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業 王佩良
(1,江蘇省盱眙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211700;2,江蘇省盱眙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11700)
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當前,我國奶業正在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國人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奶業的認識逐漸加深,奶業消費需求將持續增加,中國乳業可持續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百頭、千頭規模的中小規模的奶牛場紛紛興起,奶牛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奶牛代謝旺盛,采食量大,糞污排泄量也大,每頭成年母牛糞污產生量為60~95kg/頭d,其中排糞量30~50kg/頭d,排尿量15~25kg/頭d,污水產生量15~20kg/頭d[1]。因而,在奶牛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隨之產生大量養殖廢棄物,奶牛場排泄的養殖廢棄物主要有奶牛糞、尿、牛舍和擠奶廳的沖洗污水及有害氣體等惡臭物質,奶牛糞污中還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及滋生的蚊蠅等,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2],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理,將對奶牛場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并會危及牲畜和人體的健康,引起生態環境系統的變化[3]。
盱眙縣地處江蘇省西部,位于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低懸殊220 多m,有低山、丘陵、崗坡、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牧草資源豐富,多年來,廣大農民素有養牛經驗,2013年盱眙縣引進奶牛場2 個,一個規模500 頭、一個規模1200頭,筆者在為中小規模奶牛場技術指導與服務過程中,對奶牛場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情況進行淺析,中小規模奶牛場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堅持生產源頭減量化、過程控制無害化、終端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即“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積極推廣適合當地發展、符合健康養殖要求的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模式,切實提高養殖場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通過雨污分離、分流、智能化應用等措施從源頭上減少奶牛場糞污產生量。
奶牛場必須堅持雨污分離,建立暢通排水系統,雨水經排水系統排出場區,不得與奶牛場糞污混合,減少糞污排放量。
在擠奶后用清水沖洗擠奶廳及設施設備,沖洗水經收集進入室外集水池,后進行分流,不得混入糞污中,沖洗用水在集水池中經沉淀處理后澆灌場區樹木、花草等。
夏季高溫季節,奶牛場安裝感應噴淋系統,感應到奶牛噴淋系統開始噴水,奶牛離開便關停,減少噴淋用水,也就是減少奶牛場糞污產生量。
通過采用固液分離技術減少污糞中固體含量,固體部分可以堆積發酵,液體部分通過厭氧發酵,或達標排放、或用于灌溉。也可以采用發酵床養殖技術,實現污糞零排放。
奶牛場糞污經刮糞板收集于沉淀池中,經固液分離機進行深度固液分離,干糞堆積發酵。采用反應器式堆肥工藝的,經發酵后的產物水分含量一般能達到50%以下,可不經晾曬直接作為墊料使用。采用其他靜態垛式等好氧堆肥技術的,如最后發酵產物水分達不到要求,需一步晾曬風干,至水分含量降到45%~50%,即可作為墊料使用。液體部分再經沉淀池通過微生物厭氧發酵或黑膜沼氣囊處理,用于灌溉;或經固液分離后的液體部分運到田間收集池,在收集池儲存并進行發酵,待農植物收割后作為底肥澆灌于農田。
為了控制舍內環境,減少排泄物的污染,中小規模的奶牛場可以采用原位發酵床養殖技術,將發酵床降解技術應用到奶牛養殖生產中,把稻殼、木屑、秸稈等作為墊料放入奶牛舍,形成一定高度的墊料床,高度一般在40cm 以上,再將具有發酵功能的無害微生物菌種混合均勻,通過奶牛踩踏,或翻耙機翻耙,將奶牛排出的糞、尿和墊料充分混合,在微生物作用下進行發酵、降解,減少奶牛場養殖糞污的排放,是一種新型環保技術,科學、合理的運用發酵床技術可有效降解牛糞尿,大幅降低養殖臭氣和清糞頻率,全面降低養殖場糞污生成量。
奶牛場糞污經固液分離,固體牛糞再經堆積發酵或條垛發酵無害化處理,處理后的牛糞作為墊料回用于鋪設牛床,建議適當滲入一定比例(不少于25%)的鋸木屑或其他物料,混合并均勻鋪設,牛糞臥床墊料一般鋪設15~20cm,鋪平牛床,用量一般為9kg/頭d。牛床投入生產時必須按時補充墊料,每周添加一次,保持墊料清潔衛生,避免積累過多的牛糞尿引起濕滑,導致奶牛摔倒,損傷支蹄[3]。牛床適時翻整,消毒周期為3d。固體糞污作為牛床墊料回用一段時間后,對陳舊墊料再次進行無害化處理和晾曬,可繼續用于牛床墊料,但要注意使用限度,一般不宜超過3 次。無法再進行墊料回用的固體糞污或陳舊墊料,可經堆肥處理后還田利用,以達到農牧結合、節能減排、生態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目的。
中小規模的奶牛場,根據畜地平衡的要求,配套與養殖規模、糞污處理相適應的消納土地,可以就近租賃農戶的田地,在田間建暫存池,奶牛場糞污經干濕分離后,運輸至暫存池,經發酵待農植物收獲后排放到田間,并進行翻耕,用作地肥,暫存池根據租賃土地的大小而定。一般農作物為一季小麥一季玉米,小麥、玉米收獲后可以制作青貯或黃貯,用來飼喂奶牛,實現農牧循環的生產模式。
中小規模的奶牛場要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認識奶牛養殖業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樹立科學發展觀,綜合運用環境管理和環境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奶牛養殖業污染防治工作,促進奶奶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4]。同時結合奶牛養殖場的規模和標準化程度,采取切實可行的糞污處理措施,因場施策,綜合治理,提高奶牛場糞污的資源利用程度,積極推進奶牛場糞污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為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協調產業發展,開創產業價值新模式,促進奶業發展與生態建設互促共贏,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