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一鳴,郭 崢,卞國本
(1.常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小兒泄瀉是兒科中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多發病[1],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或如水樣為主要特征。本病治療及時常預后良好,若遷延失治或久泄不止容易產生危重變證,嚴重影響患兒健康。中醫通過整體辨證施治在治療小兒泄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以“脾健不在補貴在運”思想為指導原則治療小兒泄瀉可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相關經驗介紹如下。
江育仁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理論觀點,該理論在充分認識小兒脾胃生理病理特點基礎上,針對疾病特點進行立法,高度概括了小兒脾系疾病的治療原則,對兒科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其深刻內涵仍需進一步挖掘,尤其是在指導小兒脾系疾病治療方面。
“脾健不在補貴在運”是基于小兒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所提出的。小兒臟腑嬌嫩,處于“幼稚”“未壯”的生長發育階段,而脾胃功能不完善尤為突出,故用“脾常不足”概括脾之生理特性。然脾常不足并非脾虛之意,《小兒藥證直訣》《幼科發揮》《育嬰家秘》等兒科著作對小兒脾胃均有詳細論述,皆以“未全”“未壯”“不足”形容,很少用“虛”字。脾常不足是對小兒先天體質特點的高度概括,其重點突出的是小兒五臟六腑發育不完全,脾之生理功能未臻完善,此不足是脾之形態與生理功能的相對不足,而小兒這種“脾常不足”的狀態又是造成脾胃失調、產生疾病病理狀態的內在因素。小兒脾虛多在脾常不足的先天基礎上影響后天,如久病遷延失治、用藥損傷脾胃、他病及脾皆可導致脾虛。區分辨別脾常不足與脾虛之意,對于理解脾之生理病理特點以及臨床運用治脾之法均有重要意義。
運脾與補脾并非相互獨立,運脾應包含補脾之法。運脾法是以恢復脾之正常運化功能為立法原則[2],其目的在于通過采取相應治法使脾升胃降、脾健胃納、生化正常。故運脾法并非單指某一具體治法,而應屬八法之“和法”范疇[3]。小兒補脾法是基于運脾原則的一種治法,通過益氣溫陽扶正,補小兒脾胃之虛,使脾胃恢復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治療及預防疾病。臨床在運用補脾藥物的同時常加入具有運脾功效的藥物,具有補中寓消,消中寓補之義,補脾之意在于脾運,充分體現了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的治療原則。
臨床小兒脾胃疾病多以脾失健運、升降失常為病機關鍵,如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調,濁氣上逆則發生嘔吐;脾胃腸腑氣機壅滯,不通則痛而發為腹痛;脾困濕盛,運化失職,水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則發為泄瀉。以上諸病皆因脾胃失運所致,故治療中要以“脾健貴在運”為指導思想,根據脾胃病具體病因病機特點,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以達到脾健得運的目的。運脾法中涵蓋眾多具體治法,如消食運脾、理氣運脾、芳香醒脾、溫陽運脾、益氣健脾等[4]。
泄瀉是嬰幼兒時期最易發生的疾病之一,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主要特征[5]。本病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常預后良好,較少出現并發癥及后遺癥;若病情遷延不愈或者暴泄不止,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嚴重者可危及生命[6]。其發生的原因有內外之分[7],外因可由外感六淫邪氣,以濕邪為主,兼夾風、寒、暑、熱等病邪,濕熱合邪發病最為常見。內因則由于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若調護不當,乳哺失宜,飲食不潔或不節,均易損傷脾胃,發生泄瀉。或由小兒素體脾虛,久病遷延,脾損及腎,造成脾腎陽虛導致虛寒性泄瀉。泄瀉之病機關鍵在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健運則水濕自去,故有無濕不成泄,濕多則成五泄之說[8]。濕邪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因素[9],由于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水液輸布不利,濕邪下注,而濕邪亦會困阻脾胃,加重脾胃運化功能障礙,使濕邪愈盛脾損愈重。故泄瀉治療重在祛除濕邪,而治濕之要在于健運脾胃,恢復運化之功能,使濕邪無所生則泄瀉自止。
小兒泄瀉臨床常見風寒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四種證型,無論外感或是內傷,皆以脾失健運,水濕下注為核心,故治本以運脾為旨,治標以祛邪、消除病因具體辨證施治,依據證型分別治以疏邪運脾、清化運脾、消食運脾、益氣運脾。
小兒臟腑嬌嫩,腠理未固,衛外能力低下,尤易外感風寒邪氣而致瀉。風寒之邪外襲,內犯脾土,脾胃無力運化水谷,寒濕困遏脾陽,清濁混雜而下[10]。臨床多以大便清稀,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為特征,常伴有鼻塞、流涕、發熱等肺衛表證。治療當以治脾恢復其健運為本,祛散風寒邪氣以除發病之因。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以奏疏風散寒,化濕運脾之功。方中藿香、紫蘇葉、白芷、生姜性味辛溫可解在表之風寒,又多芳香以化在里之濕濁;半夏、陳皮、蒼術、大腹皮運脾化濕,調暢氣機,配伍茯苓、甘草、大棗以健脾和胃,諸藥合用,以驅散風寒外邪治其標,以運脾化濕恢復其本,標本兼顧,則脾胃安和,泄瀉自止。
濕熱瀉是臨床常見的證型之一。小兒脾常不足,若后天喂養失宜,內外因相合極易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功能失健,水濕內生;小兒純陽之體,且當今小兒多恣食肥甘厚膩之品,起居養護過溫,多偏于濕熱體質,故患病最易從陽化熱;小兒易感外邪,客邪與體內濕熱相引而發為濕熱瀉[11]。濕熱之邪相互膠著,熱蒸則濕動,濕遏則熱伏,病勢纏綿難愈[12],單用清熱利濕之法則效力薄弱,治療當以清化散其熱,運脾以化其濕,使濕熱之邪分消而散。方用葛根芩連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葛根芩連湯為《傷寒論》中治濕熱瀉名方,方用葛根、黃連、黃芩、甘草四味清熱止利,表里雙解,功專力效。然慮其專注苦寒清利,而少運、消之法,不符合小兒脾之特性與“脾健貴在運”的思想,故合用溫膽湯治療,以溫膽湯之分消走泄運化濕熱之邪[13],用半夏、陳皮、枳實等增強脾運,引濕邪以出路,脾健則無生濕生痰之源。
小兒傷食瀉的發病率僅次于濕熱瀉[14],飲食失宜是誘發傷食瀉的主要因素。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運化水谷能力薄弱,加之小兒不知饑飽,飲食不知自節,喂養調護稍有不當或者飲食不潔即可損傷脾胃,發為傷食瀉。臨床以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脘腹脹痛為特征。傷食致瀉起因為傷于飲食,而究其病機關鍵在于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故治療當以健脾運脾為本,消食化滯為標,臨床常用保和丸合健脾丸加減運用。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具有消食化滯之功,善消一切飲食積滯,為治療傷食之要方。但本方以消導為主,作用平和,健脾運化之力較弱,故需要配伍健脾丸以人參、白術之力增強其健運脾胃的作用。兩方相合可使脾運得健,食傷得化,運化正常則脾胃自和,氣機通暢則清升濁降,泄瀉自止。
小兒先天稟賦虧虛,或由后天調護喂養不當、病傳藥害、久病遷延等導致脾胃受損,脾傷則運化失職,胃弱則腐熟無能,水谷清濁不分,混雜而下,形成脾虛瀉。本證病程較長,多于食后作瀉,大便稀溏,常伴有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肢倦等脾虛癥狀,以脾虛濕盛為核心病機[15]。脾虛則治以補虛為要,然單純補脾恐難恢復脾之健運,水濕難以祛除而瀉不止,故需合用運脾化濕之法,在脾氣得補的同時使脾運得健。臨床常以四君子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四君子湯是益氣健脾之經典方劑,全方用藥雖僅有四味,但配伍精當,專補小兒嬌弱之脾胃,且十分符合小兒“倡用輕靈”的用藥原則。配伍溫膽湯一方面取其分消走泄治濕之義,另一方面方中枳實、陳皮、半夏具有運脾理氣之效,能夠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同時以運化之性遏制諸多補藥滋膩礙滯之弊,使補而不滯,運化暢達。兩方結合虛實共調,標本兼顧,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