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景玉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注重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關聯,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1]7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將“跨學科學習”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之一,列入語文課程內容。該任務群的價值定位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2]34。語文學習與運用向生活擴展,培養綜合性、實踐性語文素養,已經成為未來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長期以來,分科教學的模式造成了學科知識之間的隔閡與分離。隨著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必須打破不同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穿越學科與知識的界限,用學科整合的視野培養“完整的兒童”。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直面學生的生活世界,強調讓學生在探究性實踐活動中實現知識和經驗的統整,打破學科壁壘,彌合學科間隙,為學生創造跨學科學習的機會 。
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問題解決為目標指向,以兒童自主探究為主要形式,圍繞“主題”統整各類活動,打通知識和經驗的通道,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社會、生活和多學科知識進行探索性實踐。因此,選擇和確立適切的主題是跨學科主題學習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因此,在創設主題時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能力,從學生自身成長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素養發展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讓學生在探究性活動中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
愛默生曾說,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自然的奧妙與神奇,從而學會欣賞自然、尊重生命。自然是孩子學習的天堂,更是孩子成長的樂園,也是語文學習寶貴的學習資源。當下,如何把這種自在的自然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是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亟待解決的問題。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強調圍繞某一主題,激發學生的生命體驗,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中認識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語文,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需要基于真實的自然情境,架通學科和生活的橋梁,強化學科與學科的鏈接,向生活延展,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在具身實踐中開展探究,在生命體驗中升華意義,從觀察自然中凝練主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在跨學科學習內容中提出,“在班級、學校或家庭養護一種綠植或者小動物。綜合運用語文、科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學習日常觀察和記錄”[2]34。根據跨學科任務群的學習要求,我校開發了“植物變變變”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科學、數學知識,梳理資料、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學會觀察和表達。基于這種教育理解,我們圍繞“植物變變變”的活動主題,設計了“制作植物名片”“情有獨‘種’”“快樂‘小農夫’”“植物生長‘小紅書’”四個任務、七個連貫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建構(如圖1)。

圖1 “植物變變變”任務結構圖
在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走進自然,觀察自然,以自然主題統合學科內容,學生體驗到的是生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獲得的是對生命萬物的察覺和尊重,一朵花、一棵草、一株苗……既是勞動,也是與自然對話、與生命對話的過程,不僅培養了他們對世界的探究能力,也讓他們在真實的語言實踐中學會了親近自然、尊重生命。
現代教育不僅僅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還要教會學生學會和世界共處,增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對于這一點,葉瀾先生曾有明確的表述,“人類教育發展的歷史深刻表明,一個急劇變革的社會,必然要求教育做出及時相應的變革,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只有自覺認識時代的要求并積極行動,才能與時代共同前進”[3]。只有把學生放置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生才能感受時代脈動,增強社會認知,真實的社會生活是兒童生長的基石。因此,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主題確定要基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是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核心要義。跨學科學習活動最本質的特點就是回到生活現場,引入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源,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的探究、體驗和發現,重建知識和經驗的聯系,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思”,以情境為場域,以行動為紐帶,架通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完滿的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提出,在小學低段要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社區舉辦的節日和風俗活動,留意身邊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感受和學習生活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34。我校的“年夜飯我操辦”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就是根據兒童的社會生活和跨學科任務群的學習要求開發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頓年夜飯,承載的是文化的記憶,傳遞的是親情溫暖。無論身在何方,在這一天人們都會不遠千里,回家過年。年夜飯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長情的一頓飯,這餐飯里,藏著我們作為中國人始終不變的溫良恭謙,透著我們身處塵世最樸素的憧憬,安放著獨一無二的“中國式的情懷”。“年夜飯我操辦”跨學科學習主題,讓學生經歷信息收集與整理、菜單構思與設計、食材采購與準備、廚藝展示顯身手、全家團圓樂開懷的操辦過程,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以“年夜飯”為符號特征的新春佳節的風俗與文化,而且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社會知識和社會經驗,進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蘇格拉底有句影響深遠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卡西爾也曾說:“人被宣稱為應當是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的生存狀況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度中”[4]。認識自我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同時,也是教育必須直面的主題。要想教會學生認識自我,就必須跨越學科的邊界,走進兒童的世界,用整合的方式引領兒童的精神成長。教育的價值不僅僅是授人以知識、技能,其深層意義是使人成為人,引導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諧的境界。意大利教育家羅里斯·馬拉古齊說,孩子有一百種語言……有一百種以至無數種表達與呈現的方式。我們的教育同樣應當以一百種方式呵護這極豐富、極脆弱、極美好、極富創造的人類精神胚胎。學生的成長不是學科疊加的產物,而是跨學科行動中的素養發展,語文學習中的漢字梳理與積累、真實情景中的言語交際、數學的加減計算、勞動中的具身體驗等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才能將知識轉變為促進素養生長的“營養劑”,才能養成學生的德性,塑造學生的人格。從學生的自我成長中選擇主題,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中,靈活地運用已有的學科知識巧妙地解決生活問題,不僅能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載體。
基于這種理解,我們設計了“開一間童年小鋪”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了解多種情境中的信息、規則等,在不同角色的體驗中,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加減計算、清楚介紹、主動交流、溝通分享,進而融入生活,樂享語文,實現成長。基于這樣的設想,我們整體規劃了三個任務貫通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圖2),強調打開空間、打開身體、打開學科,讓學生“行以致知”“由學而能”,在探究性活動中,發掘自我潛能,深化自我認知。

圖2 “開一間童年小鋪”任務活動框架
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跨界,但更要堅持學科立場,跨學科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科,不能因為跨學科就忘了學科本身的任務,否則我們就會舍本逐末,與課標精神背道而馳。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價值旨向,采用主題統整的方式進行活動開發,圍繞主題把各種教育活動串聯成序列化的有機整體,它是促進學生積累語言經驗,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因此,明晰跨學科學習活動的價值和準則,探尋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的操作范式,成為當下語文教學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具體來說,跨學科學習活動設計的三個要點是活動內容的統合、活動類型的選擇以及活動策略的設定。我校在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創造性地通過“模塊組合”進行內容統整,通過“獨立互聯”組合活動類型,通過“任務驅動”開展跨學科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模塊組合”是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內容的橫向鏈接。內容統整是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前提,課程內容的綜合化是開展跨學科學習的前提,《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1]77。在設計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要聚焦語文學科的課標精神和學科屬性,圍繞某一具體主題,以特定的課程目標為導向,以多學科知識聯合為形式,通過主題統整、多維輻合,形成結構化的活動模塊。
“獨立互聯”是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類型組合方式。類型組合的主要任務是探尋主題活動類型的內在要素和關系,形成科學的、整體性的活動體系。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是簡單的學科相加的過程,它需要進行整體的規劃和設計。缺乏規劃的活動設計很可能會導致隨意化和繁雜化現象的發生,也必然會產生功能重疊和內容交叉等諸多問題,進而加重學生負擔。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根據活動的功能定位,可以設置為科技類活動、藝術類活動、社會類活動三種類型。科技類活動指向創新,藝術類活動強調審美,社會類活動注重規則。不同類別的活動下面又包含若干具體的活動形式,這些活動縱橫交錯,有機組合在一起,既相互獨立,又有機統一,形成一個“獨立互聯”的活動圖譜。
“任務驅動”是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活動策略。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我們通過設置具體的活動項目,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學習情境中,使學生的學習情境化、問題化、統整化,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完成既定任務。“任務驅動”有助于知識的統整和應用,它能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建構知識和掌握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的智慧技能。因此,在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要根據語文課程的目標指向和任務群的功能定位,設計適切的語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項目學習中主動探索和發現,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樣態,具備三個特征:真實性、具身性和綜合性。與此相對應,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應該包括三個核心要素,即創設真實情境、開展具身探究、指向問題解決。真實情境是跨學科學習的空間依存,具身探究是跨學科學習的實踐方式,問題解決是跨學科學習的綜合化策略。
跨學科學習直面學生的真實問題情境,重新貫通了學生與真實世界的有機聯系。真實情境是對傳統學習環境的超越和發展,“傳統的學習環境中嵌入的是普適化的生活場景,與真實群體和兒童自身的行為經驗關聯性不強,學生個體在學習時自然無法理解真實世界,更無法將學習環境之中的體驗引導到自身情感與認知的發展上去”[3]。真實情境以學生的真實生活和人類真實生活為基點,和學生的真實經驗勾連,更能促發跨學科學習的發生。真實情境是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開展的教育場域,在真實情境中,學生置身于生活場景之中,聚焦真實問題,引發真實體驗,經歷學習、探究、理解和發現的學習之旅,通過認知和情感的交互活動,在跨學科學習中,實現經驗和知識的連接,促進學科和兒童的融通,進而促進學生跨學科素養的發展。
“教室中,……在僅是教科書和教師才有發言權的時候,那發展智慧和性格的學習便不會發生;不管學生的經驗背景在某一時期是如何貧乏和微薄的,只有當有機會從其經驗中作出一點貢獻的時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6]杜威的觀點表明,“動手做”是跨學科學習的基本準則,它不僅僅是外在的動作技能活動,也是借助外在動作技能養成內在智慧品質的過程。因此,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圍繞主題活動,去實踐、探究、操作和表現,在具身實踐和意義建構中達成多學科知識融合和核心素養的養成。
如“年夜飯我操辦”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語文學科為學生選編了優秀的“春節文化讀本”,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交流分享;美術學科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指導學生制作出形態各異的水果拼盤;數學學科要求學生準確統計消費的數量,通過歸類、排序、計算的過程,在學生頭腦中刻下“理性消費”的直觀印象,活動的所有環節都強調學生的具身探究。具身探究是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主要活動方式,通過學生的探究性行動,割裂的學科知識在學生的自主建構中被編織成完整的意義之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協作和實踐創新能力。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學會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36。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最終的目的要指向問題解決。因此,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圍繞真實問題,沿著循證和求證的邏輯路線,開展綜合化學習和項目化學習,通過學科實踐統整知識內容,用跨學科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
杜威曾言,“教學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7],只有經歷主動和建設性的跨界學習,才能實現兒童學習和生活的連接,才能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跨界的、綜合化的、體驗式的學習形態,以主題統整的形式整合學科資源,然后通過學生體驗性的參與活動,把知識學習和問題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