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源
(廣西柳州高級中學, 廣西 柳州 545006)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以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已成為了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基本共識,而對于地理教育而言,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總目標就是通過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1]這四大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因此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需要依托適當的教學方式,才可更好地落實培養目標,需要學生在課堂中積極地參與實踐,方可更好地促使學生感知和內化生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綱領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問題式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用“問題”整合教學內容,形成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的課堂設計,并且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并合理地表達。[2]由此表明,將“教”與“學”都置于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式教學是更好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問題式教學實施的開端環節,好的提問才會形成好的教學開始。并且問題的提出不能簡單粗暴,需要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因此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就需要給學生一個合適的地理問題情境,并且這個情境應該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課標要求以及教材內容等緊密關聯的。如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這一節內容中,筆者沒有選擇教材中“嘉興聚落形態的變化”這個與學生生活實際距離較遠的案例,而是創設了“柳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柳州城市發展的影響”這樣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將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都置于該問題情境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營造出一個滲透著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氛圍。
設計問題是問題式教學課堂的基礎,沒有好的問題設計,也就沒有堅實的基礎去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進行問題式教學時,需要給問題設計更多關注,設計有一定聯系的問題,最好能夠形成問題鏈。因為問題鏈中各個問題之間有很強的邏輯聯系,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符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利于引導學生用綜合思維的方法認知地理環境。[3]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以幫助學生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為目的,設計真實的活潑的地理問題,并且還得注意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層次性,形成一定的問題鏈,。
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交通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先給學生播放從空中俯瞰柳州城市變遷(1985~2018年)的視頻資料,又給各個探究小組分發了如圖1所示的柳州市不同時期的建設用地擴展圖,然后基于這些材料設計出以下問題鏈。①1950~1995年以來,柳州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②1950~1995年以來,柳州的城市空間形態產生了怎樣的變化?請從城區面積、發展方向、城市輪廓形狀等方面進行說明。③分析柳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其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

圖1 不同時期柳州市建成區建設用地擴展圖
問題①著力培養學生從時間的尺度理解柳州的交通運輸變化;問題②是讓學生描述不同時間段內柳州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從時間與空間的視角去理解柳州城市的發展;問題③則是讓學生能夠將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問題①②探究解決和對柳州的區域認知的基礎上,對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有更加全面和更具深度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此外對柳州城市空間形態的理解,不僅包括了時空綜合的理解,還包括了要素綜合的理解,所以在學生對問題①和問題②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也訓練了其從整體與局部的視角去認知柳州。如學生在問題②的探究學習過程中,首先需要從區域整體的視角認知柳州的空間形態類型,然后還需要從區域局部的視角分析其城市發展延伸的方向以及不同方向上的擴展速度等內容,這也很好地滲透并落實了對學生區域認知的培養。
在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商業網點分布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借助了如圖2所示的山區與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圖,并假設圖中所描述的空間尺度是柳州某縣城,展開“我是小店主”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親切感,激發其探究熱情,然后以其作為情境材料,設計問題鏈。①山區與平原商業網點的分布密度有什么差異?②造成該差異的原因是什么?③請用流程圖的形式進行表達說明。

圖2 山區與平原商業網點示意圖
從問題①到問題③難度在逐漸增加,體現了問題設計的層次性、遞進性,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思維水平得到逐步進階與提升,最終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此外,通過“畫出流程圖對其進行表達說明”的活動,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也突出了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訓練與生成。
遷移運用強調給學生一個新的地理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里對已掌握的知識、方法、規律等內容進行分析與梳理,內化生成,最終促進其思維能力的進階。如在完成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的內容學習后,筆者主要做了兩個模塊的遷移運用設計,首先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構建出本節課程內容的思維導圖,然后給學生布置了一份課后實踐的小組作業,即“我做規劃師,為柳州明日繪藍圖”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思考:“假如讓你來規劃柳州輕軌3號線的線路,你會如何規劃布局呢?你的規劃布局會讓柳州產生怎樣的變化呢?”在該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的構建是學生思維探究過程的顯性化,而學生在對所學內容進行分析梳理后,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對其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原理、觀念、思維等內容的融合與深化,并最終促進核心素養的內化生成。“我做規劃師,為柳州明日繪藍圖”這一課后實踐活動,不僅與本節的教學內容緊密關聯,也在進一步地落實對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并且課外實踐活動還滲透著對學生價值觀的強調,即驅動學生要更多地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地理中的生活,讓學生對柳州的城市發展、柳州的人地關系有更好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人地協調觀念。
結合問題式教學的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進行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問題式教學時,課堂教學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問題探究解決的過程是學生習得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過程,所以在用“問題”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忌用問題過度地牽引學生、甚至是過多地困擾學生。因此,在開展問題式教學時,教師需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信,相對充足的探索、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問題解決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推動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更好培養。
設計問題是問題式教學的基礎,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梯度上升的過程。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將“問題”與學習內容進行充分的整合,梳理清楚其內在邏輯聯系,把握好“問題”的跨度與梯度,對“問題”進行層次清晰的呈現。從而讓學生可以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學生思維水平進階提升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逐步生成發展的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是對“教”與“學”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表現性評價是對學生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努力程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定,是一種適合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方法。[4]因此在開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是停留在紙筆測試上的答案對錯,還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品質、能力水平、思維表達等,并且還需給學生一些及時的肯定與鼓勵,當面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不足時,也需要用合適的言語及時指出,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堅持了一段時間的問題式教學課堂實踐后,筆者發現班上的學生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學生對地理課堂的喜愛度提升了,課堂參與的主動性提高了,對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有了更多的關注,對地理現象的認知和理解也更深入了。由此表明,“問題”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星星之火,以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地理教學需要重視問題式教學,需要給學生更多的關于問題探究解決的能力訓練。當然,在進行地理教學時,也應給學生更多的自信和實踐,給學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的引導,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將所學到的知識、概念、原理、觀念、思維等內化,使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