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艷,張迎晨
(1.中原工學院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7;2.中原工學院 紡織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本研究依據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致力于提升專業課程知識產權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滿足創新人才成長發展需求和國家創新發展期待等,為高校課程內容建設指明方向。在下一步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謀劃和具體實踐過程中,目標是逐步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知識產權素養創新能力相融合,實現多學科專業交叉關鍵技術傳授、創新價值觀樹立和創新能力培育的基本目標,切實提高高等教育創新人才供給質量。
知識產權制度是國家平衡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壟斷利益與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公共利益之間的制度安排,是全球科技、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與源泉?!吨R產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年度推進計劃》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涉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能力,關乎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幸福、國家對外開放大局、國家安全指示,為中國保護和激勵創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力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開啟知識產權強國建設新征程[1]。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呼喚大學生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的建立。
中國工程院提出的面向2035強化創新強國建設戰略研究表明:通過對國際制造業產業技術、發展歷程比較發現,當前紡織等5個產業已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科技創新讓國內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現代紡織工業在中國科技創新中實現了過去“跟跑”與現在“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境界[2]。全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政治經濟大轉折期,中國紡織工業面臨全球營商運行環境發生巨變、全球一體化型紡織印染產業“騰籠換鳥”以及對技術人才創新思維和能力素質的需求和重視,對未來中國高等紡織、印染和服裝專業教育提出了全新的需求[3]。不但要提高專業課教學對專業交叉技術的傳授質量,還要與課程內涵立體對接,實現專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塑造的協同培養目標,滿足紡織服裝行業注重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迫切要求高等紡織院校加快培養科技創新人才?!肮δ芗徔椘氛怼弊鳛榧徔椨∪痉b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如何將課程特色與知識產權素養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挖掘特色紡織專業技術與創新內涵,實現課程對學生紡織專業知識產權認識、自我職業要求、技術創新價值能力的同步提升,是當前紡織專業課程教學的創新任務。
功能紡織品整理技術創新研發與應用創新對紡織行業滿足并引領內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醫用紡織品、保健衛生紡織品、土工建筑復合材料、交通運輸特種紡織品、航空航天三維紡織材料、隱形防護和個人安全全方位、立體式內需保障能力領域,以高質量融入“雙循環”新格局,多角度滿足全球市場消費和一體化全球經濟相關領域的應用需求,面臨著可持續、綠色、時尚、科技各種機遇與挑戰。紡織印染服裝行業與其他行業的交叉融合創新不斷深化,圍繞“全面提高紡織專業學生自我能力”這個課程建設核心,逐步提高我國紡織印染服裝產業國際競爭力[4]。
將專業課程交叉學科間融合的知識產權素養提升建設分為3個層面:第一個層面為國家創新需求,第二個層面為科學技術創新精神和思維,第三個層面為遵紀守法意識,形成可控可持續提升的6個維度18個指標點。根據紡織專業課程創新內容、性質等技術特征,探索“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教育的可執行措施,分析交叉專業知識創新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將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培養根植到專業教學過程,實現專業技術創新價值、專業知識傳承和專業創新技術培養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
“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的知識內容包括可機洗(輕薄、易洗)、洗可穿(快干、免燙、外觀平整、保型)、隨便穿;安全保健要求包括舒適(吸濕、透氣、無刺癢感、無冰涼感等)、無害且有益健康(抗菌、消臭、抗紫外線、有磁療發熱作用等)、安全(抗熱、抗冷、抗壓、抗輻射及抗腐蝕、抗靜電、阻燃等)、綠色環保(對環境無污染等),涉及抗菌、除螨、防霉、抗病毒、防蚊蟲、防蛀、阻燃、防皺免燙、拒水拒油、防紫外線、防電磁輻射、香味、磁療、紅外線理療、負離子保健等模塊[5]。對該課程的學習,圍繞國家創新需求,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功能紡織品原材料的來源、提煉、特定功能整理加工、檢測標準的基本理論和工藝,培養學生分析創新問題和解決創新問題的能力,認識其內在的科學精神,強化檢測、標準、吊牌、專利等方面法規意識。教學時將結合當前紡織印染服裝學科的發展,分類別挖掘核心專業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檢索、分類、歸納總結、實踐驗證、有針對性地討論專題,培養學生利用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紡織印染服裝學科的學習興趣,樹立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服務于社會的理念和遵紀守法意識。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將課程知識產權素養與知識傳授巧妙融合,潤物無聲地發揮課程育人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在傳統的掌握功能紡織品原材料來源、提煉、特定功能整理加工、檢測標準的基本理論和工藝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技能的基礎上,增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教學目標。
首先,圍繞“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內容的教育目標,實現創新價值引領在過程教學中的滲透;其次,要改革教學模式,利用開放及學校付費的專業數據庫和便捷的搜索引擎平臺。具體實施如下:(1)圍繞課程涉及的主題,在每一主題開課前兩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知識產權專題文獻、專利、標準和品牌方面的檢索;(2)隨機組建4~6人小組進行相關技術、創新的匯總和分析;(3)學生嘗試建立自己適應的關鍵技術知識素養框架;(4)專業課程教學有目的地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素養,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的引導、討論、小組之間的競賽,打破有限課時的制約,主動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5)通過學科交叉構成的專業知識與知識產權素養的融合,嘗試讓學生學以致用,利用自己建立的關鍵技術知識素養框架服務社會;(6)結合專業實踐驗證,將優秀小組技術創新總結成果上網,在今日頭條公開宣傳,形成技術源于社會、學習成果服務社會的閉環;(7)結合鮮活的文獻和豐富的互聯網資源:企業、品牌知識產權宣傳,增強學生對紡織行業的認同感和對未來紡織技術創新的熱愛,活學活用,使學生逐步穩定地建立個人職業規劃[4]。
在剛剛閉幕的北京冬奧會上,中國設計和中國創造技術異彩紛呈。其中,中國服裝設計人員創新設計光彩奪目,根據冬奧戶外低溫、寒冷、風大的環境,運動裝和制服填充絮料選擇了具有國內專利技術的多層結構新型保暖絮片,可滿足保暖需求。功能外套面料采用的多層材料復合、疏密相間的層壓結合,輕盈、服帖、有彈性,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透氣性和抗結露功能。在服裝工藝創新設計上,結合人體工學的單向導濕材料與親膚速干材料拼接功能區域設計,解決背部、腋下易出汗的問題。在比賽場景中,由于存在迎風問題,材料需具有防風、防水、抗靜電等功能,而服裝的整體功能體現,需通過內外服裝穿搭組合來達到一種平衡,提升整體穿著舒適度,最大限度地滿足冬奧會比賽所有場景的需求。相關專利技術分析和挖掘充實了課程內容,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創新價值和理念。
功能紡織品的安全防護功能既是人類關心的問題,也是紡織服裝存在的基礎。在紡織品功能整理過程中,必須使用大量的功能材料和助劑,如光催化劑、阻燃劑、抗菌抗病毒材料、抗污劑、有機溶劑和功能性納米微粉材料等。其中,目前和將來功能紡織品對納米材料的大量應用,可能會對人體造成未知危害,需要提醒學生建立個人的技術預警機制。
部分整理劑使用有機溶劑作為媒介,在功能整理加工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氣污染物,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水性整理劑、定型整理設備和廢氣治理裝置的創新與開發方向入手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環境保護、功能保護的矛盾入手,逐步構建學生自己的功能整理課程知識產權素養創新構架,將最新的創新技術主動融入課程學習,認識當前國際環保政策、法規措施;自主思考如何處理功能紡織品整理加工企業盈利和人類生活相互影響的關系,確立以環保法規為本的功能紡織品整理創新開發理念。
全球氣候治理、國家生態戰略、紡織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重構國際紡織供應鏈采購決策、產業技術布局調整和紡織科技持續創新突破,為行業突破綠色發展約束、提升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構建可持續發展路徑提供堅實支撐?!肮δ芗徔椘氛怼闭n程知識產權素養挖掘是踐行紡織強國、價值提升和可持續發展人才供給的重要途徑。功能紡織品整理加工與紡織行業能耗、廢氣和污水排放關系密切,傳統印染技術加工造成的固廢、廢氣和廢水外排量占整個紡織行業的40.0%、90.0%和80.0%。未來,在創新設計功能紡織品整理加工技術時,要考慮降低整體能耗、鮮水用量以及固廢、廢氣、廢水排放的問題。
“功能紡織品整理”的教學內容如下:(1)中國“十三五”及以前中國功能紡織品整理已實現的技術水平;(2)面向中國“十四五”規劃布局及要求,中國功能紡織品整理綠色發展水平需要達到的新高度。“十四五”末,紡織行業整體用能結構、能耗水平將大幅度優化,清潔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單位紡織工業增值能耗、目標碳排放分別降低13.5%和18.0%,行業水資源再利用率提高到45.0%以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纖維(生物基、可重復利用和原液著色特種纖維)產量年均增量10.0%以上,可重復利用纖維年加工量占各種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達15.0%[5]。“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涉及大量特殊整理技術及特色整理助劑應用,如功能紡織品整理所需助劑原料開發、綠色功能整理裝備技術提升、新型功能整理工藝水平、綠色功能整理優化等,課程內容需要從多個角度建立學生個人的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素養構架,滿足服務國家和企業的創新需求,合規合法規范提升并創新相應技術。
比如,圍繞全球環保政策持續優化、功能整理助劑設計中功能整理原料非溶劑水性開發與實際使用中能耗的矛盾化解、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限期整改甚至關閉的技術壁壘極限挖掘等知識產權技術開發方向、機理解析、知識產權案例賞析等內容,將其引入課程教學,逐步培養學生構建個人的工程倫理理念,如可持續綠色發展、人類共同體共融共贏、獻身中國紡織工業、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圍繞廢氣、廢水專題,引導學生自主搜尋不同功能紡織品,整理具有代表性的環保整理型知識產權技術,構建自己的技術和專利魚骨圖或樹狀圖,并嘗試破解其技術壁壘,進行專項創新設計和開發;將教、學、用,特別是服務國家需求的意識相結合,培養學生個人整體綠色紡織環保意識;激發學生善于學習的本能,滿足國家紡織創新和可持續發展需求,嘗試開發生態環保功能紡織品整理工藝和產品。
防護用功能紡織品的種類多樣,可以避免人類在特定生存條件和環境下受到惡劣環境造成的危害。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給人類的生存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防毒紡織品、抗菌防病毒紡織品和防污自清潔紡織品等功能性紡織品應運而生。功能紡織品整理技術具有抑制菌類生長、保護織物不受細菌侵襲、不傳播病原體細菌的作用[6]??咕啦《炯徔椘窂V泛應用于抗疫、醫療衛生和食品加工行業??咕啦《炯徔椘返钠鹪纯勺匪葜了那昵肮虐<叭瞬捎酶缓瑔螌幍闹参锝n液處理裹尸布[7]。傳統無機抗菌整理劑主要有銀、銅、鋅、鈦、汞、鉛等金屬及其離子,但是過量使用或重金屬含量超出技術標準的話,會對人體有害,進而受到全球生態紡織品有關技術法規、技術標準的限制。目前,創新環保綠色抗菌整理劑成為研究熱點,學生應綜合傳統金屬及其離子的季銨鹽類、苯酚類、雜環類特點,追蹤有機金屬化合物知識產權、國際品牌、技術吊牌、技術標準的定位及方向。利用大數據創新功能整理劑是吸引學生的最佳模式,創新性地指導學生思考如何配合天然抗菌物質蘆薈、艾蒿及魚精蛋白等制作新型環保抗菌整理劑來取代禁用或限用抗菌劑,滿足全球抗擊疫情背景下醫用安全防護紡織品市場對安全抗菌抗病毒整理劑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和工業的飛速發展,電磁輻射、高溫、高壓、高濕和靜電等特殊極端環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功能紡織品整理”課程創新知識產權素養內容日益受到重視。阻燃紡織品、抗靜電紡織品、防酸防堿紡織品、防毒紡織品、抗菌防病毒紡織品、防彈紡織品、防污自清潔紡織品和防輻射紡織品等創新開發對我國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較高要求。依據育人目標,防護用功能紡織品的發展朝著低成本、節能環保、健康舒適和多功能性4個方向發展,以適應使用者對舒適性和美觀性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創新報國的使命擔當[7],實現習近平強調的“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引導意義[8]。
紡織高等院校為滿足中國紡織工業未來全球化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紡織專業課程培養目標將聚焦于知識產權創新培養,特別關注學生對紡織與其他學科交叉、技術的融合和創新,將紡織專業課程講授內容和技術內涵積聚于紡織科學創新、創意思維、方法和紡織工程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肮δ芗徔椘氛怼笔羌徔椏茖W與工程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特點鮮明的專業課程,在兼顧交叉學科知識傳授、紡織專業技能培養、紡織創新價值塑造時,應該加強專業課程與知識產權素養的融合,構成一體化紡織創新培養體系。同時,通過特色專業交叉知識產權案例的創新內涵,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知識產權素養,持續不斷地完善教學育人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