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十里鎮中心小學 任曉麗
數學是一門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科目,同時也是令學生感到望而生畏的學科。在看到抽象的阿拉伯數字以及數學運算符號時,很多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而開展以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能力為目標的數學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思路和技巧,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本質和內涵的認知?;诖耍疚木痛藶檎擃},針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能力的方法進行闡述,以期為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提供參考。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認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英語等文科類科目的教學任務,數學等理科的教學很少或是幾乎不涉及長篇閱讀的活動,因而在教學中也無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種想法是極為錯誤的。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對概念的講解和分析,或是對數學題目的解答,都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認知理解和閱讀能力。學生如果欠缺良好的閱讀能力,就會在理解概念、定理等基礎知識以及審題的過程中出現難題。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和作用,并積極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將其貫徹到教學中,為實現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培養以及數學教學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是新課改理念下數學教學所提倡的。然而數學教學本身具有的邏輯性較強的特征及其語言本身具有的符號化、邏輯化的特征,給數學教學增加了難度。而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抽象數學語言的認知,培養學生從正確角度解讀數學題目、分析題意的能力,便于學生自主、積極地對相關數學知識展開探究,避免學生因對相關知識理解不到位而產生錯誤認知、解題受阻的現象,使學生在良好自主學習能力的支撐下高效完成數學學習任務。
除此之外,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能幫助學生更為直觀、輕松地學習數學知識。數學教學中涉及諸多的概念、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以及運算、邏輯推理等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對抽象思維尚未完全形成和發展的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學習難度。而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即能掌握初讀、精讀等基本閱讀學習方法,并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分析、整理逐步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能力,這對降低學生對抽象知識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輕松且直觀地學習數學知識是極為有益的。
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教學,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問題重視程度不高。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點,并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就是成功的教學,就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然而這沒有充分認識到數學學科本質。數學并非一門單靠記憶、背誦就能達到良好效果的學科,是一門需要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識點,才能對其進行靈活運用的學科。學生只有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和內涵,才能在考試中應對復雜多變的題目,以及更為復雜的知識和概念。這些都是需要以良好閱讀能力為支撐才能實現的,因而這種忽視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數學學習活動,對學生的發展是不利的。
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閱讀材料主要包括數學課本、數學問題、數學課外讀物等內容。其中,對數學課本與數學問題的閱讀是小學數學學習中的主要閱讀方式。通常來講,小學數學閱讀材料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閱讀材料的文化性。首先,在數學教材中,除了數學問題之外,還有一些補充性的閱讀材料,如數學故事、數學思想、數學知識的起源、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這類材料以數學知識的科普為主要內容,具有極為鮮明的文化性特征,能營造良好的文化意境,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其次,數學問題本身也具有文化性特征。這類閱讀材料需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信息篩選能力,提煉問題中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敏銳地發現問題中的隱含條件。
第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首先,不同的數學知識內容往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不同的閱讀材料通常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數學和計算知識相關的閱讀材料以符號為主要表現形式;幾何與圖形相關的閱讀材料則以圖形為主要表現形式;統計和概率相關的閱讀材料則以圖表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其次,針對學生的注意特征和認知特點,小學階段數學材料的表現形式要有別于初、高中階段的閱讀材料。而小學階段的數學閱讀材料則具有多樣性的特征,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形式閱讀材料的閱讀技巧。
第三,數學語言的抽象性。閱讀數學材料的過程中有兩種語言,一是數學語言,二是生活語言。其中,生活語言和學生日常生活經驗有關,所以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閱讀障礙。而數學語言則是指一種數學化后的語言,主要包括符號、文本、圖表等不同形式,是構成非連續性文本的重要內容。也就是說,數學語言具有獨立性與抽象性特征,對小學生來說通常具有一定的難度。而數學語言中往往隱含著豐富的數學信息,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加強閱讀訓練。
第一,信息篩選能力。信息篩選能力是指對閱讀材料的信息進行辨別、選擇、提煉,從而得出關鍵信息的能力,這也是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要構成內容。面對數學閱讀材料,首先需要針對具體的問題從中篩選出數學信息,挖掘其中的隱含條件,并對其中的不必要條件加以排除。而信息篩選能力的提高,通常是建立在對數學信息的敏感性之上的。
第二,語言識別能力。語言識別是指對閱讀材料中的符號、文本、圖形三種語言準確識別并理解其中的含義。和語文文本不同,數學語言中的專有名詞、圖形、符號比較多,這也意味著數學閱讀過程具有嚴謹性的特點。而為了保障閱讀過程的嚴謹性,必須關注學生的數學語言識別能力。
第三,語言轉換能力。語言轉換是指閱讀過程中在一定條件下對符號、文本、圖形這三種語言的相互轉換。首先,學生的認知風格與認知方式會影響他們對數學語言的認知程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學習特點將數學信息轉換為自己更為熟悉的數學語言。這樣的加工方式,能使抽象性的數學信息具體化。比如,數形結合思想這種思維方法就是一種有效的數學語言轉換工具,能使數學問題轉換為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第四,概括遷移能力。概括遷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數學材料和數學信息重新加以調整和組合。從本質來講,數學知識本身就是概括的結果。在數學閱讀過程中,對數學材料的概括遷移水平,直接決定著是否可以構建數學材料與認知結構之間的聯系。只有提升概括遷移能力,才能形成新知識的順應與同化,從而促進新知識的記憶與提取。
素質教育理念的盛行,決定了當前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應實現由注重基礎知識教學,轉變為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師也應在關注學生考試成績和應試技能的同時,充分認識到具備良好閱讀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以及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致力于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良好學習方法和閱讀能力的指引下逐步提升自身的思維意識和學習潛能,為實現更理想的數學教學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教師應在轉變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礎上,摒棄以往以單純灌輸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如,在進行“三角形分類”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通讀課本知識的形式,了解本課主要呈現了哪些知識內容,如三角形是按照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可以分為哪些不同種類的三角形等,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闡述觀點,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此,通過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關注,使學生的思維意識得以保持在活躍的狀態,對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數學閱讀活動除了包含一般的對數學概念、符號、圖形、專業術語的解讀和理解之外,還包括對一些圖表類內容和習題的分析。這些內容整體來說具有很強的抽象性以及語言簡潔的特征,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認知理解能力,才能深刻掌握這些知識。為了增強學生對數學閱讀學習方法的掌握,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示范引導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閱讀中包含的形讀、比讀、辯讀等基本閱讀學習方法,并以此為指導,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規范,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自身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以形讀法為例,它是一種借助圖示結構幫助學生了解題目信息的方法,在分析和解答題目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數學題目本身是否簡短,是由語言構成的,但是有時簡短的語言背后傳遞著豐富的信息,是學生在做題時需要充分考慮的內容。鑒于此,教師可以利用畫圖的方式對題目中涉及的各個條件進行詳細展示。以路程之類的習題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畫線段圖的形式展示兩個相向而行的車輛的行駛狀況,并將題目中提及的條件信息標注出來,讓學生通過觀看直觀圖式的形式了解題目的已知和未知條件,從而快速解答出題目。如此,學生對基本的閱讀學習方法有了基本了解后,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也能以此為支撐得到較大改觀。
小學生活潑好動,且有意注意時間較短,這些特征決定了培養其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為此,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方法的指導之外,還應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地給學生提出閱讀的基本要求,讓學生嚴格按照具體要求進行閱讀訓練,增強學生對正確閱讀步驟以及良好閱讀方法的掌握,并讓其在長期的堅持下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使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不斷強化和發展。
例如,在具體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畫圈或是劃線的形式,標注出其中的一些關鍵字詞和有用信息,并讓學生圍繞這些關鍵信息進行反復斟酌和思考。還應要求學生按照初讀、深入閱讀、再次閱讀等閱讀步驟,全面、完整地把握題目的關鍵信息和主要內容,讓學生在良好閱讀學習步驟的指引下逐漸糾正不良的閱讀學習習慣,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強化及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
隨著學習活動的推進,學生的認知水平會逐步提高,其思維活動也會逐漸向廣度與深度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教材內容的材料已經難以滿足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性閱讀活動,以此來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數學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的數學閱讀時,教師需要注意兩點,一方面,需要將課外閱讀與學生的數學興趣結合起來,既要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也要有意識地增強閱讀活動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篩選適合的閱讀材料,以此來有序拓寬數學閱讀的范圍。無論何種形式的課外閱讀活動,為了真正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都需要以恰當的閱讀材料作為載體。為了使閱讀材料更加契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要根據學段的差異為學生推薦不同的閱讀材料,比如,低段學生的數學閱讀材料要貼近生活,并且要以圖畫為主,中高段學生則要以文字為主。其次,教師所推薦的閱讀材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免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到枯燥。最后,閱讀文本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新形勢下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以及全新的教學方向所在。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順應時代改革發展的趨勢,不失時機地改變教學策略,通過加強對閱讀教學以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注,提升數學教學實效,展現新形勢下數學教學的嶄新面貌及無限教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