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曉松,吳德濤,楊選輝,楊勝偉,鄧寬平,羅 勇,趙盈盈
(遵義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貴州遵義563000)
柑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屬蕓香科(Rutaceae)柑橘屬(Citrus Linn)木本植物[1]。柑橘在中國已有4 000年的栽培歷史,品種繁多,栽培地廣,經過千年的栽培、選擇,柑橘已成為人類生產生活重要果品之一[2]。柑橘類水果含有大量保健物質,已分離出黃酮類化合物有60 余種,類檸檬苦素類似物38種,其中有8 種已證實具有抗癌作用,其營養豐富,味道甘甜,深受人們喜愛[3-4]。務川縣柏村鎮長腳村自2002年開始發展柑橘產業,截至2021年,種植面積已超400 hm2,投產面積達133.33 hm2,長腳橘子已在務川小有名氣。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小農經濟思潮的影響,導致柑橘產量偏低,經濟效益不高。分析務川縣長腳村柑橘園低產原因,并針對低產原因進行綜合改造,以期為務川縣長腳村柑橘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柑橘園改造前柑橘品質參差不齊,產量及經濟效益不高。平均單果重和平均果徑分別為0.10 kg 和6.19 cm;柑橘單價最高為4元/kg,甚至低至2元/kg,還存在滯銷現象;改造前平均產量26.66 kg/株,折合產量為1 866.2 kg/667m2。從品種純化、水肥、修剪枝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方面對柑橘低產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提出改造措施并實施。
1.1.1 基礎設施不合理 建園初期未規劃機耕道、噴灌系統等基礎設施,導致大小型機械不能進入果園作業,澆水、施肥、除草、摘果和果實運輸均采用人工方式,后期水肥管理較為困難,管理成本高。
1.1.2 品種種源繁雜 柑橘產業前期主要是通過散戶進行發展,未進行品種適應性鑒定,當地農戶通過參觀學習后,發現在當地表現好的品種就直接引種到果園中,種源繁雜,栽培時未將不同柑橘品種進行分類栽培,直接混合種植。同一片園中混雜3~5 個品種,各品種成熟時間和果實品質差異大,不利于后期銷售。
1.1.3 行間距設置不合理 栽培過程中,不同品種之間的行間距有所差異,比如甜橙株行距(3.5~4)m ×(4.5~5.5)m,寬皮柑桔株行距(3~3.5)m ×(3.5~4.5)m,柚類株行距(4~5)m ×(5~6)m。務川長腳的農戶均采用3 m×(2.8~3.3)m 的行間距進行種植,部分區塊行間距小,枝葉難以正常伸展,導致柑橘坐果率低,成果畸形等。
1.1.4 濫用除草劑 多數果農為了節省勞務和時間成本,濫用除草劑。長期、過量地使用同一種除草劑進行除草,嚴重影響土壤肥力,致使水土流失、土壤板結和柑橘品質降低。
1.1.5 未科學補水施肥 柑橘園自種植起,基本靠自然降水補水,因此柑橘早期成苗不整齊,坐果率較低。在肥料的施用上,農戶主要選擇化肥和普通復合肥,基本不使用有機肥。全年施肥都是撒在土壤表面,果樹難以充分吸收,過量化肥施用導致土壤板結,根系不能充分生長。后期坐果以后的肥力難以跟上,果實易掉。補償土壤肥力的養分僅是氮、磷、鉀,果樹后期的正常生長難以得到保障。
1.1.6 未進行修枝整形 果園自種植之日起未進行過修枝整形,果樹基本為原始生長狀態。枝葉的生長不平衡,以及后期采摘過程中對樹木的破壞,導致柑橘樹頂部、中部和底部果型和果實口感差異較大。因柑橘樹生長時間長,又未進行過人工修剪,導致部分柑橘不能充分接受太陽光照,致使果實成熟不整齊。
1.1.7 病蟲害防控意識不強 柑橘園主要是當地農戶自行種植,未能連片種植。農戶對病蟲害的認識不夠,發現患病后才會咨詢相關人士進行治療,然而果樹上的許多病蟲害需要提前防治。要獲得高品質的果實,需采用綠色防控和減少農藥的噴施,保障果實營養和安全性。柑橘的部分病蟲害感染性較強,需要連片果林一起防治。若僅果林部分區域進行防治,未經過防治的區域仍會蔓延,使整片果林被感染,導致減產或絕產。
1.2.1 合理規劃園區,提高工作效率 以集采摘和觀光旅游一體的生態觀光園為目標,對園區內道路進行合理規劃,保證農用車、小型機械和私家車可進入園區。改造后的園區,可用農用車運輸肥料、果子、除草,大大減少人工搬運成本,同時提高工作效率。私家車可入園,且設置一定車輛的停車位,吸引周邊游客入園采摘,帶動周邊多種經濟共同發展。
1.2.2 純化品種 移除園內混雜品種。把相同的品種種植在同一園地,移除產量低,樹形差,結果率較差,過豐產期老樹,以及已死亡樹的樹根和樹枝,盡量讓園區向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引進優良品種,保障一片園內一個品種,以便后期管理。
1.2.3 合理規劃種植距離 移除種植密度過大樹種。因園區果樹種植時間較長,園區面貌基本形成,行間距難以再控制。為保證行距,過密的植株移除后不再移入新的植株,對移除植株后行距較大的,補充相應品種幼株,保證每一株柑橘都得到充分生長。確保70~80 株/667m2的苗,盡量保證寬行密株,以便后期水肥管理和方便機械采摘。
1.2.4 機械除草 采用小型機械清除雜草,將清除的雜草堆積在園區空地上進行腐熟。后期可用來覆蓋深翻土壤,既可為柑橘提供有機物質,同時防止水土流失。
1.2.5 科學補水施肥 采取人工和裝置低噴裝置等方式進行補水。對園內土壤進行深翻,改善根系生長環境,讓根更好地生長,延長柑橘豐產年限,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在冬季結合防凍進行培土,樹兜附近培入附近肥沃土壤,春季氣溫回升后耙開,通過培土增厚土層,土質得到較好改良。根據長腳村土壤情況,制定柑橘施肥計劃。以有機肥為主,配合施用一定量的化肥。主要有有機肥、高鉀肥、平衡復合肥和高氮復合肥。主要采用幼年樹全年施肥7 次。一般在每次新梢出芽前7~10 d施1次催梢肥,當新稍不再生長后,至新葉轉綠期,再增施1 次壯梢肥,肥料選用速效性氮為主,8月后控制氮肥的施用,11月改良1 次土壤并施基肥。成年樹全年施肥3 次,主要為壯蕾催梢肥、壯果肥和采果肥。土壤主要采用條溝狀施和土面撤施。果實發育期和果實采收后進行根外追肥,促進果實發育,葉片轉色,提高果實品質。
1.2.6 修枝整形 對果園進行大修剪。剪去老枝,去除徒長枝,刪除過密枝,采取回縮中間、上重小促的修剪方法,解決內部結果差,果實甜度低等問題,促進側枝的發展,保證樹體的結果能力。
1.2.7 科學制定病蟲害防控機制 首先對病蟲害進行詳細調查,其次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制定科學病蟲害防控機制,長腳村柑橘常見病蟲害有瘡痂病、脂點黃斑、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和食蠅、黃蜘蛛、紅蜘蛛、食心蟲、蚜蟲、飛虱、介殼蟲等蟲害。根據食品安全和綠色食品發展需求,采用物理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物理防治:定期清理果園,清除雜草和修剪枝,每日巡園,一旦發現病枝,立即清理并深埋,防止擴散,可全年在樹枝上掛上誘蠅球。食蠅在長腳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食蠅的藥劑防治有多種,早期可以在柑橘土壤表面噴撒辛硫磷,若受食蠅危害,果實掉落在地上,應立即把落果集中深埋,減少擴散,后期可用菊酯類藥物進行防治?;瘜W防治:根據長腳村柑橘病情發生情況,在3月份開花以前就開始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采用1.8%阿維菌素+乙螨唑+吡唑醚菌酯+糖醇鈣+鋅和噠螨靈+乙螨唑+苯甲吡唑酯+硼+磷酸二氫鉀兩組藥輪換施用,防治病害發生。施用毒死蜱+噠螨靈+咪鮮胺+中量原素水溶肥料(鈣硼鎂鐵鋅鉀)和全年用捕蟲球預防蟲害。柑橘開花時不能施農藥,開花時施農藥會導致落花,不利于坐果。開花期間,為保障開花量,施一定劑量的?;ㄋ巹约案咝惹杈挣?、吡蟲啉、咪鮮胺、硼、蕓苔素磷酸二氫鉀對水,對樹噴施,主要噴施部位為花,用量根據樹形大小來合理噴施。若開花后,仍有病蟲害發生,根據發生情況來進行防治,輕微的可去掉病蟲害枝葉,嚴重的根據情況施用毒性小、不易傷害果樹和對人體無害的藥劑進行防治。
經過有效措施改造后,提高了柑橘品質及產量,延長了柑橘樹的豐產期,有助于柑橘產業的長期發展。改造后柑橘平均單果重和平均果徑分別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長率分別為30%和13%;單價可達7 元/kg;柑橘抗性明顯增強、掛果率、座果率明顯提升10%以上;單株平均產量51.35 kg/株,折合產量為3 594.5 kg/667m2,增產率達48.08%。
通過拓寬園內道路,保證小型機械可入園作業,大大減少人工成本。增加園內停車位,保證入園游客可愉快游玩和采摘。自主采摘既可保證果實的價格穩定,也可減少果實采摘的人工費用。
移除園內混雜品種,同一品種的柑橘種植在同一片地中。通過規劃整理后的園區,果實純種得到了保證,果實成熟一致,口感差異小,提高了經濟價值。
整理后的行間距,保證了每一株柑橘得到了充分的生長。且可允許小型機械入園作業,入院采摘的旅客也可獲得較好的體驗。
對園區內雜草進行徹底清除,深翻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展,延長柑橘豐產年限,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改造前,園區內因施肥不平衡,徒長枝多,結果枝弱小,花授粉率低下,坐果率較低。通過科學水肥管理后,園區內果實得到充分生長,掛果率和坐果率提升10%以上。幼年樹全年施肥6~7 次,保障了幼樹的生長營養和樹形的充分發展。8月以后可施較少氮肥,使晚秋梢發生得到較好的抑制。11月對土壤進行深翻,并施用有機肥作為基肥,果樹的養分得到充分補充,果樹抗寒性得到較大提升,未見冷凍害發生。
經過修整后,柑橘樹樹形平衡,為后期果園發展奠定了基礎。去除徒長枝,減少柑橘營養消耗,保障果實營養得到充分補充,后期果徑和單果重有所提高。改造前,柑橘平均單果重和平均果徑分別為0.10 kg 和6.19 cm,改造后柑橘平均單果重和平均果徑分別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長率分別為30%和13%。
改造前園區病蟲害發生頻率大,導致后期出現掉果,果皮顏色不正,果實畸形等,致使銷售困難。改造后的柑橘可達到平均價格5 元/kg,顏色好果實方正的柑橘可達7 元/kg,而未經改造的園區,大部分果農反映平均價格不到4元/kg,甚至2元/kg都難以賣出。園區采用物理防控和科學使用化學藥物防治,降低果樹污染率,保證食品安全,增加了入園采摘的顧客。
園區內設施經改造后得到了較大改善,解決了私家車難以入園采摘,機械難以入園作業和果實運輸等問題,為后期果園發展奠定了基礎。移除“小老樹、非豐產樹”,調整行距,補充小苗,延長豐產樹時間,保障農戶當前利益的情況下,為后期更換老樹提供產值保障。對樹形進行全面修枝整形,減少采摘困難,保證同一樹果實口感差異不大,保障后期銷售價格平衡。采用綠色防控為主,輔以化學防控,減少農殘,保證食品安全。
通過有效措施改造后獲得較好成效,柑橘品質及產量提高,柑橘樹的豐產期延長,促進柑橘產業的長期發展。改造前柑橘平均單果重和平均果徑分別為0.10 kg 和6.19 cm,改造后分別為0.13 kg 和6.61 cm,其增長率分別為30%和13%;改造前柑橘單價最高為4 元/kg,改造后可達7 元/kg;改造后柑橘抗性明顯提升,掛果率、座果率提高10%以上;改造前平均產量26.66 kg/株,折合產量為1 866.2 kg/667m2,改造后單株平均產量51.35 kg/株,折合產量為3 594.5 kg/667m2,增產率達48.08%。
園區建成初期,規劃措施較差,導致后期部分改造困難。因此,在未來新增果園應該進行科學規劃,對周邊道路設施,防護林等重要園區設施應重點規劃,柑橘品種根據當地氣候和條件進行合理選擇,行間距最好保障寬行密植,對于雨水全年不平衡的地方規劃噴淋管,保證后期生長過程中水分的供給,根據土壤特性進行施肥管理,確保全年肥料充足。管控好水肥,有助于減少后期疏枝疏果的程序和施用疏花疏果的人工費用,保障柑橘達到穩產高產。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采取一些提高果樹甜度和增加果實產量的措施,如起壟栽培,限根栽培等措施。限制根系生長,提高果實甜度。果園行間生草,樹盤覆蓋作為一種土壤管理制度,現已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廣泛采用,中國也在逐步推廣,新建果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推廣運用。果園的建設不僅要考慮短期的利益,更要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規劃設計,保障果園10~20年的豐產期,平衡年收入,提高農戶收入,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促進柑橘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