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艷霞
(貴州省石阡縣農業農村局 555100)
牛氣腫疽好感染反芻動物,牛是該病的主要感染群體,具有地方性流行特點。牛在感染該病后,發病部位有炎性氣腫,觸診和叩診會發出捻發音與鼓音,病牛的臨床表現為跛行拒食,體溫升高。幾乎所有養牛的國家都發生過該病,我國曾經大范圍流行該病,目前該病在我國基本上得到有效防治,但個別養牛地區還時有發生,所以防治牛氣腫疽病不可松懈,養殖戶需建立長期防治該病的意識,以防止自身遭受經濟損失。
牛氣腫疽的病原是氣腫疽梭菌,該菌具有多形性特征,但其兩端鈍圓,好存在于土壤中,分為運動與不運動兩種。通過該菌感染組織試驗觀察發現,該菌形成的卵圓形芽孢位于整個菌體的中央位置。將氣腫疽梭菌滴入血液瓊脂中培養一段時間可發現,在該菌邊緣形成圓形菌落,表現為完全溶血,說明該菌的致病性較強。而且氣腫疽梭菌的生存能力較強,在適應的生存環境下可以存活數年,并可在100℃的環境中耐受20min,如果要殺死該菌,并使用25%的氫氧化鈉,并要持續殺菌14h。或者是4%的福爾馬林,則需要大約15min 才可殺死該菌。
牛氣腫疽主要通過消化道與創傷感染傳播,好發于黃牛與水牛群體,具有地方性、季節性流行的特征,如在夏季,牛感染該病的途徑是蚊蟲叮咬。并且該菌生存在牛群生活環境中,土壤、飼草、飲水等都有可能存在該菌,牛一旦接觸該菌,就有可能引發牛氣腫疽病。低齡牛和體質較差的牛容易感染該病,而其他家畜則不易感染,且具有明顯的群體性特點。春季與秋季是牛氣腫疽的多發季節,如果夏季高溫干旱,使得吸血昆蟲數量增多,增加了該病在牛群中的傳播概率。
該病潛伏期大約1 周,病程1~3d,呈現出急性經過,也有病程達到10d 的病牛,致死率極高。牛在感染初期體溫會升高至42℃,呼吸困難、跛行拒食,脈搏快但微弱,部分病牛的發病部位有明顯熱痛,存在炎性腫脹。病情逐漸發展,發病部位中央變冷,皮膚顏色發生改變,表現出黑色或紅色,用手觸摸有干硬感,部分病牛會出現壞疽。在觸壓病牛發病部位時會有捻發音,叩診則有鼓音。在病牛發病部位切開一個小口后,里面會流出酸臭味、污紅液體,表面帶有一定的泡沫。當牛氣腫疽病發展至最終階段,病牛體溫下降、反芻停止,瀕臨死亡。
病牛死亡后尸體膨脹,病變部位皮膚壞死,皮膚呈現出紅色或黃色,皮下組織有浸潤表現,也有的病變組織存在出血癥狀,腫脹部位有酸樣氣體散出,切開后肌肉為海綿狀,呈現污棕色。剖檢病牛胸腹腔時可以發現腹腔呈暗紅色,心臟心肌變性,有出血斑點;胃腸道有出血點,切開肝臟后病灶還在發展,肝腎臟受到產氣影響呈現出了多孔海綿狀;脾臟受到該病影響較小,通常無變化,少部分會出現小氣泡,使脾臟表現出暗紅色。
2.3.1 常規診斷
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檢查病牛腫脹部位,通過觸壓與叩診,聽是否有捻發音與鼓音;測量病牛體溫,確定有無發熱問題;觀察病牛皮膚顏色,確定有無干硬、顏色變化等;并可切開發病部位,檢查流出液體的顏色與性狀,初步判斷病牛是否患牛氣腫疽病。
2.3.2 鏡檢
在病死牛病變部位取樣,制作成涂片,并進行革蘭氏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病變組織,確定有無革蘭氏陽性大腸桿菌,該菌的典型特征是有鞭毛、兩端鈍圓,長小于8μm,寬在0.6μm 以內,且處于活動狀態。
2.3.3 分離培養
使用葡萄糖血瓊脂平板培養,將病料放入其中,并在脫脂棉上滴加1ml 的10% NaOH 溶液及1g 的連苯三酚,然后放在平板培養基上,使用蠟密封,最后放入38℃的恒溫箱中培養,48h 后取出觀察培養基,如果病料中含有氣腫疽梭菌,經過培養后會形成兩種菌落,菌落整體為圓形,中間部位凸起,邊緣有不整齊的表現。
2.3.4 動物試驗
從病死牛身上取下病料進行病菌培養,然后將培養的病菌注射到5 只豚鼠身上,等待24~48h,如果豚鼠死亡則表明病牛死于牛氣腫疽。檢查豚鼠注射位置可以發現此處位置的皮膚為暗藍色,且表現出海綿狀,存在一些小氣泡。
在畜牧養殖中,牛氣腫疽病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防止該病的蔓延。飼養者日常飼喂要密切關注牛群表現,及時發現病牛的異常情況,在初步確定牛感染氣腫疽病后需立即隔離病牛,并在第一時間上報給疫病防疫部門,由專業的獸醫進行該病的確診,確診后為了防止該病傳播,需將病牛轉移,并對牛群、牛舍、生產工具、放牧地等進行全面的滅菌消殺工作,嚴格遵循防疫要求,以實現牛氣腫疽病的有效防治。此外,還需注意健康牛的及時免疫,全面接種牛氣腫疽梭菌滅活疫苗,構建牛群對該病的防御機制,以防止該病的大范圍擴散。
為防止牛群感染該病,需在每年的春季開展牛氣腫疽梭菌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無論大牛還是小牛都要接種,由于低齡牛是感染該病的主要群體,6 月齡的小牛需要增加一次接種,以構建小牛長期的免疫機制,增強小牛抵御該病的能力。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疑似癥狀的病牛,需立即隔離飼養,并且要進行牛生存環境的消毒,沒有感染疾病的牛需要立即接種氣腫疽菌苗,盡可能預防該病的發生,以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感染牛氣腫疽病死亡的病牛需實行嚴格處理程序,不可隨意丟棄,更不可違規出售,此種行為不但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還會導致疾病傳播與蔓延,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病牛尸體、接觸的飼料、排泄物等都需進行無害化處理,可選擇深埋處理。在完成污染物與尸體處理后應對病牛生活環境、使用的生產工具等進行消毒,可使用4%的福爾馬林進行滅菌。
牛抵抗力低下、健康情況較差是感染該病的原因之一,而飼養環境對牛的健康影響非常大,需要養殖戶加強飼喂管理,嚴格實行免疫程序,改變錯誤的飼喂模式,積極學習先進的養殖理念與管理方法,以避免疫病在牛群中傳播。在日常飼喂管理中,應密切注意牛的表現,防止牛體受傷,合理飼喂、科學管理,以提高牛的健康水平,不給疫病留下傳播機會。
在病牛確診感染了牛氣腫疽病后,可使用抗氣腫疽血清治療,靜脈注射200ml。在病牛發病初期還可聯合使用抗生素,或者加入150ml 的磺胺噻唑鈉,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
從牛氣腫疽病的病原與流行性特征來看,該病發病急、病程短,病菌生存能力強,土壤與吸血昆蟲均可是病菌源頭,該病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特征,防治難度較大。該病防治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在日常飼養中應做好免疫與飼喂工作,盡可能預防該病的發生,一旦發現牛感染該病,要及時采取隔離、上報、消毒、治療等措施,以防該病的蔓延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