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第輝 盧長遠 安鵬飛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安全問題長久以來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密切關注,安全生產法治化是將安全生產納入規范治理的軌道中[1]。將安全標準寫入法律條文是預防和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的最為重要方法之一,《安全生產法》的頒布為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礎,其理論是否先進、定位是否準確、制度是否科學直接影響事故的預防效果,自2002年《安全生產法》頒布實施至今已過21年,歷經三次修正,極大完善了我國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法律體系,強化安全領域工作準則,為有效預防和降低生產安全事故發揮了重要作用[2]。此次2021年6月10日的修正是建立在當前時代國家對安全生產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新問題、新要求的背景下,修正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下簡稱新安法)對工貿企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修訂內容將會是今后政府監管的重心。
為強化黨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領導作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管三必須”原則,新安法第三條提出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對以往實踐工作的總結,黨中央對于安全生產工作的統籌協調對于安全形勢向好起到決定性作用,提升安全生產水平不僅是生產經營單位自身生存與生產發展的需要,也是黨和國家“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要求,更是人民群眾對良好人居環境的殷切期盼。第三條還增加了“安全生產工作實行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一方面明確各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劃分,安全監管不僅是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部門的責任,同樣也是行業主管部門的責任;另一方面明確生產經營單位內部各職能部門責任劃分,必須在本部門業務范圍內承擔相應安全管理責任。依法齊抓共管,真正形成合力,建立社會、政府、行業、企業和員工多方共同參與的安全管理機制[3]。
近些年來的一系列事故警示,在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關鍵少數”是重點,“人人負責”是難點,新安法第四、五、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五、五十七條分別明確了生產經營單位各層級人員的安全生產責任,特別是各業務口分管負責人及其分管部門應承擔相應安全生產責任。安全生產工作作為企業立足之本,是生產經營單位開展生產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組織開展安全生產工作,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與安全管理人員,制定實施制定規程,踐行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第四條由安全生產責任制增加“全員”二字,對生產經營單位崗位責任制要求更加細致、嚴謹,抓住易忽視的輔助職能部門、基層崗位等薄弱環節,徹底壓實壓牢安全生產責任。第五條增加對其他負責人的安全責任要求,應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組織其分管部門及業務相應安全管理工作,大大降低安全管理工作與部門職能工作沖突的可能性。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意在將安全生產管理戰線前移,做到風險、隱患兩手抓,防事故于未然,實踐證明雙重預防體系豐富細化了安全生產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要素,有效阻絕降低了隱患與事故發生。在第四、二十一、四十一條中正式將雙重預防機制寫入法律,要求生產經營單位超前辨別在作業崗位、作業區域存在的風險點,利用LS法、LEC法、MES法等風險評估方法對其進行分類評估劃分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及特點采取不同程度的工程技術、管理、培訓、防護、應急等措施進行有效管控,將風險把控在可被接受范圍,杜絕和減少安全隱患的產生。同時,在安全風險有效管控的前提下,落實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排查風險管控措施是否出現到位、失效等問題,利用現代化數據平臺形成隱患治理閉環管理,及時消除安全隱患,避免安全隱患引發安全事故,提高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能力。
生產經營單位開展生產活動最終落腳點是每一位崗位員工,只有確保每一位員工切實履行安全生產義務,執行安全操作規程,才能有效提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水平。第四十四條中不僅要求生產經營單位對員工進行督促教育,還需對其身體、心理、行為進行人為關懷,確保員工身體、心理狀況和行為習慣符合崗位的安全生產要求,防止因員工異常行為導致發生安全事故。堅持以人為本,全方位關注員工,充分了解每一位員工的特點,將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之道”與員工的“人文關懷”統一起來,與員工進行有效的情感融合,提高員工提升工作積極性,及時發現員工異常狀態,促進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發展[4]。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最新版本中,新增或修改多項關于安全生產條款,最為突出的是對于可能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情形,同樣追究其責任。與此銜接,新安法在法律責任環節進行了新增或修訂,共修改18條,新增2條,涉及懲罰種類拓寬,處罰力度加大,形成行政處罰與刑事制裁配套的法律體系。新安法法律責任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法律責任設置從“糾錯”轉“預防”,對于未履行安全生產職責的人員責令整改同時對其進行行政罰款;二是壓縮違法行為生存空間,懲治門檻降低,范圍擴大,“雙罰制”金額翻倍,按照第一百一十四條中敘述,最高對生產經營單位處罰1億元;三是計日處罰新模式,對于拒不整改的生產經營單位不僅對其單次罰款,還可以按日累計處罰。對于不履行職責的主要負責人、其他負責人、職能管理人員、從業人員以及企業從重從嚴處罰,嚴重者企業關閉,破解違法成本低、以罰代管、一罰完結等問題。
2014年8月2日,江蘇昆山A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發生特別重大鋁粉塵爆炸事故,共造成97人死亡、21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51億元,該公司無視國家法律法規,安全管理意識淡薄,違法違規組織項目建設和生產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強化安全管理意識是生產經營單位管控風險、排查隱患、杜絕事故的必要條件[5]。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產經營單位作為經濟組織,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社會生產經濟活動,部分生產經營單位面對愈發激烈的競爭環境,盲目追求利益導致“重生產、輕安全”,對待事故有僥幸心理,生產經營單位對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視,最終導致事故的發生。生產經營單位一方面作為社會生產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和建設者,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生產經濟活動的受益者,在安全生產中必須肩負安全生產的責任,安全生產意識淡漠必然導致安全生產理念扭曲,進而導致組織機構、規章制度、安全生產過程等環節缺項漏項,安全生產水平減弱。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從根本上清晰認識到安全生產是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助推劑。
2018年11月3日,河南B保溫材料有限公司發生丙烷氣體較大爆燃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50萬元。在事故直接原因背后,暴露出該公司自成立以來,股權變更頻繁,公司法定代表人、各出資人和實際負責人未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部分生產經營單位存在安全生產無人管理、混亂管理的現象,各職能部門、人員不清楚所需擔負的安全生產責任,盲目開展生產工作,無視安全管理,導致安全生產工作無人監管,安全防護措施無人落實,帶病設備無人維修,管理人員違章指揮,作業人員違章作業。新安法實施后,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要充分考慮決策層、管理層、作業層應在安全范疇應承擔怎樣的責任,必須層層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崗位責任范圍、考核標準。構建“三管三必須”新安全管理責任格局,摒棄安全管理只是安全管理部門或人員的責任的老舊思想,主體責任在企業層面是主要負責人,在業務層面是分管負責人,在部門層面是部門負責人,在崗位層面是崗位作業人員,各級人員在各自崗位中履行相應安全生產責任,防止責任不清,推諉扯皮,安全生產工作無人管理,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2021年6月13日,四川C食品有限公司抽排污水作業時發生有限空間中毒窒息事故,共造成6人死亡。在進行有限空間作業時不采取通風、檢測、個體防護三步走,暴露出該公司安全管理缺項漏項,對污水處理池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后形成有限空間可能產生的安全生產事故認識不清,作業人員不執行有限空間作業標準,事故發生后盲目施救等問題。部分生產經營單位對于安全生產事故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安全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導致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一塌糊涂,盲目組織生產。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要按照新安法中要求,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與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從安全目標、組織機構、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安全檢查、安全文化、應急響應、事故調查、考核改進等方面規范安全生產工作,利用科學、系統、標準的手段方法改善安全生產環境,運用風險分級管控將安全生產關口前移,通過風險分級對于不同層級責任人管理,采取各類措施有效避免產生安全隱患,運用信息化技術強化隱患排查治理,明確排查清單、周期、責任人,強化過程管控,構建閉環管理模式,發現隱患、消滅隱患,預防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做好應急響應,及時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故,降低突發事故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程度。
2021年10月7日,江蘇C公司一名離職員工因對公司不滿,離職時將螺絲釘投入反應釜離心機內,引發火災事故,由于生產經營單位發現及時未造成嚴重后果,直接經濟損失8萬元。人力資源作為生產經營單位開展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安全生產活動的參與者、建設者,許多起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而生產經營單位往往只重視生產效益,基層崗位人員眾多,管理人員不足等原因,忽略對于從業人員的身體、心理、行為方面關注,認識不到從業人員認知能力、注意力、心理疲勞、僥幸心理等因素都會引發人的不安全行為[6],極易導致從業人員異常行為,從而引發安全事故。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利用人文關懷開展思想引導,營造良好的安全生產氛圍、輕松的工作環境,及時進行員工體檢、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
本次新安法的修訂是將近幾年安全生產領域的改革發展在法律中予以明確,為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效果,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確保生產經營單位安全持續穩定提供了法律支撐。本次新安法修訂內容共涉及42條,約占原條款的30%,較大幅度對《安全生產法》進行完善。工貿行業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市場競爭激烈,生產經營方式粗放,安全管理起步較晚,安全風險復雜眾多,導致生產經營單位存在安全生產意識欠缺、未能落實到位主體責任、安全管理缺項漏項等薄弱環節。本文對新安法中涉及工貿行業企業修訂部分進行了研究,包含安全生產工作要求、安全主體責任、安全生產標準化、人文關懷、違法處罰力度五個方面,利用實際案例分析新安法修訂部分中對于工貿行業企業需提升的薄弱環節,并對此提出了相應提升安全管理效果的措施,包括強化安全管理意識、執行安全生產“全員”責任制、構建安全生產標準化與雙重預防體系、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等,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運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管理效能,為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安全穩定的生產環境,減低因安全事故或安全違法行為導致的企業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