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月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被害人問題一直是刑法學中不能輕視的一個問題,在以往的探討過程中,有關被害人定義或一些主要問題,經常被放在犯罪學領域當中進行一定探討。不過,伴隨我國刑法學不斷趨向完善,有關被害人定義,在刑法學中有了它應有的探討價值。研究刑法學中被害人問題,利于完善我國有關法律理論,并能起到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被害人是刑法學中使用比較廣泛的一個概念,有關它的具體內涵,究竟應該是什么,在各種學科的探討中,卻有不同的看法。
根據犯罪學理論,被害人的概念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廣義被害人概念。一般是指合法權益已經遭受到了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其中包含:1.合法權益直接或間接遭受到了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往往是指個體被侵害的人;2.合法權益直接或間接遭受到了犯罪行為侵害的法人或非法人團體,一般是指團體性被侵害的人;3.合法權益直接或間接遭受到了犯罪行為侵害或被犯罪行為直接威脅的自然人與社會公益,通常是指社會權益被侵害的人。第二,狹義被害人概念。一般是指被犯罪行為所直接或間接侵害的人,它僅指個體被侵害人。同時,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但凡因犯罪行為,致使物質、身體或精神遭到損害的被害者,也是被害人。這就不難看出,根據犯罪學理論觀點,被害人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它既涵蓋了因犯罪行為被直接侵害的人,也涵蓋了因犯罪行為被間接侵害的人[1]。
刑法學是一門比較規范的學科,也是一門司法學科。它所注重的是應該怎么樣確立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又能構成哪種犯罪,是不是需要承擔必要的刑事責任,又應當承擔什么程度的刑事責任等問題。所以,利用刑法學探討被害人問題,需要根據其學科擔當的任務,區別于犯罪學的觀點而進行探討。運用刑法學理論探討被害人問題,需要圍繞被害人自身因素能對一個人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哪種犯罪,是否需要擔當刑責,需要擔當什么程度的刑責等問題,展開必要的研究。
因為被害人自身因素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形成的作用不同,所以,針對不同學科領域,被害人概念也就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內容。因為犯罪學在注重犯罪現象、產生犯罪現象原因或預防犯罪現象對策等問題的研究,相比刑法學所要涉及到的內容要廣泛,所以,有關被害人概念所要涵蓋的內容要多,像凡是因犯罪行為而致直接或間接物質、身體或精神損害的人,都是被害人。但是,在刑法學中,卻不能過分擴張被害人的內容范圍,因為它無益于運用規范來確定犯罪行為的刑責。同時,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也難以進行具體的可行性操作。所以,刑法學中有關被害人概念所包含的內容要比犯罪學少。那么,刑法學中的被害人概念,就只能涵蓋因犯罪行為而直接遭受物質損失或身體、精神等損害的個人或單位。
需要明確的是,刑法學中所指的被害人,從不包含國家。主要是因為被害人遭受到的侵害,必須是一種非常具體的權益,而國家則是一種抽象的社會公共利益或權力。如果將國家列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或損害的被害人范疇,那么,將無助于運用刑法學對被害人問題的研究。鑒于此,在有些犯罪當中,例如像破壞社會公共秩序罪或危害國家公共安全罪等,因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沒有比較具體的被侵害或損害的公民個人或單位等對象,根據刑法學觀點,就可以視為無被害人。
有關犯罪定義,一直是刑法學中涉及到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應該說,刑法理論當中的所有問題,都與犯罪定義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2]。所以,運用刑法學理論探討被害人問題,就必須要確準被害人在犯罪定義中的具體地位。
在刑法學領域,對犯罪的通行定義,一般都要密切聯系犯罪形式和實質特征,既運用犯罪具有的本質特征,也運用犯罪體現的法律特征,進行混合界定。所以,探討犯罪定義,需要結合被害人地位問題進行研究。這樣,也較容易找到一定的探討突破口,可從形式和實質兩個方面進行綜合性分析。
1.形式方面的解析。在形式上,法律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暗示,即犯罪侵害的是被害人的權利。我國《刑法》明確規定,侵犯國有或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侵犯公民所有私人財產,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或其他權利等行為,均為犯罪。在這些犯罪所侵犯的權利中,既有單位的具體權利,也有公民的具體權利。有些《刑法》法條隱含的犯罪定義,也都在暗示這些犯罪行為,必定會產生被害人。所以,《刑法》法條中的暗示,同樣是犯罪定義的一種形式。
2.實質方面的解析。被害人是犯罪實質內容的一種必然引申。我國《刑法》認為,犯罪定義的實質內容,是要看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程度。不能否認,被害人固然是社會組成中的當然成員,他們的具體財產或人身權利遭到犯罪侵犯,也就必然意味著社會的整體利益被侵害,這就決定了犯罪必有其社會危害性。那么,也就能夠推演出被害人是犯罪實質存在社會危害性的一架橋梁。
當然,也有人持有將社會危害性歸為是對國家法律秩序的違反這一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犯罪人侵害的客體就是國家的法律秩序。此種觀點可否被多數人認同,還尚處在商榷當中。但是,筆者不贊同這個觀點。因為需要進行這樣的思考:犯罪是怎么樣違反國家法律秩序的呢?如果非說犯罪是對國家法律秩序的違反,可能會出現兩種表現形式:第一,以侵害被害人合法權益違反國家法律秩序;第二,以破壞國家管理權力違反國家法律秩序。如果是第一種表現形式,即在對他人權利進行犯罪侵害時,自會產生被害人。所以,就算犯罪是在違反國家法律秩序,其所形成的社會危害性,同樣會涵蓋被害人。這就在說明,被害人還是犯罪實質存在社會危害性的一架橋梁。
我國刑法學界,針對被害人承諾問題似乎成了一個探討熱點。探討的焦點,一般集中在了被害人承諾定義、分類或構成條件等問題上,但卻缺乏運用刑法學的寬闊視角,去思考被害人承諾在犯罪構成中具有的地位問題。
當前,我國刑法理論針對怎么樣確定被害人承諾對于犯罪構成的地位,在學術界還是一個爭論激烈的問題。
有些人認為,既然在犯罪理論當中,將犯罪構成當做了指導一切行為的定義。同樣,像正當防衛等行為,也需要囊括在犯罪構成當中去進行解讀。事實上,我國刑法學體系,有關正當防衛等阻卻犯罪行為實施的事由,卻是游離于犯罪構成以外的一個獨立存在,它與犯罪構成形成了一個并列關系。所以,我國刑法學中的犯罪構成,針對被害人的承諾或正當防衛等阻卻犯罪行為事由等問題,在理論上卻不能實現必要的自洽。
為更好破解這些問題,有人曾經提出,需要把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等,也放在犯罪主觀要件中去進行分析,將正當防衛等在表面上似乎符合客觀要件的行為,放在犯罪客觀要件中去進行探討,只要經過被害人承諾,或被推定為被害人承諾在表面上已經侵害了他人利益的行為,也要放在犯罪客觀要件中去進行討論。同時,也有人提出,需要將犯罪構成重塑成一個由積極要件和消極要件所組成的復合結構,將目前我國《刑法》第十三條中的但書或正當防衛等阻卻事由情況,當作犯罪構成中的一些消極要件,列入犯罪構成當中。進行這樣的處理,能依靠犯罪構成內部形成的理論,解決一些行為的非罪現象。
通過我國刑法理論長期的構建,已經對緊急避險或正當防衛等阻卻犯罪行為事由,在形式上不歸屬犯罪構成,在實質上無社會危害性,在觀點上達成了學術界的共識[3]。目前存在的理論分歧,主要是要由犯罪構成的內部,還是要從其外部去破解它們到底是否符合犯罪構成問題。前述學者的觀點,他們都在從犯罪構成的內部,進行一種非罪性詮釋。可是,我國傳統刑法學所倡導的理論,又是將這些行為從形式上已經認為它們并非符合犯罪構成。所以,還是要從犯罪構成的外部加以探討,看看這些行為能否符合非罪條件。
當然,我國刑法理論將犯罪構成視作了整體犯罪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性概念,針對正當防衛問題,同樣需要站在犯罪構成的視角進行探討。不過,進行這樣的探討,并非意味要從犯罪構成的內部去加以闡釋,同樣可以從犯罪構成的外部去進行探討。盡管我國傳統刑法學理論,將正當防衛排除在了犯罪構成的圈外,可是,仍然可以參照犯罪構成這個圈子進行研究。這樣,就能依靠我國現行刑法學理論,對正當防衛等阻卻犯罪行為事由進行探討。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再為犯罪構成設置消極與積極要件。
刑法啟動刑罰功能,相對被害人而言,具有安撫作用。這是刑法學界普遍達成的共識。對犯罪人應用刑罰,可平息被害人因犯罪人侵害形成的激憤情緒,能撫慰他們一定的精神創傷,滿足懲罰犯罪的意愿。不言而喻,被害人情緒最激憤的時刻,是犯罪行為的發生之初,當他們的財產、人身或精神遭到犯罪行為的嚴重侵害時,其悲憤痛苦之狀難以想象。那么,為盡早撫慰被害人的激憤情緒,需要盡快辦理案件,對犯罪人盡早實施刑罰,體現刑罰功能[4]。
刑法啟動的刑罰功能,相對被害人而言,具有補償作用。當法院對犯罪人依法判處刑罰時,被害人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向犯罪人提出因其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或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法院在依法判處犯罪人刑罰的同時,判令犯罪人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或精神損害補償。但是,體現刑罰的補償功能,僅僅停留在由犯罪人因其犯罪行為而致被害人物質、人身或精神所遭受的侵害損失進行賠償或補償這個層面上,還不能充分體現刑罰的補償功能。在現實中,常會遇到這些情況,即犯罪人無力進行賠償或補償,或者是因犯罪人長時間不能被抓捕歸案,均是被害人難以獲得賠償或補償的常見原因。因此,需要國家給予被害人一定的物質或金錢補償,才能體現國家公權力的對應性,同時體現出刑罰補償功能的完全意義。
刑罰所要體現的目的,是國家在規制、適用或執行刑罰時所能預見到的效果。所以,國家確立刑罰的目的,需要將可能影響刑罰目的實現的所有因素,都要進行必要的思考。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直接受害者和犯罪結果的承受者,他們在國家刑事法律關系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因此,國家在確立刑罰目的時,需要重點考慮被害人因素。
對犯罪人依法施以刑罰,從國家確立刑罰目的層面上看,必須要深度考慮被害人的感受[5]。被害人因犯罪人的犯罪侵害行為,遭受了物質、人身或精神等損失或損害,其內心是極度悲憤痛苦的。將犯罪人繩之以法并依法判處刑罰,對被害人自是一種撫慰;如果他們的損失或損害能夠得到犯罪人的對等賠償或補償,也是一種撫慰;如果犯罪人無力賠償或補償,或犯罪人長期不能歸案受到刑罰,被害人能夠得到國家的一定物質或資金補償,也算是一種撫慰。這是在說,國家確立刑罰目的,既要依法懲罰犯罪又要撫慰被害人,并尤其要重點考慮撫慰被害人問題。這是被害人自身因素對國家刑罰目的確立的影響。
有些案件中,存在被害人過錯現象。有時,因為被害人在主觀上故意誘發他人增強犯罪意識,激化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這種現象,尤其是在暴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中,有時會存在被害人故意挑釁、刺激、激將、報復或貪欲等比較明顯的過錯問題。
針對在這種情形下的犯罪,因為存在被害人的不良刺激過錯現象,在刑罰裁量中,可以從犯罪人犯罪動機視角,視為從輕的考慮因素。這是在體現我國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經過司法審判諸多案例證明,有些故意殺人罪案件往往會存在被害人有直接或間接過錯情形。針對這樣案例中的犯罪人,盡管會有來自被害人家屬方面的巨大壓力,也要進行審慎適用死刑立即執行的刑罰。這種觀點,同樣獲得了最高法的確認。
犯罪行為都會破壞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或公民個人利益。研究刑法學中的被害人問題,是為厘清被害人在犯罪理論中的地位、被害人對確立刑法目的的影響和被害人過錯對犯罪人刑罰裁量的影響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