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芳
《故鄉是北京》創作于20世紀八十年代末,是由詞作家閻肅、曲作家姚明創作的一首極富京腔味的民族聲樂作品,由李谷一演唱。歌曲首次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時便深受觀眾的喜愛,風靡了大江南北,流傳至今。歌曲當中融入了京劇元素、說唱藝術以及京韻大鼓等音樂素材,用講故事的方法講述了北京的文化風俗、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弘揚了國粹,充分表達了每一位中國人對首都北京的熱愛和眷戀,傳達出一種民族自豪感。這首作品是中國樂壇史上的里程碑之一,開創了“戲歌”的先河。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被譽為中國國粹。目前為止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以北京為中心,遍布全國,影響力非常廣泛。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朝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曲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四項基本功。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根據劇中角色的性別、年齡、身份和性格的不同主要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早期分的比較細,后經過時間的演變和發展,逐漸簡化。語言方面完全用北京話演唱。以“字正腔圓”為基本標準,咬字吐字講究自然純正清晰。
京歌是京劇的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的元素兩者結合在一起產生的新的音樂形式,比京劇多了一些現代的東西,同時具備了京劇的韻味,但其性質仍然還是歌曲。
京歌的表演形式有獨唱、合唱、歌伴舞等。在京歌的演唱中,我們要注意把握戲曲(京劇)和歌曲之間的關系,要做到歌中有戲,戲中有歌。但其根本還是屬于歌曲。所以在演唱中應該把歌曲的演唱要求放在第一位,戲曲的演唱要求放在第二位。
在聲樂學習中,正確的氣息運用是掌握好的歌唱習慣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正確的氣息做支撐,在共鳴和發聲方面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必須要掌握如何運用氣息。在歌唱當中,我們使用的呼吸方法主要是胸腹式呼吸法,因為它可以全面的調動我們身體的橫膈肌、胸腔和腹肌共同控制氣息,能夠更好的通過呼吸來控制聲音的強弱,以及在演唱不同風格歌曲時節奏的快慢。
首先吸氣時要做到飽而不僵,盡量吸的要深,在吸氣的一瞬間,把歌唱需要的各個腔體打開,做好充足的歌唱準備。送氣要自然流暢、均勻舒展,使氣息和聲音富有彈性。例如:在京歌《故鄉是北京》中,“最愛”的“愛”字,演唱時氣息一定要流動,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歌曲推向高潮,突出歌曲的主題。如何換氣也非常重要,有時換氣并不是因為沒有了氣息才換,而是為了如何能夠更好的表達歌曲的意境。所以在演唱前,一定要提前設置好氣口。歌曲中“潭柘寺的松”的“松”字,因為它是一字多音,必須提前設置好換氣點或停頓的地方。我建議是在“松”字第五拍的后半拍稍作停頓,這樣歌曲中京劇的棱角和味道會更加的明顯。歌曲的樂句較長時,很難一口氣唱完,這時就要考慮如何在保證歌曲歌詞的完整性、旋律性連貫的情況下,設置好換氣口,在適當的地方換一口氣或“偷”一口氣。例如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東”,這一句可以在“了”的后面換氣,是不會影響樂句的完整性的。沒有特殊情況時,一般都是在兩個樂句中間換氣。歌曲中“京腔京韻自多情”的“情”字,是一字多音,旋律也比較長。在演唱時,只需要在樂句空拍的地方小小的換一口氣即可,一定不能大換氣,否則會影響到旋律的連貫性。還有就是要用氣息帶著位置往下嘆著去唱旋律,均勻自然舒展地往前送氣。這樣歌曲的旋律線條會更加連貫。最后一點就是不能換氣,多亂換氣。
歌唱中需要用到的腔體有胸腔、口腔和頭腔,不同的音區對于共鳴腔體的使用要求不同,在演唱中如果想要達到悅耳動聽的聲音的效果,就要掌握如何靈活巧妙地運用共鳴腔體。高音區需要更多的頭腔共鳴和口腔共鳴,同時也不能丟掉胸腔,否則聲音會飄沒有根。只有三者同時運用,掌握好比例,聲音就會更加結實,有穿透力,感染力也會更強。中聲區需要的口腔共鳴更多,但也不能丟掉頭腔共鳴。也就是要調節好真聲和假聲的比例,而胸腔的支點只要保持住就可以。演唱低音區用到的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偏多,但同時要保持頭腔共鳴的位置,不能過多的向胸腔靠攏,這樣會讓聲音聽起來穿透力不夠,音色也會發生改變。其實,調節共鳴位置就是調節真聲和假聲的比例,當然這也要根據每個人天生的嗓音條件來決定如何進行調節。
在京歌《故鄉是北京》中,開頭第一句“走遍了南北西東”,就從中高聲區迅速轉換到了低音區,這要求我們對聲音位置的調節非常熟練。為了避免整句位置偏低的問題,我們需要在一開口唱“走”字的時候聲音就要一步到位,保持在高位置,落到低音時,適當的增加口腔和胸腔共鳴的比例。最后一句“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最高音是小字二組的g,為了避免頭聲位置偏低和空間感不夠的問題,必須在“我”的時候頭聲位置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歌曲中間部分大都是中聲區,為了使聲音聽起來更加靈巧,演唱時在保持好胸腔支點和口腔共鳴比例正確的情況下頭聲位置一定要小,點要集中,緊貼后咽壁。還有“京腔京韻自多情”的“京腔”兩個字,“京”是閉口音,“腔”是開口音,兩個字在轉換時,聲音的頭腔位置一定要走直線,口不能開得過大,否則會造成音色不統一的問題。最后,“情”字是一字多音,頭腔的點更要小而集中,聽起來才會靈活。
因為京歌的歌詞都是用北京話來作為創作的基礎,所以只要按照民族聲樂里歌唱的要求,字頭要結實、有力、清晰。字頭咬的正確與否,關系到音準和共鳴位置各個方面。咬字的過程中不能變形,因為在京歌中有很多一字多音的樂句,所以在咬字的過程中要快速把字頭咬清,口型盡量保持,字腹要圓潤,歸在相應的韻母中。字尾的歸韻是歌曲咬字、吐字過程中的最后一步,它能夠讓字音和聲音的腔體聽起來更加的準確圓潤,也體現了咬字頭—唱字腹—收字尾過程的完整和連貫性。
在演唱《故鄉是北京》時,“最愛”的“愛”字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因為它的音區較高,所以在咬“愛”字的字頭時,一定要貼緊咽壁向前說。歌曲中間部分,由于歌詞和節奏比較密集緊湊,所以演唱時嘴巴動作一定要小,同時也要把歌詞內容說清楚。“松”字和“燈”字在快速唱出字頭后,要保持韻母的松弛度直到樂句結束。“臥”字和“色”字,雖然都處于高聲區,嘴巴動作依然要小。“四合院”的“院”要加點京劇里北京話的特色:兒化音,這樣會更好的體現歌曲的風格韻味。“自多情”的“情”要快速把字頭咬清,然后松掉韻母,保持口型,使字腹能夠圓潤的保持在韻母“i”中。
在演唱歌曲時,聲音力度的強弱關系處理至關重要。如果忽視了強弱的處理歌曲會變得很平淡、缺乏律動的感覺、失去歌曲的表現力、影響歌曲的表現色彩,歌曲的風格也會發生改變。如何處理歌曲的強弱關系,首先要掌握歌曲的節奏特點,其次根據樂譜中的強弱記號和作品本身的情感表達和風格的需要來調節演唱時聲音的強弱對比。
《故鄉是北京》這首歌曲的整體氛圍是要營造一種歡快、熱鬧、自豪的感覺,所以我們在唱第一個字的時候,力度就要比較強,直接表明對首都北京的熱愛和自豪感,起到更好的點明主題的運用。“靜靜地想一想”這句要營造一種安靜的感覺,所以聲音要慢慢的弱下來。最后一個“想”字稍作停頓,聲斷氣不斷,給歌曲留白,也能給觀眾留下想象的空間,到“我還是”要自信堅定地說出來,聲音變成中強的力度。“最愛”兩個字聲音一定要推到最強,要把氣氛推向最高點。在說出“我的北京”時心中一定要充滿對首都北京熱愛的感覺,才能表達出歌曲的情感。“自多情”和“故鄉情”的“情”字,要做漸強處理,由于這個字的時值較長,也為了符合歌曲旋律風格的特點。
想要更好地表現一首作品,不僅需要歌者有正確的演唱技巧,還需要歌者對歌曲的內涵情感有準確的掌握。這兩者都是同樣重要的,如果只使用好的歌唱技巧來表現作品,很不容易打動觀眾,因為它無法為歌曲注入內涵和靈魂,沒有感情也就沒有感染力,只有從作品本身的思想出發,在正確理解歌曲情感的基礎上,加上歌者本身好的歌唱技術,才能完整的表現作品,使歌聲聽起來更加的動人心弦,賦予歌曲生命,才可能打動觀眾。而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需要做很多的前期準備工作,要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特定音樂風格、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歌曲中人物故事的主題思想,認真研讀歌詞和樂譜,同時加強自身文化藝術修養,豐富人生體驗。借助這些才能更好更準確的領會和把握歌曲的情感內涵和情緒風格,真的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并茂。
《故鄉是北京》歌曲的結構為三段體,A—B—A’結構。第一段的速度較為自由緩慢,直接點名了最愛北京的主題思想。在演唱時要圍繞主題去表達歌曲的情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要表達出來。歌曲第二段描寫了北京的自然景觀和最具生活氣息的場景,貼近生活、打動人心,展現對首都北京的鄉音鄉情。所以這段我們需要用親切的聲音來表現對北京熱愛和眷戀,并且要根據自己對歌詞的理解發揮想象,去體會詞曲作者的寫作情感。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再現,是全曲的高潮。它不僅是結構上的再現,也是情緒上的再現和升華。需要我們用更加積極的情緒、更好的聲音張力,去升華對北京的熱愛之情和無比的自豪感。
“甩腔”又叫拋腔和拖腔。它一般是在樂句的中間或尾部加上一個時值較短的上行裝飾音,在戲曲和民歌中比較常見,通常用假聲演唱,甩到以后馬上離開。
在歌曲《故鄉是北京》中,北海的風:“風”字,臥彩虹:“臥”字等,這些甩腔的運用都是為了增強歌曲中京劇的韻味,增強歌曲的藝術感染力,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淋漓盡致。
在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藝術處理之后。舞臺表演時我們還需要運用肢體語言、眼神和面部表情與觀眾交流,去傳遞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做這些肢體動作時,演唱者應該自信、自然、大方,對舞臺的表演也要有整體的把控。根據歌曲的風格、歌詞的內容和旋律的起伏來設計整體的動作,不能太夸張,也不能不到位。設計好動作之后,要對著鏡子多加練習,才可能會呈現出比較好的舞臺。
《故鄉是北京》是一首帶有京劇元素的作品,所以在舞臺表演時我選用了一把具有代表性的,在京劇表演中也經常使用的折扇,用它來增添舞臺表演的藝術效果,為表演增加亮點,對肢體動作的編排也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同時,表情神韻的配合也很重要。
形體表達主要是曲圓的點線運動,對力度加以變化,或剛或柔。例如,“走遍了南北西東”,用右手持折扇伸向二點方向,要伸的遠一點,緩慢的劃向八點方向,眼睛要看向遠方,表情要歡快自信。“也到過了許多名城”,再從八點方向緩慢的劃到一點方向。“靜靜的想一想”,要把右手的折扇和左手一起收到胸前低頭做沉思狀。“我還是”的時候要快速抬起頭,眼神和表情要堅定自信,聲音也是一樣。“最愛”時右手持折扇在右旁平位迅速把折扇打開,會給整體的舞臺表演增加亮點。唱出“我的北京”時,持折扇的右手要從右旁平位落下來,同時把折扇合住,和左手一起回到胸前的位置,“京”字時兩手同時向前攤平打開。第二段“不說那天壇的明月……的松”這個地方,右手持折扇,從點到點指向不同的方向,好像真正看到了這些景物一樣,眼神要有畫面感,表情要到位。“油條、豆漿、家常餅”,右手持折扇,輕輕拍打左手,好像在數著這些東西,同時身體的方向要稍有轉動,才能更好的表達歌詞的意思。最后一段與第一段的動作基本相同,但表情要有所變化,要更加歡快自豪,因為要更加堅定表達出對首都北京深深的熱愛,“靜靜的想一想”不再需要低頭沉思,因為它表達的是一種更加堅定的信心,只需要眼神更加堅定的看向遠方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