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學 林楠
“互聯網+”環境下,教學實踐中數字化教學逐漸成為全新的模式,更屬于新環境下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新的潮流下,數字化教學已經開始走進校園和課堂,很多數字化資源被廣泛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基于此背景,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意義重大。對此,文章以數字化教學為切入點,對高中歷史如何開展個性化學習的內容展開了細致的分析與研究。
在高中階段,“歷史”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學科,新的教育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對于當前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式已經無法適用,數字化背景下,要求學生能借助現代化學習方式,不斷地豐富自身的歷史學科素養,對個性化學習能力進行加強,將自身綜合水平不斷提升。所以,作為一線教師,要認識到這一教學趨勢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引導他們在數字化背景下完成個性化學習。
選擇教學媒介是傳統“板書式”授課模式與數字化授課模式最大的差異所在。傳統的“板書式”模式的課堂授課媒介主要是由教師、教材和黑板組成;而數字化授課模式不但包含了傳統授課的媒介,而且很多現代化網絡設備也被引入其中,例如,音頻設備、計算機設備以及視頻設備等,其中主要的教學媒介是多媒體設備。隨著在高中歷史課堂中不斷地運用數字化授課模式,其不再是在歷史授課中簡單地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而是逐漸變為一種現代化授課技術、授課理念,和高中歷史授課全面融合的模式。
以往高中歷史課堂授課都以教材為核心,以學習課本中的知識為依據來評價學生的考試成果,這就造成學生思想單一,課堂以課本為主,整個歷史教學都是圍繞教材預習、教材講解以及教材練習來展開,學生無法獲得開闊的思維空間。甚至很多學生不會變通,只是將課本中的知識作為答題的參考標準和依據,因此降低了學習的探究能力和意識。這種照本宣科的課堂模式,無法使學生全方位地獲取信息,也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考試成績又是高中歷史授課的重要評價標準。這就使高中歷史授課難以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對于現階段素質教育的規定難以體現出來。而學生將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憶以期獲得高分,就能滿足和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其實是在錯誤、僵硬地理解歷史學習,缺少必要的創新與思考能力。實際上,高中歷史屬于一門擁有深厚文化含義的學科,對于歷史學科中的人文精神,需要學生細心研究,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對自身的人格內涵進行培養和強化。另外,盡管有些高中歷史教師也認識到了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往往都是集中在宣揚歷史等方面,無法體現實用性與現實性。在網絡化的時代,教師要圍繞現代主義視角營造良好的高中歷史課堂,對一些優秀的歷史傳統進行關注,不但要對中國傳統歷史美德進行弘揚,更應引導學生與新時代接軌。所以,高中歷史授課不但要回顧過往,更應具備當代視角,在對傳統知識中“養分”汲取的基礎上,豐富前瞻性的內涵。
抓住時代發展的腳步,關注高中歷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構建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平臺,具體方法如下:
高中歷史課堂中融入數字化手段,通過實現歷史知識與技術的整合,營造出優越的信息化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加新穎、科學,可以讓學生對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進行選擇,規劃歷史學習目標,按照自身能力情況,通過合理的學習方式完成知識學習。簡單而言,因為學生個體的差異,所以不同學生的學習內容要有差異,即相同學習內容設定多個學習目標,相同學習目標有多個學習進度,相同學習進度有多個學習課業。 數字化技術的支持為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數字化授課并非“用電腦教學”,而是以歷史學科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工具以及信息技術為依托,對歷史全面感知的學習數據與情境進行深入全面的挖掘和分析,達到識別學生學習情境與特征的目的,將最合適的學習活動和任務生成出來,幫助和引導學生做出科學的決策,進而不斷發展學生歷史方面的智慧,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智慧型高中歷史課堂。案例探究:在教學中設置“智學網大數據”,這樣學生在測試與練習時都能以圖像或者符號的形式掃描錄入系統,系統利用后臺云端,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生成學習報告,向教師端自動推送,涵蓋學生歷史學習軌跡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移動端或者電腦端,教師和學生都能夠了解分布的易錯題、出現錯題的概率以及相同知識點出現錯誤的概率。這樣不但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可以進行精準的引導,讓學生快速消化和鞏固知識,同時“智學網”系統還能就學生長期或者單次的學習情況進行匯總,弄清其知識掌握程度,將錯題集自動生成出來,為學生制定個性化訓練,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營造數字化教學環境,能夠在技術層面推動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有更直接的了解,跟一些歷史人物產生共情。例如,使用C30 智能系統里的“火花學院”教學資源,就可以實現對一些歷史器物進行立體的展現,甚至是對它們的功能進行模擬操作。比如,水排、筒車等古代農業灌溉工具,學生可以通過該系統的演示,了解到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有一些精美的手工品,如“漢代素紗禪衣”“清代粉彩開光花尊”等國寶級的物件,也可以通過“火花學院”里的資源得到立體的展示,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學生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系統的復原仿真技術,達到更有效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對紅軍長征艱苦行軍的場景進行模擬時,學生能更真切地體會到翻越茫茫雪山的寒冷、艱辛,踏過寥無人煙的草地的艱難困苦,飛奪瀘定橋的驚心動魄,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與當年這些偉大的紅軍戰士產生共情,也能讓他們更真切地體會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歷史是無法重演的,但是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的網絡教學平臺以及相關的APP,立體地展現歷史物件、還原歷史人物和歷史情境,甚至是通過數字化的復原仿真技術,讓學生近乎身臨其境地回到歷史現場,零距離地對話歷史人物,從中獲得個性化學習體驗,這會讓學生受益良多。這也是歷史學科乃至人文學科真正所要灌輸給學生的東西,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從歷史的過往中淬煉出真、善、美。
基于構建主義角度,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內容,教學活動要以此為核心。因此,教師要從學生自身實際情況入手,因材施教,利用數字技術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差異化的教學,關注和挖掘每個學生的才能。例如,在教學“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線上檢測技術、活碼二維碼等技術,對學習環境進行個性化的構建,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與個性化學習的能力。通過UMU 平臺,教師可以先使用UMU APP 制作相關的微課,把這節課內容分解成“中樞權力體系的確立及其演變”“選官制度的變革”“監察制度”等子目,可以根據需要再把不同的子目下的內容細化,設置成不同的小節,5 分鐘一小節,一個課程小節數量不限,瞬間生成二維碼課程。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以及個人的實際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操作來完成相關的學習目標:通過UMU 平臺進入微課,按照自身的興趣進行掃碼獲得相關的學習內容,進而達到自學的目的。該平臺制作的微課還可以結合考試、提問等一些互動方式,進而加深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而達到內化知識的目的。
數字化授課使學生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渠道被拓寬,在打破了學習地域與時間的制約后,教師應該將獲取更多資源的機會提供給學生,例如,配置與應用專業電子閱讀工具,實現學習內容上的個性化與全面化,進而讓學生更個性化地學習歷史知識。當然,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教師也不能一味地依賴數字技術進行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選擇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時機和節點,讓數字化技術切實發揮自身的優勢,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這也符合了新高考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個性化學習要從授課資源入手,主動去適應課堂內容。推動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要不斷地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技術與平臺的優勢,還要密切關注教育制度、學習觀念以及授課環境等方面。教師需要綜合關注學科作業、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目標等內容。在授課內容方面,教師要將豐富的歷史材料提供出來,例如,可以使用C30 智能教學系統,將不同版本教材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和取舍能力;科學規劃目標進度,讓學生將授課目標與評判標準,能將學習進度進行自我調控,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與歷史知識內容,不斷地進行自我強化,從而實現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還可以通過不同難度的作業來檢測學習成果,并與反饋測評結合,反復地進行鞏固和學習。比如,在高三階段復習歷史知識中,教師借助網絡技術將更加充分的閱讀素材為學生提供出來,對其理性思辨進行強化,按照學生所掌握的基礎知識情況,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安排,展開多層次的評價與檢測。總的來講,不但要更改集體授課統一性帶來的學習差異,讓學生更好地實現個性化學習,又要打破學生對數字化授課的過度依賴,從多個層面入手,讓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
第一,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熱情,即便是心智非常成熟的高中生,他們在學習中也離不開興趣的支撐,通過設定富有風趣的歷史學習內容,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學習歷史的目光,進而為個性化學習做好鋪墊。是在課堂交流中,應該積極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透過形式化內容對有關歷史知識進行掌握。比如,在對“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的有關內容教學研究中,因為“二戰”之后的各資本主義國之間的國情差異是比較大的,若只對課本的文字資料進行簡單的閱讀,學生就會感到非常抽象。對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到研究中來,對有關的視聽材料進行搜集,互相之間進行溝通,這樣學生才會對“二戰”后“為什么各國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調整本國經濟,最終為什么能殊途同歸”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進而在宏觀的角度掌握有關內容,這樣的學習質量會有所保障。
第二,教師可以憑借多媒體設備將重點內容突顯出來。為了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與掌握更多的高中歷史知識內容,授課期間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更加清晰地呈現與講解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知識,為學生清晰地展示平時看起來比較復雜、抽象的知識內容,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復雜的知識點和歷史事件。例如:在對“全民族抗戰”內容講解時,因為這方面內容覆蓋面較廣、知識點繁多,并且時空跨度大,用到的地圖較多,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理解起來會相對困難。所以,教師應該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搜集歷史事件的相關視頻,整理涉及地圖、錄像片段、畫面以及動畫等有關的素材。如此一來,學生不但能更容易地理解知識內容,而且對其個性化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會起到幫助。
總之,信息化時代下,數字化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支持個性化學習的開展。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個性化學習,也將更高、更嚴格的發展要求拋向了數字化教學,二者是相互推動、彼此制約的關系。所以,這就需要高中學校做好自身硬實力的建設,不斷豐富自身的技術水平,對教師的數字化技能進行培訓和加強,讓教師在課堂中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學,充分發揮大數據下信息技術、移動終端、多媒體設備等的優勢,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學習情況,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個性化教學方案,為其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下的學習方式、不斷實現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