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劉月姣
浙江青田田魚肉嫩味美,鱗軟可食,當地農民將其視為逢年過節的珍品,甚至作為嫁妝贈送給出嫁的女兒;
陜西佳縣古棗肉質厚實,口感飽滿,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用它制作棗糕、棗饃、棗燜飯等傳統食品,以示慶賀;
福建福州茉莉花茶香氣濃郁,鮮靈持久,其采用的窨制加工工藝為世所獨有,蘊含著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
這些農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來自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長期以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依托經過充分循環耕養、地力不衰、生態友好的“良地”,長期形成、具有穩定遺傳特質的“良種”,巧奪天工的間作、套種、種養耦合、水旱輪作等“良技”,孕育出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獨有的品質良好、特色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的農遺良品,他們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煥發出奪目光彩。
云南哈尼梯田紅米色澤紅潤,米粒細長,營養價值非常高,是大米中的極品,一直養育著祖輩生活在那里的哈尼人。如今,又吸引著眾多創客來此創新創業,將這高山上的優質紅米,銷往全國各地。
當人們搭乘電商列車,購買來自哈尼梯田的紅米時,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一窺其生長的那片神奇的土地。
那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同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梯田最高級數達5000級,坡度最高達75度,其分布之廣,規模之大,建造之奇,世界罕見。
不僅農遺景觀秀美壯麗,更重要的是,這里的哈尼族人構建了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度同構”的復合農業文化生態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云南哈尼梯田阡陌交錯
山上茂密的森林,有利于水源涵養,使山泉、溪澗常有水,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山腰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十分宜居,適于建村;村下開墾萬階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滿足水稻生長,又有利于從村里運送人畜糞便施于田間,梯田在建造上完全順應等高線,減少了動用的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哈尼族創造發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溝沖肥法等經濟高效的水資源利用方式,為稻作生長提供了保障。
科學合理的資源利用方式,維持了生態系統經濟高效運轉,加之當地采用“夏秋種稻,冬春涵水”“人工耕耘除草”以及稻魚鴨循環種養等綠色生產方式,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生長地。
不單單是在哈尼梯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在生態種養方面都獨具特色。

?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采用漏斗架栽培方式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人們探索出放紅綠萍選田、扎草人拒鳥、油茶籽殼磨粉防蟲等綠色種植方式,確保種植時不施化肥、農藥,使得種植環境相對較好,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持。
貴州從江侗鄉稻漁鴨復合系統,以鴨食蟲、以魚食草、用鴨魚糞做肥料,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成就了從江香禾糯氣味香醇、糯而不膩、營養豐富的優良品質。
“遺產地大都堅持道法自然、取物順時的生態智慧,保持著良好的自然環境,出產的農產品大都品種優良。在有些國家,凡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產品都無需再進行任何產品認證,自動標注為最高安全等級的農產品。” 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介紹說。
這一點從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設立的初衷和認定標準可以更好地理解。20年前,為了應對世界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面源污染、土壤板結、品種單一等問題,聯合國糧農提出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理念,目的是回到傳統農業去發掘和繼承對現代農業仍然具有應用價值的農業要素和知識體系。
FAO制定了詳細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認定標準,是否在保障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多功能方面具有世界性的突出代表價值是認定的必要標準之一。
“敖漢小米熬出的小米粥,質純味正,口感豐富,香軟可口。”家住北京的周女士一直對敖漢小米青睞有加。
周女士所說的敖漢小米來自世界旱作農業發源地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這里小米的優良品質與其選用的品種不無關系。
敖漢先民們在生產過程中,通過不斷總結提煉、品種選擇,最終以自食自用的傳統農家品種形式,保存并傳承了谷子、玉米、高粱等218個傳統旱作品種。為傳續千年米香,當前,敖漢在發展小米產業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農家品種。
不少遺產地都保留了大量傳統農產品品種。在哈尼梯田,當地老百姓至今還保留著最傳統的留種方式:每年收獲時,到田間去找出最長、最好的那穗留做種,來年再將它播下,世代耕種,延續至今。目前,紅河哈尼梯田保存了近200個當地水稻品種。
據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介紹,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僅在遺產核心區的王金莊村就保留著171個傳統農家品種,其中糧食作物15種、蔬菜作物31種、油料作物5種、干鮮果14種、藥用植物以及纖維煙草等12種。
良品與良技的有機結合,留住了農產品時光的味道。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系統中種植的宣化牛奶葡萄,果肉質脆多汁,酸糖比適中,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譽。當前,宣化傳統葡萄園主要栽培我國古老的著名鮮食葡萄品種牛奶葡萄,并采用傳統的漏斗架栽培方式。
漏斗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傾斜30 ~35度 ,呈放射狀。“內方外圓”優美獨特的漏斗架,適于觀賞和乘涼休閑。這種架形具有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以及抗風抗寒等優勢。
未嘗甘露味,先聞圣妙香。來自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的鐵觀音,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其獨特的口感與傳承300多年的加工工藝直接相關。在那里,每一泡安溪鐵觀音都要歷經曬青、涼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等10道傳統工序,36小時連續制作。
在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當地居民創立了多種大葉種茶與云南樟、旱冬瓜等間作方式,既防治病蟲害,又提升了茶葉品質。
對于生活在意大利羅馬、西班牙馬德里的青田人,提起青田田魚就會興奮不已,在他們眼里,青田田魚不僅是美味的珍饈,更是青田游子凝結在舌尖上的鄉愁。
在貴州從江人心中,香禾糯是果腹的食品,更是他們的精神圖騰。每年谷雨前后,當地侗族會“開秧門”祭土地,寨老領著全寨人,焚香禱告,預示此后各家可以插秧了。每到糯禾灌漿的農歷七、八月份,侗族會舉行隆重的“吃新節”,人們摘取打苞的禾穗摻在飯上蒸好,進餐時每人取一線,祈禱豐收……
在悠久的種植歷史中,不少遺產地形成了獨具當地特色的農耕文化,大大豐富了遺產地農產品的文化內涵。
歷史上黃河多次流經夏津又多次改道。黃河改道后,在夏津留下30萬畝沙河地。這里風沙肆虐,土壤風蝕、水蝕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為了防風固沙,山東夏津縣自明代以來開始種植桑樹,發展桑蠶果經濟,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這種“以桑治沙”模式不僅保障了區域生態安全,而且為人們的生計安全提供了食、衣、藥、用等多方位產品。
“我們開發了桑葚果干、桑葚膏、桑葉茶、桑葚果等20余種桑果產品,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這張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金名片’,不僅豐富了夏津桑果的品牌內涵,還為我們營銷推介打開了新局面。”夏津素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維璽高興地說。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是興化垛田的真實寫照。垛田區萬島聳立、千河縱橫的獨特地貌,可謂天下奇觀。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來,千垛鎮著力打響鄉村旅游品牌,不僅給農民帶來了商機,還讓農業文化遺產煥發新生機。
不少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等產業。據評估,入選GIAHS后遺產地農產品品牌平均增值20%,對當地農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
農遺出良品,文化傳千年。今日,隨著各地深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不斷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將來自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農遺良品以及其承載的農耕文化分享給更多人,這些產品再次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