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本初
(廣西合浦縣廉州鎮農業和扶貧服務中心 536100)
在應對“非瘟”重大動物疫情的嚴峻形勢下,農村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面臨較大的養殖風險,推動防疫措施優化升級迫在眉睫。本文結合近年轄區內生豬適度規模養殖積累的一些成功經驗進行分享交流,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養殖效益。
對于廣大農村而言,最實惠高效的消毒方式首推傳統沿用的“白化消毒”方式,即生石灰消毒。養殖戶要特別注意,生石灰久置受潮后會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鈣,碳酸鈣并無殺菌效果,務必要使用新鮮生石灰,“生石灰+水”生成碳酸鈣(產熱)這一過程是發揮消毒作用的基本原理。實踐中,生石灰消毒有2 種使用方法:(1)干粉撒施。直接將生石灰粉均勻撒施在豬場(舍)地面及重點通道等需要即時消毒的場所,氣候環境較為干燥(相對濕度低于50%)時應噴施少量水。(2)制作石灰乳。主要用于涂豬舍墻壁或沖洗被污染環境,生石灰與水的常用配比為1:20。石灰乳消毒的好處是可與粉塵含量較高的農村豬場(舍、欄)環境充分接觸并達到較好的滅源效果,沖洗后的石灰粉進入糞污處置設施可將糞污中的大量病原體殺滅。白化消毒原理解析:現配制的新鮮石灰溶解釋放大量熱,混懸溶液中含有極端的pH(pH>11),相當于強堿消毒劑,對豬場內多種病原體具有高度敏感性;豬場(舍、欄)重點區域白化處置后大大減少環境中病原微生物數量,對豬場防病減病意義重大。由此可見,在應對“非瘟”疫情形勢下,以及對于PRRS、PED 等高危害性病種反復發生的豬場,白化消毒大有用途。譬如:村組重點交通要道入口設置8~10m 的石灰消毒路面,可對過往的車輛輪胎及人員足底有效消毒;石灰乳浸漬麻袋置于豬場(舍)入口及主要通道可對足底進行有效消毒;濕度過大的農村豬舍可直接撒施生石灰(吸潮、消毒),或將未氧化的生石灰塊(粉)堆置于豬舍一角落令其吸潮釋熱,有很好的除濕滅源防病作用[1]。
除生石灰消毒以外,采用其他常規消毒劑進行消毒是當前農村豬場、散養戶防疫減災穩產的關鍵措施。農村地區日常消毒對消毒劑的選擇與使用不夠科學規范,常導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筆者具體總結農村地區實用消毒技巧供參考:發病場(舍)消毒,務必要先行清除舍內糞污、墊料等有機物載體,盡量令病原微生物保持裸露狀態,滅源效果最佳。盲目消毒是農村養殖戶的一大誤區,建議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選擇高敏消毒劑并遵照使用說明配制標配液、規范消毒操作以確保實效。當前防控ASF 首選苯酚、強堿、次氯酸及戊二醛,宜交替使用以避免產生毒株耐抗性。日常環境消毒可用強堿(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氯化物或酚化合物類消毒劑,主要用于豬場環境(建筑、地面、墻壁)及車輛、用具、設施設備等消毒。注意強堿具有較強刺激性和一定腐蝕性,但其消毒滅源效果確切,建議在豬舍外部環境使用。乙醇、碘化物較適用于豬場管理人員消毒[2]。
在ASF 疫情防控風險警戒期,農村地區豬場及散養戶要轉變觀念,持續發力推動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優化升級。農村地區關鍵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除高效消毒滅源外,還應包括設置豬場安全防護屏障(圍墻、圍欄、安全隔離帶),生產流程管理多點飼養,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禁足禁入制管理,清洗、消毒、空欄、干燥,養殖過程合理劣汰處置病殘豬,及時消滅“四害”,健全豬場保健預防程序,制定實施有效疫苗免疫程序,開展流行病學追蹤調查,動態疫情監測處置等。具體分析農村地區豬場防疫存在的薄弱環節,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改變餐廚剩余物(泔水)喂豬的陋習;改變對風險對象疏于警戒防范的陋習,主動禁止生豬販運人員、運輸車輛及相關從業人員等隨意進出本村本組本場(戶),必須進入的務必嚴格執行安全隔離及清潔消毒管理規定;盡量自繁自養,切忌隨意購進種豬或商品仔豬與本場健康豬群并群飼養,貪圖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低價“問題豬”與本場健康豬群混養或遭致毀滅性損失;ASF 疫情風險警戒期,散養戶切忌驅趕適配母豬到本村組就近的種公豬養殖場(戶)配種(直配),待配母畜途經鄉村交通主干道有極大的染疫風險;勿隨意購買跨境運輸過來的成品飼料喂養本場豬群,特別是途經疫區、威脅區的飼料源,有較大的疫病遠距離傳播風險。總而言之,當前農村生豬養殖場(戶)開展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要任務是最大化減少野毒與健康豬的接觸概率,主動設置各種有效屏障、保持有效安全距離,嚴格控制各種病原微生物在本場豬群發生水平傳播,嚴防病原傳入和流出,嚴密構建外防輸入和內防輸出兩道屏障,對人、其他動物及環境等全方位多環節進行主動管控,創造最有利于防病減病的外圍環境。
在ASF 防控形勢下,農村散養戶暴露出很多制約短板,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近年各大生豬主產區(生豬調出大縣)大力推行“公司+農戶”運營模式和院(校)地合作的“政產學研”聯合體模式。在有資質的專業團隊、龍頭企業(公司)示范帶動下,農村生豬適度規模養殖場(戶)與之合作,實行專供仔豬“代養”合作經營制,構建起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實踐證明,在高度專業化的團隊運營管理模式下,有效推動了農村地區生豬規模養殖場(戶)的防疫理念轉變和防疫水平優化升級,同時大大降低了農村養豬戶的養殖風險,保障其穩定創收[3]。
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是未來生豬產業的主導發展方向,農村地區具有較多有利條件。(1)推行種養循環新模式。在打造現代農業種植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中納入生豬配套養殖拓展產業鏈,形成“種植(經濟林果、牧草、經作物)-養豬-積肥-種植”的良性種養循環鏈,最大化就地取材、就地轉化、利用創收。(2)推行立體養殖模式。農村地區要結合現有的耕地、糧作物、水源、資金、設施設備及豬場可用占地等發展要素科學規劃布局,統籌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合理利用有限的養殖資源,適當提高養殖密度,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近年,實踐成功案例主要是通過充分挖掘區域內生態豬品種(主要是土豬品種)、地域自然生態等優勢資源,利用生態互補優勢,構建“豬-糧作(或蔬菜、經濟林果)-魚塘”立體養殖體系,進一步拓展生態鏈系統,從而提高生豬養殖產業的綜合效益。立體養殖方式能有效改善生豬肉質和口感,彌補了傳統養殖模式的某些不足,是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的現實實踐。(3)“微生物+”的生態養殖,推廣益生菌(酵母菌、厭氧菌)等+飼料、糞便、病死畜禽無害化、環境、飲水等一系列的養殖模式。提高畜禽腸胃菌種有效使用,同時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周圍致病原菌的發生概率。大幅提升豬的機體免疫力(抗病力),豬肉產品的品質及口感風味得以明顯改善,養殖效益得以相應提高。從而保障了生豬養殖與生態環保的雙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