染的墊料和污染物在通過動物運輸傳播小反芻獸疫病毒中的作用,或其乳制品和肉等產品中的穩定性。麻疹病毒感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全身感染,該病毒存在于各種排泄物和體液中,在對病毒傳播建模時不能忽視這種致病特征。
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是小型反芻動物養殖中的常見問題,如在土耳其的一項研究中,小反芻獸疫病毒、藍舌病毒和綿羊/山羊痘病毒都在同一群綿羊和山羊中被發現。還有研究表明,小反芻獸疫病毒與其他病原體如炭疽芽孢桿菌和口蹄疫病毒(FMDV) 或布魯氏菌屬可混合感染綿羊和山羊。裂谷熱病毒(RVFV) 或內羅畢綿羊病病毒(NSDV) 等病毒可能會優先在受小反芻獸疫病毒影響的動物中復制。在小反芻獸疫病毒感染的動物中也觀察到免疫抑制,但該病毒是否會引起免疫抑制還有待確定,需要研究小反芻獸疫病毒是否引起長期免疫抑制及疫苗株是否有任何此類影響,即使是短暫出現也將影響接種疫苗的效果[2]。
有效實施現有小反芻獸疫病毒活疫苗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疫苗耐熱性有限,這需要維持冷鏈。對牛瘟病毒,通過使用具有高耐熱性的特定凍干疫苗制劑克服了這個問題。使用乳清蛋白水解物和蔗糖穩定劑進行冷凍干燥提高了疫苗制劑的穩定性,使疫苗可在高達37℃甚至45℃的溫度下短期儲存。類似的技術已應用于小反芻獸疫疫苗研發中,并且有研究已取得了具有良好穩定性的疫苗。該領域的研究必須側重優化這些方法,以推出可商業化生產的商品疫苗。
養殖行業呼吁開發新一代小反芻獸疫病毒疫苗,特別是能區分接種疫苗和感染動物的疫苗。一些最有希望的候選疫苗是表達病毒表面糖蛋白以引發保護性免疫反應的重組病毒疫苗。由于天然小反芻獸疫感染也會在動物體內引發抗核蛋白反應,因此,這些候選疫苗理論上可以使接種動物的血清學反應與自然感染的動物區分開來。這對在接種疫苗的同時實施監測的情況尤其有用。近年來,已經成功開發了幾種這樣的疫苗,特別是使用腺病毒和山羊/綿羊痘載體,其中一些疫苗已經在小反芻獸疫攻毒試驗研究中進行了效果測試;但這些候選疫苗的長期保護能力(最多2 年)尚未確定。在現有的研究情況下,需要進一步研究具有潛力的候選疫苗潛力轉化為適用于養殖一線的商品化疫苗[3]。
另外,還要考慮疫苗接種年齡。綿羊和山羊的妊娠期較短(約150d),一年可繁殖兩次,再加某些羊品種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壽命較短(約3~5 年),意味著羊群密度較大,這使得根除小反芻獸疫需要更大基數的群體免疫水平。因此,年幼的動物將成為疫苗接種的主要目標;但很少有詳細的研究數據表明,低日齡動物最適接種日齡。此外,免疫或自然感染的母羊提供的保護性母體免疫持續時間也不清楚,這種疫苗免疫接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有效阻止野生毒株感染。
疫苗接種是根除凈化羊群中小反芻獸疫的重要手段,定期接種小反芻獸疫疫苗可預防疫病大規模爆發,減輕患病動物的臨床癥狀。此外,還要注意日常養殖過程中生物安全管理和飼養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不從流行小反芻獸疫的疫區引進新羊,新羊進入養殖場前需進行檢疫和觀察,到場后隔離飼養一個月,并接種相關疫苗,讓新羊適應新的養殖環境,同時也應注意運輸應激癥,給新羊補充維生素、黃芪多糖等增強新羊的免疫力。一個月后方可混合飼養,但建議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可降低疫病傳播概率。還應加強日常飼養管理,注意給羊群飼喂營養全面的飼料,不喂食變質和低劣飼料。加強羊群觀察,提高羊群整體免疫力和抗病水平,發現病羊及時隔離治療。此外,還要注意養殖場進驅蟲滅鼠工作,合理處理羊糞便和養殖垃圾等,防止污染養殖環境和飲水飼料等[4]。
小反芻獸疫作為一種對動物健康、養殖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病原之一,是國際糧農組織/世界動物衛生根除的重要對象。減輕小反芻獸疫的影響將對許多低收入國家小反芻動物農業的可持續性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同時解決對日益增加和安全的動物蛋白來源的普遍需求。目前,小反芻獸疫的流行病學和疫苗方面仍存在知識空白,需要進一步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病原學、致病機理及宿主免疫反應方面進行持續研究,加強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新型疫苗、診斷方法和防控手段的研究工作,推進我國乃至全世界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根除凈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