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倩,姜曉蘭,肖 瀟,李絲絲,王 軍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苗族婚服文化是苗族的一大特色,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苗族文化受到重大沖擊,很多苗族婚服特色流失。為了更好地發展苗族服飾文化,應進一步研究婚服,做好宣傳工作,大量推廣苗族服飾,保障苗族婚服文化得以傳承以及可持續發展。其中,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苗族文化與歷史。在苗族服飾文化中,最能體現民族風俗的是女子出嫁時的服飾,也就是婚服。婚服承載了母親對出嫁女兒的依依不舍之情與美好的祝愿,同時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苗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古老民族,其文化底蘊豐富,苗語、苗歌、苗鼓、苗舞、苗族傳統節日、苗族服飾、苗族待客禮儀等都是苗族的文化形式。本研究以黔東南黎平縣苗族服飾中的苗族婚服為研究對象,對其制作進行探討。其中,苗族刺繡工藝、紡織工藝、染色工藝等是苗族婚服制作的主要內容。深究苗族婚服的制作過程、挖掘苗族婚服中的內涵,不失為一種弘揚苗族文化的方法。
每個苗族女孩都會繡一套苗族婚服于出嫁時穿著。苗族姑娘從小就跟著母親和身邊的人學習繡花、苗歌、跳舞等。等到出嫁時,每位苗族姑娘都會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婚服,并且在結婚時穿著。因此,苗族姑娘都是從小開始學習制作苗衣,該過程會花費數年時間。苗族女孩的婚服不只是對服裝的刺繡部分進行裝飾,還需搭配貴重的銀飾品,銀飾越重,代表家庭越富有,如一頂銀帽可能就有幾斤甚至是十幾斤。對臺江、劍河等地的調查發現,昂貴的苗族服裝可能要花費數萬元。苗族傳統服飾的精巧美感表達了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親手設計的盛裝也成為中國苗族女性情感的載體[1]。
苗族服飾主要包括服裝、刺繡、花色、頭飾、銀飾、銀鐲、銀項等。黎平縣的部分苗族銀飾是通過買賣獲取的,當地人民主要進行刺繡、染布、紡織和苗衣的制作。紡織使用的是傳統的老式織布機,把織線固定好位置后才可開始織布,當然也可以搭配不同顏色的織線,織出不同紋路花樣的織品。這類成品有白布和花見,花布一般有兩種:一種用于裹腳,另一種系在腰間。白布用于染色,染色工藝復雜,主要有收靛、漚靛、搓靛、下靛、攪缸、入染、漂洗、晾干、滾壓等步驟,最終成品為黑色,用于制作百褶裙和外衣。刺繡工序較為繁雜,并且制作時間長,花費的精力多,每年都有新花樣,或許今年剛出的繡品過幾年就過時了。主要的刺繡有裹腳繡、衣袖繡、衣領繡、腰帶繡、裙帶繡、袖套繡、發帶繡、圍脖繡等。
苗族服飾的制作目前為止仍然有使用許多古老但較為完整的生產工藝,這不僅是苗族“按物制畫”的智慧體現,也是苗族人民如何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體現。苗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由來已久,在部分地區,苗族服飾與兄弟民族的傳統服飾在風格上相互影響且獨立發展[2]。
本研究基于原苗族文化領域探討苗族服飾并以黔東南為發展鏈,通過對貴州省黎平縣婚服文化的研究以及對黎平縣苗族傳統婚服的梳理與記錄,了解苗族傳統文化、服飾制作工藝以及穿著方式,使苗族優良的傳統婚服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在黎平縣發展婚服制作行業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增加當地收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推黎平縣實現鄉村振興,打好當地扶貧攻堅戰。苗族婚服體現了苗族文化的深刻內涵,但在當代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苗族婚服的制作逐漸偏向機械化,導致傳統婚服手工制作工藝被人們遺忘,不利于少數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苗族婚服手工制作技術對苗族燦爛文化的傳承有重要意義。
將逐漸漢化的婚服重新向具有苗族特色的婚服上引導,讓大眾重新認識黎平縣苗族婚服的獨特魅力,能促進本地旅游業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當地居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促進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養;增加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人有業可從,進而提高村民收入以及生活品質,減輕國家負擔,改善大部分農村婦女“零收入”現象,解決部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無人看顧的問題,留住當地居民,傳承傳統文化。
目前,無論是苗族語言、歌曲、節日還是服飾,相關的文化傳承都較完整。生活在本地的苗族人,交流時都是以苗語為主、漢話為輔,一年當中至少有兩種少數民族節日。我國各民族分布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在少數民族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隨著節日的到來,各地人們相繼來某個地方過節,婦女們穿著本地服飾,在節日活動中載歌載舞。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莫過于牯藏節,這個節日相當于“春節”。這時所有的苗族人民盛裝出席,年輕姑娘們會拿出她們優秀的繡品,甚至拿出她們的婚服進行展示,這是她們最滿意的作品。現如今,社會發展迅速,在此背景下較為完整的傳承極其不易。雖然大部分現代人向往更有質量的生活,但還是有部分人愿意傳承這項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也是苗族文化傳承較為完整的重要原因。
2.2.1 缺乏繼承人
缺乏繼承人是苗族文化傳承的主要問題,傳統苗族服飾的實用性在現代也越來越低。目前,部分苗族人比較向往更好的物質生活,大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苗族文化傳承面臨著繼承人短缺的問題。苗族服飾文化傳承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長期以來,苗族聚居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苗族移民搬遷后,與多民族融合生活,服飾文化也是融合的一部分,在城市里居住的苗族很少穿苗族服飾。過去,學習和掌握苗族服飾制作技藝是苗族婦女們的必修課,刺繡、蠟染、織布是眾多苗族婦女一生都在使用的生活技能。她們是苗族服飾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懂得和欣賞苗族服飾文化內涵的文化傳承人。自從搬遷到城鎮里居住之后,她們再也沒有適合制作苗族服飾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苗族服飾文化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在村寨中,只有少數務農的婦女懂得苗族服飾的制作技藝,但她們對本民族服飾文化的了解明顯已經不如老一輩。雖然苗族兒童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增加,但他們在學校主要是接受文化教育而不是學習制作苗族服飾方面的知識[3]。
2.2.2 機械化逐漸代替手工藝
苗家女子繡制自己的婚服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由于苗族服飾的制造過程繁雜,每個步驟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現在的女孩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校學習,基本上精力都沒有放在苗衣制作上。機器化節約了大部分苗家女子的時間。在經濟快速發展時代,類似紡紗和蠟染的傳統手工藝正在大量減少,這是機械化介入的最佳時機,工廠生產的各種布料、染料、滌綸線等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陸續出現,苗族人民用來制作婚服的各種工具和材料已經逐漸被摒棄,主要原因是手工制作需要花費太多時間,且制作婚服的各種材料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而且價格合理。
現代服飾簡潔方便,苗族人民日常不再穿著苗族服飾。苗族人民的穿著風格受到了市場的沖擊,機械化生產和新材料的運用導致苗族服飾風格正在向現代化轉變。現代服飾款式多樣、樣式艷麗、簡單大方、價格便宜。在日常生活中,苗族的年輕人不再穿戴傳統服飾,只有老人才穿,并且也只是穿一件外衣,就連百褶裙都沒有穿。現在,苗族人民只有在苗族的傳統節日才會穿戴完整的苗族盛裝。在發達地區,苗族男子為了方便生產和生活,選擇更加簡單的服飾,而苗族女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采用了現代化裝飾,不再佩戴一些小飾品等,整體服裝都偏向現代裝,更加簡潔樸素[4]。
2.3.1 宣傳苗族文化的方式
宣傳苗族文化的方式如下:拍攝、制作宣傳畫冊和廣告牌;拍攝微電影,在手機和網絡上展播;拍成紀錄片,在電視臺播放;搜集整理傳統村落資料,集合以村為單位的傳統村落文化資源;利用3D技術制作動漫、游戲,利用網絡及手機進行宣傳;制作專屬的苗族婚服公眾號;在校園開展各種苗族服飾文化活動;加大對民間藝人的培養力度;當地政府制定與苗族服飾文化相關的政策,投入專項資金,扶持苗族服飾產業發展。
2.3.2 苗族婚服文化的推廣
苗族婚服文化的推廣,可以通過申報“民間文化傳承人”、申請“非遺文化保護”、開展“苗族服裝設計大賽”“苗族時裝表演”等形式[5]。宣傳與推廣苗族婚服文化是對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手段,苗族人應該為自己的民族做好宣傳工作。
留存苗族文化的方式包括組織苗族聚居地群眾編修苗族文化史、文化志;新建村寨記憶館,對當地苗族豐富的文化進行呈現和展示;用多媒體將民間技藝、民間歌謠、故事、節日習俗等民族文化記錄下來;將具有苗族民族特色的服飾、傳統民居、古樹等原始風貌進行拍照留存,并輔以文字說明;政府或社會組織資助、鼓勵民間藝人多收徒弟,將傳統手藝及民俗展演代代相傳。
政府相關部門針對這種情況制定了有效的方案和措施,例如貴州省相關部門先后制定實施了《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大力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同時苗繡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苗族織錦也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現在,政府對傳統文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支持年輕人繼承傳統文化。這不僅是苗族人的文化,更是全國人民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輩們的智慧結晶。
苗族婚服模塊化設計:將完整的苗族婚服制作步驟劃分為多個模塊,可分別制作婚服各個部分,再將這些模塊統一價格賣出,最后將模塊化半成品組裝成完整的盛裝婚服。但是制作步驟是由苗族婦女或者有意學習苗族刺繡文化的人完成。在模塊化設計過程中,可分別選擇幾家制作裹腳繡和裙子,再安排其他家制作衣服,以此類推,分別由不同人家完成不同的模塊,然后將其賣出。這樣既可以讓消費者有多項選擇,又可以緩解該地區大部分農村婦女在家無收入的困境,不僅可以吸引當地居民傳承苗族文化,還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也可以局部解決留守兒童和獨居老人的生活困難,減輕國家負擔。
在黔西南苗族婚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貴州省苗族服飾以黃平縣的款式為主,而黎平縣苗族服飾無論是在色彩風格還是刺繡圖案上都與黃平縣的苗族服飾有較大差異且至今還未被大眾熟知,開發空間較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向往美好生活,大多數在黎平縣生活的居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放棄了原本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追求新生活的同時,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在改變,黎平縣苗族服飾也面臨傳承問題。本研究不僅描述了黎平縣苗族婚服的特點,也指出了傳承與發展的問題。研究苗族服飾并以黔東南為發展鏈,通過分別安排制作苗族婚服形成生產鏈條,可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留住原居民,減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的數量,減輕國家負擔并傳承苗族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