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紅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鳳翔畜牧獸醫站 743000)
小尾寒羊在我國具有悠久的養殖歷史,是我國眾多綿羊品種之一。該品種羊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繁殖力及抗病力。其生長發育快、早熟、產肉量高、肉品質高、遺傳穩定、耐粗飼,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成年公羊平均體重為55~58kg,母羊平均體重為35~40kg。通常每年剪毛2 次,公羊剪毛量可達到2kg,母羊可達到1.5kg。近年來,隨著我國養羊業的發展,小尾寒羊被大量養殖,養殖數量高達200 萬只以上。但大規模飼養下小尾寒羊的疾病發生率逐漸增加。如布氏桿菌病、口蹄疫、腸毒血癥等,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造成我國養羊業發展受阻。因此,本文主要就不同生長階段小尾寒羊的飼養管理技術和疾病預防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小尾寒羊毛色主要為白色,約占小尾寒羊總數的70%以上,部分羊頭部有少量黑色斑點。背毛較長。根據毛發特征可將其劃分為粗毛、半細毛和裘皮三類。粗毛:毛發粗,有大花彎。細毛:毛發細膩,毛股模糊,花彎小。裘皮:毛股清晰,花彎多,可用于制作裘皮。另外,小尾寒羊的頭、四肢和腹部沒有絨毛皮。其面部特征主要為耳大下垂,鼻梁隆起。整體腿細、高,尾長大于飛節。小尾寒羊的四肢較長,前軀和后軀都比較發達,尾脂短,公羊的尾巴多為扇形,尾部外側有一淺溝,尾尖向上翻轉,貼在尾溝處。母羊的尾巴形狀不一,大多數為長圓形,長度在14cm 左右。公羊的角為三角螺旋狀,母羊大多沒有角,但有角根。
小尾寒羊性成熟早,通常4~5 月齡即可成熟。6~7 月齡時可進行母羊繁殖配種,8 月齡時公羊可用于配種。由于小尾寒羊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母羊在春、夏季節集中發情。飼養條件良好的養殖場內,母羊一年可產兩胎,甚至兩年產3 胎。通常每胎羔羊數量為2~4 只,經產母羊繁殖率可高達270%。另外,由于小尾寒羊生長發育速度快,具有極高的產肉性能[1]。
小尾寒羊性情溫順、行動遲緩、反應遲鈍、容易受到驚嚇,出現亂跑、生長發育停滯等現象。妊娠期母羊在受到驚嚇后極易出現流產現象。另外,由于小尾寒羊體型較大,不適宜攀登,因此,在放牧過程中禁止長途放牧或爬山。其次,小尾寒羊合群性較強,抗病能力和耐受性高,適宜大規模飼養。
針對不同生長階段和性別的小尾寒羊生理特征,飼養人員應制定不同的飼養管理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飼養管理,從而保證養殖經濟效益。
新生羔羊應加強環境溫度控制,冬季做好防寒工作,夏季做好防暑工作。同時應保持地面干燥,并鋪設干草。另外,及時幫助羔羊吃到初乳,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羔羊出生1d 內應注射破傷風疫苗,減少因破傷風造成的養殖損失。羔羊1 月齡以內飼喂以母乳為主,飼草為輔。兩周齡時可逐漸飼喂少量的青草,促進胃腸道生長發育。1 月齡以后的羔羊可增加飼草采食量,同時補充軟化飼料,飼喂應堅持少量多次。羔羊2~3月齡期間可進行斷奶。該階段內飼養人員應密切觀察羔羊生長發育,加強飼養管理,避免羔羊出現痢疾,造成死亡。
育成羊是指斷奶至第1 次交配繁殖的羊。母羊通常為3~7月齡,公羊為3~8 月齡。羔羊在斷奶后生長發育迅速,該期間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較高,營養不足會導致其體型小。該階段首先應注意及時分群。斷奶后根據羔羊性別及時分群,單獨飼養。對同一性別的羔羊應根據不同體重、大小進行分群,便于統一管理。另外,還應補充精飼料和夜草。保證羊只日增重達到250g 以上。
養殖過程中淘汰羊價格較低,而經過育肥后可增加肉產量,改善肉品質,提高養殖經濟效益。育肥期通常不超過3 個月,羔羊可適當增加至4~5 個月。育肥前要對淘汰羊進行合理分群和去勢,從而提高其生長速度和肉品質,便于統一育肥管理。育肥前還要進行驅蟲和免疫接種工作,從而降低疾病發生率,根據羊體況飼喂適量的精飼料,同時可添加適量的食鹽和添加劑,保證營養供給充足。最后,育肥期間應減少運動量,降低能量損耗。育肥期間每月凈增重應高于10kg。
種公羊的飼養管理主要以提供適量營養,維持健壯的體況、保持旺盛的性欲和良好的精液品質為主。因此,種公羊可單圈飼養,避免出現互相頂斗。另外,由于種公羊體積較大,運動量大,對精飼料需求量較高。根據體重應及時補充高蛋白飼料,蛋白質飼料的質量會影響公羊的性欲、精子質量和射精量,因此可添加豆類或谷物類飼料作為種公羊的主要飼料來源,干草則應以豆科牧草或禾本科青干草為佳,經過粉碎處理的玉米雖然比較容易消化,營養價值也比較高,但不適宜大量飼喂。除適量的精料外,還應添加粗飼料。選擇多種粗飼料,堅持少量多次飼喂。其次,還應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種公羊為保持健壯的情況每天需進行充足的運動?;顒恿棵咳詹坏陀?h。配種期種公羊在配種前不可飼喂過飽。配種后1h 內不可飲冷水、生水。最后,配種頻率每天不得超過3~4 次,不可長時間連續配種。
母羊日常飼喂需定時、定量。春、秋季節早晨5 點、下午5 點左右進行飼喂。妊娠后期的母羊中午還需補喂1 次。夏季時清晨4 點飼喂,下午飼喂時間不變。冬季早晨可延后飼喂,下午提前飼喂。每次飼喂前必須將料槽內的剩料清理干凈,防止飼料變質。另外,還應保持飲水器清潔。定期進行殺菌消毒,減少痢疾的發生。冬季飲水應提高水溫,避免出現飲用冷水的現象。母羊每天應保持適量運動,通常每天2h 左右[3]。哺乳期母羊還應密切觀察乳房狀態,避免出現閉塞、乳房炎和化膿等情況。母羊飼養管理關系到羔羊成活率和初生重量,因此,應根據母羊的不同生理階段采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通常小尾寒羊的母羊妊娠期為5 個月,哺乳期為3 個月,在哺乳期母羊出現發情現象可進行配種,在哺乳前期,為了保證母羊有充足的母乳,應給予豐富的飼料,每頭哺乳母羊每天供給混合飼料0.5kg,干草3kg,補飼多汁飼料,提供充足的潔凈飲水,在哺乳中后期可逐漸減少精飼料和干草的飼喂量,直至精飼料供給0.3kg,干草供給2kg,但需要注意的是減少飼料應循序漸進,不得突然降低供給量,以防母羊產生應激反應。母羊飼養過程中還應經常檢查乳房,當母羊發生奶孔閉塞、乳房發炎或乳汁異常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進行斷奶前應減少母羊精飼料的供給和多汁飼料的采食量,預防乳房炎的發生。
養殖過程中飼養人員應根據羊舍面積合理制定飼養密度,避免過度擁擠造成疾病大規模傳播。另外,還應制定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定期對羊舍及周邊環境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保證羊舍內外環境衛生清潔。定期開展除蚊蠅、鼠、寄生蟲等工作,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減少疾病的發生。其次,在維持室內溫度的前提下做好通風工作,保證舍內空氣質量良好,從而降低羊群患病概率[4]。最后,還應注意飼料及飲水衛生,定期清理水槽、食槽,對飼料進行霉變檢測,從而保證飲水清潔,飼料無毒、無變質。
免疫接種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同時也是疾病預防的關鍵環節。養殖人員應嚴格執行免疫程序,對羊群進行定期的免疫接種,如羊快疫、羊猝疽及腸毒血癥三聯苗。同時還應做好后期抗體檢測工作。對抗體水平較低的羊只及時進行二次免疫接種,從而提高抗體濃度,降低疾病發生概率。
新生羔羊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消化機能也不完善,對外界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在母體內,胎兒的主要營養來源是血液,而出生后需要通過乳汁和草料補充營養,對羔羊是較大的變化。初乳中有較多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質、脂肪和氨基酸組成比較全面,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鎂含量較常乳多很多。鎂是一種輕瀉劑,能幫助羔羊排出胎便。而免疫球蛋白又能給羔羊提供母源抗體,讓羔羊產生抵抗能力,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因此,初乳對羔羊健康和生長發育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羔羊攝入初乳后就能一直保持健康,合理配制日糧才能保證羔羊生長發育正常,生產性能良好。羔羊出生后3 個月內應以母乳為主要營養來源,同時適量補充精飼料和多汁飼料,盡早補飼能鍛煉羔羊瘤胃發育,促進羔羊消化機能,通常在7 日齡左右進行補飼,最初給予開口料和鮮嫩的青飼料,15 日齡后可將優質的青干草打成小捆,懸掛在羔羊能采食到的位置,也可用玉米面和豆面等制成粥狀飼料后供羔羊飲用,當羔羊不能正常采食飼料時,可將粉狀開口料涂抹在羔羊口周讓其舔舐,以提高羔羊對飼料的接受程度。
綜上所述,做好小尾寒羊飼養管理及疾病預防工作可有效提高其生產性能,降低疾病發生概率,從而全面提高養殖場的經濟效益。日常飼養人員應根據羊只性別、不同生長階段進行不同的飼養管理。同時,做好環境衛生清潔及疾病預防工作,有效降低疾病發生概率,減少養殖業經濟損失,從而增加養殖戶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