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雷 徐偉洲
(1,榆林學院/陜西省陜北絨山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719000;2,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719000)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被譽為“牧草之王”,具有產草量高、品質優良、適應性強、適口性好,能保持水土、改良沙灘地等生態環境保護功能[1]。紫花苜蓿生長年限長,不需重復耕作,紫花苜蓿草性強,莖葉柔嫩鮮美,不論青飼、青貯、調制青干草、加工草粉、用于配合飼料或混合飼料,應用范圍廣,各類畜禽都最喜食,是畜牧業發展的首選精飼草。在沙漠地帶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防止沙灘土地沙化,改善環境,為養殖業提供牧草,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環保意義[2]。陜西省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為全國非牧區養羊第一大市,屬于陜西省傳統的農牧交錯地區,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8.6℃,年均降雨量371mm,無霜期167d,年均日光照2900h,年均積溫4000℃,發展草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3]。
隨著榆林地區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優質苜蓿草的需求空間也隨之增加,當前區域大力發展以現代化種植苜蓿為主的飼草產業。榆林地區北部屬于風沙灘區,春季風沙大,且倒春寒嚴重,春季直接播種苜蓿出現幼苗被凍死或被沙滾死,導致出苗率低、成活率小、產量低且需重復補種等問題。優質紫花苜蓿種植是基于灌溉條件下,本地種植時灌水多以滴灌為主,每次刈割前后需要人工作撤離和重新鋪設滴灌帶,進而造成滴灌帶破壞和增加田間管理成本。紫花苜蓿生長年限長,不需重復耕作。以上存在的技術問題使得該地區進行人工紫花苜蓿種植很難達到預期建設效果和經濟效率。因此,提供一種適合榆林北部風沙灘地種植紫花苜蓿的技術和灌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產實際意義。
選擇地勢平坦的沙灘地,削崗填洼,消除凸凹不平,平整度偏差不超過±5cm,墊黃綿土厚度15cm,每畝施腐熟農家肥1500kg,施入20kg 硫酸銨,深翻沙灘地20cm,結合沙灘地耕作將農家肥和硫酸銨均勻施入耕作層沙灘地,耱平地面,壓實表土。
采用地埋式立桿噴灌,立桿安裝時株行距均為25m,立桿總長為2.2m,其中露出地面1.2m,埋入地下深度為1.0m,立桿底部地下1m 處連接供水管,立桿頂部設有渦輪蝸桿噴槍,射程為32~41m。
3 月下旬選擇優質燕麥品種播種,播種量為每畝10~15kg,條播行距20cm,播種深度為3~5cm,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播后鎮壓使沙灘地和種子密切結合。
燕麥田間管理為:播種前灌足底水,灌水深度30cm,播種后苗期、拔節期和孕穗期每次灌水深度10~30cm,每畝每次灌水量為25m3,每次灌水時期為10~30cm 土層,沙灘地相對含水量降至60%時開始灌溉;燕麥拔節期每畝用60mL 的4-D 丁酯,選擇晴朗天氣均勻噴施進行化學除草,燕麥的分蘗期、拔節期結合灌溉每次每畝追施5~10kg 尿素,在燕麥抽穗前每畝施1.5~2kg 磷酸二氫鉀。
6 月下旬燕麥孕穗期時,結合天氣情況,收割燕麥草,刈割留茬高度5~6cm,自然晾曬干,摟草,打捆,干草打捆時含水量低于14%。
夏播紫花苜蓿的方法為:燕麥收割后留茬種植紫花苜蓿,選擇秋眠級1~4 級的優質紫花苜蓿品種,每畝沙灘地播種量為1~1.5kg,行距為10~20cm,播種深度為2~3cm,播種后及時鎮壓。
播種前灌足底水,灌水深度30cm,播種后灌水深度5~30cm,全年灌水量為每畝440m3,每次灌水量為25m3,每次灌水時期為10~30m3土層,沙灘地相對含水量降至60%時開始灌溉;紫花苜蓿播種前,第2 茬分枝期時,結合灌溉分別將10~15kg 尿素、25~30kg 過磷酸鈣、5~10kg 硫酸鉀施入沙灘地;紫花苜蓿3 片三出復葉展開,雜草3~5 葉期時,采用5%普施特除草劑進行莖葉噴霧化學除草。
8 月中旬紫花苜蓿現蕾期,結合天氣情況選擇5d 內無降雨時進行收割,刈割留茬高度3~5cm,割下的紫花苜蓿在田間晾曬至含水量小于18%,打捆貯藏。
本栽培技術為風沙灘區紫花苜蓿的栽培提供了參考,是一種成活率高、產量高、經濟社會效益顯著、適宜在沙漠地帶種植的風沙灘地春播燕麥夏播紫花苜蓿的保護播種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