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奴爾·吐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紅旗鎮畜牧獸醫站 842200)
畜牧業是我國重要經濟產業之一,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獲得了較好的發展空間。而在畜牧養殖過程中,保證羊肉品質,減少疾病損耗才能為養殖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但目前在羊群養殖過程中,由疾病造成的損失仍較為嚴重[1]。因此,需對羊群易患疾病病因進行分析,對其診斷及預防進行探究,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和控制措施,以保障羊群健康生長,保障我國畜牧業蓬勃發展。
羊是羊亞科的統稱,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羊亞科,是人類的家畜之一;草食性反芻類哺乳動物,好動,排便隨意,在舍飼及放養條件下均易產生各類疾病。根據其傳播速度、病程、染病原因等大致可分為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病及普通型疾病3 大類[2]。
羊群一旦感染此類疾病,會造成整個養殖場大規模感染。該類疾病交叉感染性強,傳播速度極快,且病死率較高,損傷不可逆。如羊炭疽病、口蹄疫、羊巴氏桿菌病等。因此,養殖場發展過程中要尤其注意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如若羊群不慎感染傳染性疾病,要立刻對該群體采取相關防控措施,如對病羊群體進行隔離、全群消毒,必要時進行撲殺,防止病情大群爆發,造成更嚴重的損失[3]。且此類疾病預防是關鍵,防遠大于治。此類疾病常導致羊群大面積死亡,為養殖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與傳染病不同,寄生蟲病多源于寄生蟲侵襲羊體所致,常寄生于機體某一器官,損害其正常生理機能。寄生蟲病病程較為緩慢,感染初期癥狀不明顯,不易察覺;后緩慢發展,羊體內營養會快速被肝片吸蟲、線蟲等寄生蟲吸食,使其生長發育變緩,并出現一定的貧血、消瘦癥狀,嚴重時致死,且在緩慢發展中侵襲更多羊群[4],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羊群普通型疾病是日常飼養中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該類疾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人為因素,主要指在日常養殖過程中,養殖戶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日常管理及飼養方式不合理,未按相應流程飼喂,營養配比不均衡等因素導致的疾病。二是由于羊的自身免疫不足,該類疾病對羊群造成的危害不及前兩種,經治療后可康復,且預后良好。但若養殖場對羊普通型疾病未充分重視,在該病多發期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極易引起其他并發性疾病,對養殖場造成嚴重損失[5]。故在羊大群飼養過程中,羊普通型疾病更應引起重視。
生物因素是導致羊病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因此,生物性因素主要導致羊傳染病及寄生蟲病。羊傳染病主要由侵入機體的細菌和病毒所致,這些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傳染性強,可迅速在羊群中擴散,導致其大量患病、死亡;羊寄生蟲病則由侵入機體的寄生蟲所致,主要表現為蟲體進入機體后吸收宿主營養,同時分泌有毒有害物質損傷宿主正常生理機能,導致羊體營養不良、生長發育緩慢,嚴重時導致死亡。
通常情況下,非生物因素大多都是飼養方式不當導致的。而在非生物因素層面,內科病、營養代謝病及中毒病等是羊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包括由飼養過程中頻繁更換飼料導致的前胃疾病,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導致的胃病,飼養食物種類單一或食物難以消化導致的前胃弛緩、瓣胃阻塞、瘤胃積食,礦物質缺失所致的羊體營養失衡,如缺硒所致的白肌病及微量元素吸收過多導致的中毒現象等;此類疾病常由養殖戶飼料選擇不當、缺乏科學的養殖觀念及技術所致[6]。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養羊業的規模化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而在大群飼養環境下,各類疾病的防治是增加養殖戶收入的重要前提。因此,為保證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需運用有效措施對疾病防控開展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為疾病防控提供科學的防控措施,促進養羊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衛生管理是控制絕大部分疾病的重要前提,尤其是針對羊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加強羊舍衛生管理無疑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因此,首先羊舍應選擇地勢高、不易積水、背風向陽、有清潔飲水的地方;其次,根據實際情況定期對羊舍環境進行徹底的消毒,不僅要注重舍內消毒,外部環境更不可忽略,部分羊舍外部有較為頑固的細菌,緊靠清洗打掃很難清除,因此,需對內外部均進行徹底的消毒殺菌;夏季或遇南方梅雨天氣易滋生細菌,應適當增加消毒頻率;第三,每次消毒前需將羊舍徹底清掃,保證消毒效果,除此之外,不定期更換消毒藥種類,防止細菌、病毒產生耐藥性,提高消毒效果;第四,對飼養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樹立科學的養殖觀念,如對羊舍死角徹底清掃,對料槽定期消毒,及時清理排泄物,保持羊舍衛生;防止細菌、病毒的繁殖和定植;第五,保證羊舍干燥通風,防止因環境濕度過大而滋生細菌。
不同生理階段羊群營養需求不同,應分群分階段飼養,以便根據不同營養需求制定羊群營養結構。首先,根據羊群生長需要定制飼養方案,保證其生長發育,如配種期公羊應飼喂多汁飼料,保證公羊的蛋白質供給,保證營養充足;小齡羔羊應以哺乳為主,無需飼喂飼料。等羔羊稍大寫就可適當斷奶,夾雜飼料,保證瘤胃機能正常發育;其次,在冬季等飼草缺乏季節應提前備料,設置合理的精粗比,保證其生理機能的正常發育;最后,可以在飼料中適量添加可增強免疫力的物質(如適當補硒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有效預防羊普通病的發生,降低普通型疾病的發病率[7]。
免疫程序是指羊群開始養殖前要根據當地流行病情況制定防疫程序,各地因氣候、流行病等因素影響,免疫程序不盡相同。而驅蟲和疫苗接種則是免疫程序中的重要環節。對羊群定期驅蟲是最有效的預防羊寄生蟲病的手段,驅蟲主要分為內部驅蟲和外部驅蟲,內部驅蟲指通過服用藥物或注射藥物進行驅蟲;外部驅蟲則是通過噴灑藥物或進行藥浴以達到驅蟲效果。不同寄生蟲種類驅蟲方式不同,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此外,在飼料中摻入藥物也具有一定的預防寄生蟲病的效果,冬季可在飼料中摻入阿苯達唑,寄生蟲屬于慢性、隱性疾病,較難察覺,要求定期驅蟲,從根本上預防疾病的發生。
防疫接種可防止羊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具有提前預防效果,提高羊群健康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對羊群疫苗接種,根據不同時期的傳染病采取針對性的接種措施。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養羊業的迅速壯大,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羊群各類疾病層出不窮。在大群飼養過程中,羊病預防及控制尤為重要,因此,只有不斷地在生產實踐中尋找有效的預防措施,在生產中提高養殖人員的養殖水準,才能科學防控羊常見疾病的發生,為羊養殖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消費者提供健康、安心的羊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