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杰
為進一步營造學生發展優質生態,落實“雙減”工作要求,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在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彈性作業”,精心做好“四則運算”,將改革向縱深推進。
作業改革的關鍵在于推動作業質量的提升,姜堰區要求各學校始終把有效性、科學性、適切性作為作業布置的出發點,以作業質量的提升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好質量的“加法”題。
一是頂層設計明確方向。區教師發展中心各學科工作室成員分學段建立學生作業題庫,具體包括A、B 兩類題型,A 類為基礎性、保底性作業,B 類為拓展性、選擇性作業。作業內容根據教學進度發至各學校,供教師選擇使用。
二是集體備課凝聚共識。區教師發展中心出臺的《集體備課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學校教研組在集體備課中安排專門的作業設計研討時間,在區級作業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設置校本化作業。例如,東橋小學在A、B類作業以外,設置以閱讀為主題的C 類作業,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婁莊中心小學建立“作業超市”,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確保“吃飽”且“吃好”。
三是自主作業彰顯個性。鼓勵任課教師從學情出發,自主設計少量班本化作業,報教研組審核同意后布置。例如,第二實驗小學的“實踐作業”,引導學生掌握一項體育技能或學會“一道拿手菜”,助力學生五育融合發展。
姜堰區在推進作業改革過程中,認真做好作業時間的“減法”題,要求全區各學校做到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每天不超過60 分鐘,初中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不超過90分鐘。
一是明確作業時間,確保“心中有數”。科任教師在作業設計中以班級80%學生為參照,預估作業時間。例如,勵才實驗學校每周發放作業清單,學科、作業內容、完成時間等清晰明了,便于家長掌握學情,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對于有難度的作業,學校鼓勵科任教師利用課后服務或中午在校時間,指導學生完成。
二是控制作業總量,確保科學均衡。班主任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通過家校聯系群等途徑,發布各學科家庭作業。例如,南苑學校、張甸初中、溱潼小學等建立“三級審核機制”,學生因特殊情況需突破規定作業時間,班主任則需向年級組、年級組向學校分管校長進行報備申請,經批準后方能實施,但每月不能超過4次。
三是作業強制結束,確保睡眠充足。為保證學生正常睡眠時間,全區要求分年級和學段明確作業結束時間,其中九年級學生最晚不得超過22:30。到時間仍然未完成作業的學生,第二天需向班主任說明情況。
姜堰區堅持以生為本,充分發揮作業的拓展與提升功能,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鞏固奠定基礎,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由此答好著眼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乘法”題。
一是明確“禁止性作業”。區級層面明確七大類“禁止性作業”,它們是:學生已經會做的,形式單一、機械重復、大量抄寫的作業;超越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作業;耗時長、過程繁雜的作業;與課堂教學內容脫節的作業;突擊性、懲罰性的作業;未經審核的班本化作業;僅由家長單方完成的作業。
二是明確“布置必批改”。全區要求學生作業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講評。要求教師堅持全體批閱與個體面批相結合,等級制評價與激勵性評語相結合,做到共性問題全班講評,個性問題單獨指導,杜絕教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或學生代批作業的現象。
姜堰區強化過程監管,分層級做好作業的審核、公示、監測等工作,確立獎優罰劣導向,激發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答好作業改革“除法”題。
一是注重審核加公示,破除對“量”的疑惑。學校教導(務)處、年級管理委員會對學生每周(含節假日)書面家庭作業進行審核備案,對于審核通過的作業利用短信、班級QQ 群、微信群和家庭作業聯系簿(卡)等,及時向學生家長進行作業公示。
二是注重監測與反饋,破除對“質”的擔憂。各學校定期或不定期以抽樣的方式對作業情況進行監測;學校充分發揮家委會的監督作用,做好學生書面家庭作業布置檢查工作;責任督學將學校彈性作業統籌服務工作情況納入每月常規督導內容,負責受理有關家庭作業的投訴,并及時向區人民政府督導室提交書面督查報告;區教育局成立彈性作業統籌服務工作督查組,每學期對所有學校至少督查一次,并形成督查報告。
三是注重獎優與罰劣,破除對“效”的困擾。區教育局對推進有力、工作成效顯著的學校和教師進行獎勵,并多渠道推介其成功經驗。區教育局明確要求,凡是書面家庭作業量超過課程標準規定和學生學力要求的、不按備課組統一要求布置作業的、學生實際作業時間超出教師預估時間次數在20%以上的,以及給學生布置懲罰性作業的、布置作業不批改的、有批改不評講的,均將視為作業事故,并根據具體情況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