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雄|文
2021年,有色金屬行業可謂全球矚目,我國的有色金屬行業更是備受關注。不僅是因為各品種價格漲勢迅猛讓業內外側目,更是因為階段性短缺引發國外相關行業聲援。過去一些不起眼的小金屬,如硅、鎂、鋰等此間大放異彩,其幾倍價格的漲幅使得風頭遠甚銅、鋁、鉛、鋅等大的金屬品種,成為行業里最亮的幾顆星。在有色金屬行業特別是上游整體效益得到明顯改善的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有色金屬作為原材料工業保障的極端重要性。隨著“雙碳”目標下新需求的爆發式增長,更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了我國有色金屬資源的稀缺性和寶貴性。有色金屬行業要滿足和保障好國內需求,就必須著眼國家發展大局,順應“雙碳”目標和大勢,切實高質量發展,方能擔當重任。
2020年9月,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作出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為履行承諾,我國開始了大舉行動。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指出工業領域是生產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對全國整體實現碳達峰具有重要影響。要求工業領域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其中,強調推動有色金屬行業要鞏固電解鋁過剩產能成果,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嚴控新增產能。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應用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分選和加工網絡,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中余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能耗持續下降。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工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要取得顯著成效,綠色低碳技術裝備廣泛應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綠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為2030年工業領域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總量取得階段性成果。要求制定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方案,統籌謀劃碳達峰路線圖和時間表。強化標準、統計、核算和信息系統建設,提升降碳基礎能力。在有色金屬行業實施氧化鋁行業高效溶出及降低赤泥技術,銅冶煉短流程冶煉、連續熔煉,鋅冶煉行業高效清潔化電解、氧化浸出,鎂冶煉行業豎式還原煉鎂等技術和裝備改造。到2025年,要完成4000 臺左右的有色金屬窯爐清潔生產改造。到2025年,要力爭再生有色金屬回收利用量達到2000 萬噸(再生銅400 萬噸,再生鋁1150 萬噸,再生鉛290 萬噸)等。要求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和大型企業的率先示范引領作用,在主要碳排放及綠色氫能與可再生能源應用、新型儲能等方面,實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和經驗。
我國提出的“雙碳”目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還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展現中國作為大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作為有色金屬行業的一企一員都應跟隨國家和行業的發展大勢,積極參與到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來。我們欣喜地看到行業的龍頭企業,無論是中央企業還是地方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在積極貫徹落實“雙碳”目標。我們堅信,只要業內眾志成城,強國有我,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昂揚斗志,緊緊抓住政策支持和機遇,就一定經受住挑戰,啃下一塊塊硬骨頭,真正完成好“雙碳”目標任務,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開創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