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毅和
中國民族聲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數代人的努力下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學的訓練體系,推出一批批優秀的民族歌手,他們用中國民族音樂獨特的美學思想、結構、旋法和精練的音樂語言、智慧的音樂語法征服了世界、推介了中國,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聲樂藝術具備傳統民族文化的特色與性質,是我國現代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內容,擁有舉足輕重的藝術地位?;诖?,必須重視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不僅要對其美學特征進行深入研究,還要保證民族聲樂藝術的深度創新,為更進一步升華民族聲樂藝術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站在廣義層面分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可以被分為三類,含有民歌演唱、曲藝說唱以及戲曲演唱。以狹義層面分析,民族聲樂藝術是指與新時期相符的聲樂,就是有著當代特色民歌演唱,和傳統民族聲樂相比,二者都具備民歌氣息與民族特色,卻有著不同的審美理念。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完全繼承了民族藝術文化的元素,還將西方藝術文化的元素也融合進去,相比較傳統民族聲樂藝術,兩者歌唱形式之間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僅具備傳統的中華民族藝術氣息,還具備西方藝術氣息,是中西方的統一體與集合體。
在發展初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深受傳統文化的制約,致使其活躍程度相對較低。但是儒道等學派非常注重民族聲樂藝術,并把其當成自身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民族聲樂藝術有了美學特征。以美學視角,促進其深入改革,進而將民族聲樂藝術革新的新思路提探究出來。在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改革開放,推動了對外開放的進程,使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美學特征漸漸表現出來,且為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繁榮局面提供了有利契機。對于美學層面來說,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鮮明的時代發展特性,這種鮮明的藝術特點與西方聲樂藝術彼此獨立,在不同的藝術美中,包含著情感與藝術上的共鳴,這種彼此交融的交流方式,打開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嶄新發展局面。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不僅繼承了傳統演唱藝術的精華,更內斂的吸收了歐美聲樂唱法的理論與優勢,形成了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的、具有時代精神特征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理念突出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情感、創造、融合時代美的藝術特質。
中國是個藝術的搖籃,結合藝術鑒賞與藝術創作,對藝術的豐富性和規律性加以研究,進而將賦有自身審美情操與民族風格的藝術創造出來[1]。在中國聲樂藝術初期發展階段,我國的美學特征多由文化與社會形態所主導。中華民族注重人倫關系,諸多情況都能產生人生哲學。
中國音樂美學的思想最早在西周末年就出現了,其經歷了5個歷史時期,在西周末年到春初末年是其萌芽時期,再到春秋末年到戰國末年,又經歷了5個歷史時期的洗禮和積淀,分別是兩漢、魏晉至隋唐、宋元明清。從記載篇幅上來說,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的美學思想,只有零星的記載,但卻將音樂美學范疇提出來了,含有音樂美構成、音樂審美準則以及音樂與社會、自然的關系等,都含有音樂的美學思想。春初時期的美學思想剛剛萌芽,未能具備相關論著,但卻提出了重要的美學思想,如“五行”、“陰陽”等。
從發展質量上來說,春秋末年至戰國末年是中華音樂美術思想的發展巔峰,音樂美學思想十分活躍,大有登峰造極之態。儒家音樂美學源于孔子,發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最后以禮為本的理念被提了出來。道家代表人物為莊子與老子,其提出了以天為本。墨家的創始人墨子認為音樂無用且有害的,因而在該時期提出了禁止音樂的思想。與此同時,法家和其他雜家提出了自己對音樂美學的看法。對音樂藝術的不同看法和聲音,實則促進著中華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兩漢時期,中華音樂美學思想才得以與文化思潮一同發展和進步,作為我國最早的,擁有較為完整體系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記載了漢代時期美學思想的巔峰思想,將“天人合一”的音樂美學思想提出來了,其認為通過“氣”促使人和天可以相互感應,可以將自然萬物改變,還能影響社會政治。在魏晉到隋唐時期,在《聲無哀樂論》之中體現了該時期最重要的美學思想,該著作科學認知了審美主客觀的關系,是我國音樂美學史上的飛躍,然而也存在不科學的地方。在宋元明清時期主要的音樂美學思想代表人物為周敦頤等,其審美觀為“淡和”,重要論著主要代為為徐上瀛的《溪山琴況》;還有李贄是主情思潮的代表,其以儒道思想為基礎,主張音樂與人性的有機融合,借助音樂解放人性的思想,這也是我國早期最合理的音樂美學思想。
就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發展可得,儒道思想是最主要的藝術核心思想之一,正是在美學思想與儒道思想彼此沖突、相互碰撞、相互磨合的過程中,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應用誕生了。其中最突出的特質為音樂思想應當受到禮教約束;其根本準則是實現思想上的融合,尋找和諧淡雅的美學思想,注重人與其他事物的和諧關系,從倫理哲學角度對古代音樂進行評價。在鴉片戰爭之后,我國古代美學思想就在社會形態變化的影響下,逐漸朝著現代化轉型。
在我國古代音樂思想發展的過程中,聲樂藝術與詩詞音樂擁有文化性的結合,雖此時的音樂思想不具備音樂性,但具有明顯的詩歌藝術性,詩詞與音樂相互融通的明顯特征就是藝術情感。藝術情感是人們對高層次情感追求的表現,創作者嘗試著將藝術與情感融合到作品之中,通過向聽眾傳達,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并將其轉換為聽眾個人的藝術感受。想要在作品中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并不是某一因素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其中關鍵因素是情與聲。情指的是音樂之中蘊含情感內涵的表現,需要演唱者將音樂作品中賦有的情感內涵表達出來。聲指的是發聲,演唱者應對發聲技巧進行熟練掌握與控制,進而才能將音樂藝術的魅力充分表達出來。就我國學思想與現代音樂思想相比較,我國現代音樂思想中融入了19世紀西方的美學思想,這種美學思想注重情感藝術的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國思想發展深受西方美學思想影響[2]。致使上世紀80年代之后,聲樂創作中都會包含特別的感情思想,這不僅符合聲樂審美的標準,也保證了情感美學在我國音樂思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創作聲樂作品時,“情詞”的作用是用來傳遞情感,完成情感目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是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知表達形式,創作者將其與感性認知所誕生的情感相結合,通過詞曲展示自身的情感變化。歌詞里或高或低的聲調變化,都能夠實現對創作者真實情感的傳遞。“曲情”作為音樂創作中的輔助對象,將其添加到聲樂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和節奏體現情感的變化。音樂獨特的流動形式能夠實現人們情感上的銜接,人類可以通過音樂將情感有效地表達出來。由于音樂含有生活與情感,才可以通過音符將內心情緒與生命真諦表達出來,使得音樂更具情感性與生命力。曲調與音調組成了音樂藝術作品,這種綜合藝術表達形式,促進了情感價值在作品中的充分迸發?!扒樵~”和“曲情”是表達“聲情”的根基,在二者的合作交流中實現情感的創設[3]。通常情況下,應通過演唱與表演才能將聲樂藝術作品完美的呈現出來,將文本內容變成鮮活的情感力量,這不僅能同步聆聽者對藝術的深刻感受和共鳴,還能使聆聽者得到情感上的升華?;诖?,創作者必在保證二者充分發揮自身藝術功能的基礎之上,要將作品中的情感內涵與意境進行有機的融合,進而才能將藝術作品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并加強詞情與曲情中內涵的傳遞。
人類憑借創造性將自身存在地位確立起來,并通過自我完善與自我塑造,進而促進個體樣式的產生,從而創設出不同精神文化。聲樂藝術不僅融合了許多的藝術元素,還包含了西方與古代的藝術形式,運用這些形式進行自我完善,將個體存在的方式確定下來,進而形成聲樂藝術的精神文化?,F代聲樂藝術將西方聲樂藝術與古代聲樂藝術的審美形式和演唱方式相融合,展現出獨特性,與此同時,也創造出含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流派。不管是創作過程、審美標準以及演唱方式,都能夠體現出創造性審美特性。
古代聲樂藝術是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核心,我國聲樂藝術發展至今依舊蘊含著與眾不同的美學思想,在新時代也得到聲樂藝術的傳承和進一步的發揚。將西方美學思想融入到我國聲樂藝術發展之中,體現了藝術無邊界、中西藝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這種借鑒形式保證了中國聲樂藝術的創新性發展,這也促進了中國藝術創作者對演唱形式的完善,中華民族包容、吸收、優化外來文化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提現。上世紀初,我國藝術領域引進了西洋美聲,并將其與我國聲樂進行融合。當時的人們有著諸多爭議。存在爭議的原因有以下3點:一是由于中華發展受幾千年傳統思想的影響,直至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才實現了對人們思想上的解放,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建設;二是由于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的便捷,且具有時效性,藝術文化的交流協作更加的便捷,這也使人們對藝術的態度和理念發生了轉變。在此過程中,我國聲樂藝術合理的借鑒了西方聲樂藝術的精髓,例如,在演唱技巧上就借鑒了西方聲樂藝術中高音演唱的方法,這促進了我國聲樂藝術視覺效果的提升。
在當代聲樂藝術之中,我國聲樂藝術和西洋聲樂藝術呈現平衡發展的狀態,并做到了共存。我國聲樂舞臺上,涌現出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這令我國聲樂藝術擁有了更多的藝術形式和有效因素。并且,我國當代的聲樂藝術對古代與西洋聲樂藝術進行了融合,這種創造性形式也推動我國聲樂藝術可以長久穩定發展,進而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
現代性屬于復雜文化范疇,其不僅屬于歷史概念,也屬于邏輯范疇。聲樂藝術的創作性特點屬于社會發展的一角,創作者應當將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融合,不僅要保證聲樂藝術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還要保證借助聲樂藝術提高人們藝術修養和思想水平,由此可見聲樂藝術具備鮮明的社會性。從社會學角度來說,藝術作品實質上是一種脫離概念性的對象,這種從藝術角度反映社會現狀的形式,賦予了音樂極強的表現力?;诖?,創作者必須將社會發展與音樂創作聯系在一起,才能保證音樂內涵得到充分的挖掘。
上世紀末作為思想活躍的一個時期,廣泛傳播了全球經濟文化,進而加強了藝術領域中的合作交流,使得中國聲樂藝術也來到了國際舞臺。并且我國聲樂藝術與時俱進,不斷趨于多元化發展。在當代中國聲樂藝術之中,不管是音樂形式還是音樂內容,皆具備傳統藝術風格與新時代風格。根據當代中國聲樂藝術主要的特性可知,現階段民族聲樂藝術具備多樣化的藝術內容,能夠將時尚及美學價值充分體現出來。當代中國聲樂藝術展現出的傳統風格,指的是藝術表現形式上蘊含了民族音樂風格特點,這也是民族聲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明顯的區別。當代聲樂藝術對于表演方面體現出的時尚氣息主要為時代與社會特征,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傳承了上一代,又是形成目前時代的創造者[4]。由于聲樂藝術含有的時代元素與所處時代息息相關,在一個時代消逝與下一時代來臨的影響下,會給該傳承性帶來變化,然而其中部分內容會存在變成下一時代主題的可能性。現階段我國聲樂藝術的得到了良好發展,民族聲樂藝術不管是表演過程又或者是演唱方式。演員服飾與樂器設計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國聲樂藝術也和西洋唱法積極融合,并持續發展,使得西洋唱法也蘊含了中國風韻味,得到了廣大中國觀眾的接受和認可。
在現代藝術領域之中民族聲樂藝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不僅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還具有鮮明的特點。在現階段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創作者應當對民族聲樂美學進行深入的分析,實現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