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群,王彥發,朱澤江
(1.河北經貿大學 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2.新疆科技學院 經濟學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綱要》還指出這一戰略舉措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1]。由此,可以看出課程思政就是要以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要注重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國際投資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核心課之一。國際投資學涉及的知識復雜多變,學生需要有扎實的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以及投資學的知識儲備,而以往的國際投資學授課內容受經典教材的影響,偏理論性和學術性,如果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度較大,如果采用案例教學,不但會讓晦澀難懂的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變得易于掌握,而且融入了思政元素的案例材料對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法治意識和道德修養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重大成就,通過回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是怎樣從一個資本極度短缺的貧困國家逐步成長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世界上極具影響力的對外投資大國的歷史,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2]。
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這就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國際投資領域亦是如此。例如,在中國引進國外資金的過程中,由于資本逐利的本性,國外污染產業轉移至中國導致中國碳排放量增加。另外由于過去15 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在建筑業、農業和礦業領域的投資也引起了東道國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擔憂。應該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外部投資環境日趨復雜,各類矛盾隱患和風險在積聚,在這樣一個復雜背景下黨中央提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強調綠色與高質量發展,這是消滅各種矛盾隱患于萌芽狀態的明智之舉。鑒于此,在講授國際直接投資動機時適時引入在經濟逆全球化以及環境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應如何貫徹綠色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類企業不僅對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職業技能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且對他們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精神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應該看到在校大學生最終會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擔負起建設和服務國家的重任,他們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專業精神決定著所在行業的風氣乃至整個社會主義的建設成效。我國這些年國內外投資領域問題層出不窮,金融“三亂”問題相當嚴重,這些投資亂象引人深思,因此在講授相關內容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可以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塑造“專、精、尖”的職業精神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講授教材第三單元“國際直接投資”這部分內容時,引入案例文本“‘克’疫而上——‘一帶一路’建設走向可持續發展”。該材料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2020 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比重上升;沒有一個國家因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而陷入債務危機;與相關國家共同推進能源轉型發展;雙循環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新動能。這篇材料不僅和授課知識緊密相關而且可以挖掘出諸如大國自信、可持續發展等思政元素。
一是知識目標。通過閱讀案例材料引導學生。一方面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投資特別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另一方面需了解在經濟逆全球化以及環境壓力增大的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著如何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二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了解中國政府“克”疫成功對恢復企業投資信心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的愛國心倍增;通過帶領學生了解“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幫助學生塑造在從事企業經營活動時應該秉持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三是能力目標。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未來經濟的特征以及未來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向,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為將來更為激烈的職場競爭做好準備。四是思政目標。在引導學生學習這段材料的過程中融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等內容[3],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
在講授教材第六單元“國際直接投資環境”這部分內容時,引入案例文本“外商投資法施行一年多實施成效顯著”。案例材料的主要內容是:2020 年1 月1 日,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與外商投資法同步實施,外商投資法實施成效顯著,呈現“五更”特點,即外資準入更自由、投資活動更便利、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權益保護更有效、市場競爭更公平。
一是知識目標。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的背景下中國通過外商投資法這一基本事實,幫助學生了解新時代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及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同時要也使學生認識到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國際直接投資決策以及國際直接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因此,要在做出投資決策前要對國外投資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引出本課程單元的重點內容,即國際直接投資環境的評估方法。二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外商投資法實施一年多以來為外國投資者和外商投資企業營造的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投資環境,有力地保障我國利用外資在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挑戰下的逆勢增長這樣一個基本事實[4],從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三是能力目標。通過閱讀案例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外商投資環境對國際投資活動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和設計,從而提升對本門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四是思政目標。在引導學生學習這段材料的過程中融入“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內容,使學生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豐富內涵。
在講授教材第八單元“國際股票投資”這部分內容時,引入案例材料文本“走向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國資本市場”,案例材料的主要內容有: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的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迎難而上的發展過程;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是中國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產物,是不斷求索構建和優化中國金融體系結構,提高中國金融市場資金配置效率的產物[5]。
一是知識目標。通過閱讀案例材料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資本市場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具備了多層次、多產品的現代化的資本市場架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組成部分等基本事實,使學生認識到資本市場在發揮中國經濟科技創新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中國資本市場“三十而立”的過程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習動力。三是能力目標。通過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構建與國家經濟實力與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化資本市場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啟發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通過案例討論增強學生對政府政策的理解力,鼓勵學生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身邊發生的經濟現象。四是思政目標。在引導學生學習這段材料的過程中融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內容,使學生深刻領會黨中央關于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豐富內涵,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第一,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選擇與編寫問題。案例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將理論和實踐關聯起來,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又設身處地思考和處理問題”[6]。目前可以挖掘出思政元素的材料比較多,但是如果拿到課堂進行案例教學還需進行較為細致的加工,從目前已經開展的教學實踐來看,材料選取和加工還需進一步提高水平。案例教學是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不僅要實現上述教學目標,還要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人文素質培養。因此,在案例材料的選取與編寫過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如果出現導向偏移,案例教學非但不能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效性,甚至會有非常負面的影響。這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6]。
第二,案例教學法未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因而在案例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思考發現為主,教師切忌給出現成的答案和方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討論是確保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由于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方法浸潤多年的情況下,學生不能很快轉變自身的角色,很難積極參與到案例的討論中,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下認真編寫案例,研究最佳的思政元素融入點,以便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讓學生有話可說。
第一,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目前在課程思政教育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某些教師對課程思政工作存在認識不清楚、理解不透徹、把握不準確、執行不力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引導教師們樹立正確的課程思政觀。專業教師應該認識到課程思政不是額外任務,而是教育的內在要求,因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專業教師要認真做好課程思政工作,不斷錘煉立德樹人的基本功,要在“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的同時,自覺“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到自己的言傳身教中[7]。
第二,組織編寫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案例庫。國際投資學涉及的知識復雜多變,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征,單憑傳統的講授很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而案例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案例的真實性和實踐性,它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案例所呈現的場景,靈活運用所學的抽象概念、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并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在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飛速發展的歷史中,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和雙向投資的積極實踐者,在實踐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正反兩方面的案例素材,認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編寫適合教學使用的案例,并積少成多成案例庫,這是案例教學法走深走實的基礎。
第三,充分運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案例教學效果。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使用大大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案例教學中,靈活運用線上和線下的教學模式,合理分配線上線下的學習內容和時間,以其達到“1+1>2”的效果。在信息技術的賦能下,案例教學的內容將大大豐富,學習深度將大大提高,例如可以提前將課堂將要討論的相關案例材料制作成視頻或文本上傳至雨課堂,讓學生提前預習,充分思考,這樣在課堂上參與討論時才能做到有備而來,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課下學生可以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并上傳至雨課堂分享至所有班級同學,可以開展線上討論和互評。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案例教學法如同插上了翅膀,自由飛翔在深邃的思想天空。
國際投資學課程內容復雜多變,理論深奧難解,傳統的講授方法限制較多。在中國逐漸成長為一個投資大國的過程中,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內引資和對外投資的正反案例俯拾皆是,由此開展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教學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廣泛的應用天地,只要明確立德樹人的方向,隨時積累和編寫案例材料,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高案例教學效率,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并不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