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忠
(福建省福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350018)
綠殼蛋雞是我國著名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1],“五黑一綠”是其顯著特征即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內臟、綠殼蛋,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特種資源保護項目”。綠殼蛋雞營養價值高,經濟潛力大,產業化前景好,深受養殖戶和消費者青睞[2]。品種繁育是綠殼蛋雞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產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和雛雞品質直接關系到綠殼蛋雞種雞場的經濟效益。本文將綠殼蛋雞種母雞飼養管理關鍵技術總結如下,供生產者參考。
綠殼蛋雞種雞地面平養、網上平養和大籠平養等飼養模式采用自然交配方式配種,規模化籠養模式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種。種雞飼養應當有較大的生活空間,育成期平養的飼養密度為6~8 只/m2,飼槽長度15cm/只。繁殖期平養的飼養密度為3~5 只/m2,飼槽長度20cm/只。繁殖期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需配備充足產蛋箱,每4~5 只母雞配備一格產蛋箱。產蛋箱有敞開式和自閉式兩種,敞開式用于普通種雞群,自閉式用于進行個體記錄的育種雞群。
給綠殼蛋雞種雞創造一個相對封閉、寧靜、舒適的環境,并保持通風換氣良好、空氣清新,有利于提高綠殼蛋雞種雞產蛋率和受精率,提高綠殼蛋雞種雞的繁殖能力。綠殼蛋雞種雞養殖的生產流程,喂料、撿蛋、巡檢、清掃、消毒、清糞等作為固定程序要按照確定的時間表進行,科學規劃且不輕易改變。經常對綠殼蛋雞種雞活動場地進行清掃、消毒,保持良好的生長環境,可有效減少雞舍病原微生物含量,保證雞只健康[3]。
綠殼蛋雞繁殖期母雞生產適宜溫度是13~23℃。當環境溫度高于30℃,產蛋率明顯下降,蛋重減小,破蛋率提高,種蛋受精率下降。種雞相對耐冷不耐熱,但低溫使種雞采食量增加,飼料消耗增多,當環境溫度低于5℃時,種蛋受精率也會顯著降低。
綠殼蛋雞繁殖期母雞生產適宜濕度為40%~70%,環境濕度低于40%或高于80%都將影響繁殖性能的正常發揮。為防止濕度過高或過低,要及時清理糞便和避免飲水系統漏水,雞舍建造要選擇地勢高燥、排水通暢、背風向陽的地方。夏季要加強通風換氣,保持雞舍內空氣清新,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要避免舍內空氣污濁。
綠殼蛋雞繁殖期母雞產蛋率達5%開產日齡時,光照時間應逐步增加,從育成期的每天8~9h 逐步增加30~40min/d,到16h 保持不變。產蛋高峰期種雞光照時間每天保持17h。產蛋后期,種雞適當增加光照時間,但不超過18h。綠殼蛋雞種雞繁殖期的光照強度為10Lux/m2。
綠殼蛋雞種母雞對飼料營養的需求可以參照商品蛋雞,但種蛋的胚胎發育需要更多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高水平的VA和VE有助于提高種雞的繁殖率,泛酸、核黃素和VB12能有效提高孵化率,所以種雞飼料中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要高于商品蛋雞。種雞日糧的營養成分要全面均衡,選用優質的豆粕和氨基酸來配制日糧,不使用魚粉,少用或不用雜粕和非常規飼料原料。
繁殖期的綠殼蛋雞種母雞和種公雞,在生產中采用相同的綠殼蛋雞種雞日糧,對受精率和孵化率無顯著影響。綠殼蛋雞種雞從開產到400 日齡是重要繁殖期,不要限飼,飼料充足供應,保證每天進食18~19g 的粗蛋白質。每天喂料2 次,上午的喂料量要剛好吃凈,下午的喂料量以在次日早晨喂料時仍有少量殘余為宜,保證種雞充足潔凈的飲水。
綠殼蛋雞種雞養殖在育雛階段將公雞和母雞分開并分群培育,飼養至42 日齡。小雞公母分群培育,群體均勻度好、整齊度高,更有利于自身的發育成長。42 日齡后進行選留,淘汰病雞、殘雞、弱雞、腿腳有毛病的雞,選留體重符合標準、體型結構緊湊、靈活機敏的小種雞。
種母雞育成期和繁殖期進行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的,為了能早期建立群體的等級秩序,42 日齡后就可以公母混養,這樣到性成熟時打斗爭雄現象就會大大減少。大型綠殼蛋雞種雞場通常采用工廠化籠養模式飼養,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配種,種公雞和種母雞始終分開飼養。采用大籠平養的種雞場,公母分開飼養至170 日齡,然后每個籠位10 只母雞配1 只公雞進行混養。公母混養最好在晚上關燈后進行。
綠殼蛋雞種母雞從42 日齡后育成期開始控制體重。如果體重超標可進行適當的限制飼養;體重符合標準,自由采食;體重不達標應加強飼喂。為保證每只雞能獲得需要的采食量,飼喂用具要充足。56 日齡后補充沙礫,沙礫大小3~4mm,平養的可在舍內設置沙盤,有運動場可設置沙池,讓雞自由采食。
注意觀察雞群情況,及時淘汰病雞、殘雞、有異食癖的雞。在20 周齡左右對種母雞進行嚴格的選留,種公雞也一起選留,淘汰不合格的種雞。不同品種選留標準略有差異,大致將綠殼蛋雞種母雞體重控制在1.1~1.3kg 范圍內,這樣開產體重將能保持在1.2~1.4kg 范圍內。淘汰體重過重的肥雞、體重過輕的弱雞;淘汰臉色蒼白、羽毛松散的病雞按規定進行雞白痢、雞白血病、雞傳染性腦脊髓炎等檢疫,淘汰呈陽性反應的種母雞和種公雞。開產后淘汰不生產的母雞。
地面平養和網上平養的綠殼蛋雞種雞,42 日齡后開始公母混養,采用自然交配方式配種。每百只母雞配15 只公雞。到20 周齡左右,種公雞進行二次選留,每百只母雞配10 只公雞。大籠飼養的綠殼蛋雞種雞,采用自然交配方式配種,在170d 以后進行配種,每10 只母雞配1 只公雞。規模化籠養的綠殼蛋雞種雞,采用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配種,公母配比為1:20~30。
為減少臟蛋和破蛋,飼養人員要勤揀蛋,每天固定時間揀蛋,上午兩次,下午兩次。揀蛋時將潔凈蛋與破蛋、臟蛋分開,用蛋托盛放。每次種蛋收集后立即放入消毒柜內進行熏蒸消毒。消毒柜每立方米空間推薦用福爾馬林20ml、高錳酸鉀10ml,熏蒸消毒15min。并嚴格挑選消毒后的種蛋,挑出過小蛋、過大蛋、畸形蛋、砂殼蛋、薄殼蛋等不合格的種蛋。將合格種蛋放入種蛋庫內保存,綠殼蛋雞種蛋保存的適宜溫度為10~15℃、適宜濕度為70%~75%。種蛋的保存時間夏季在5d 以內、春秋季在7d 以內、冬季在10d 以內,保存時間越長孵化率越低。
為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綠殼蛋雞種雞養殖場要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推薦的生物安全措施主要有(1)有效隔離。場址選擇要綜合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既能與外界有效隔離,又能方便生產經營。雞場規劃布局要合理,既能阻斷外來傳染病傳入、又能防止本場內交叉感染。(2)清潔與消毒。保持舍內天花板、墻壁、走道、光照系統和雞場環境清潔衛生。通風換氣,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對環境、設備和用具定期消毒,飲水、用具每周要清洗消毒一次,帶雞消毒每周一次,每次車輛和人員進出也都要消毒。可幾種消毒藥交替使用,避免耐藥性。(3)全進全出。綠殼蛋雞種雞場不容易做到整場全進全出,但可以做到整棟雞舍全進全出,全進全出能切斷疫病交叉循環感染,有利環境控制、飼料調配和免疫接種等工作的開展。(4)防止其他生物入侵。做好種雞舍定期殺蟲與滅鼠工作,防止野鳥飛入,防止老鼠污染飼料,蚊子、蒼蠅、老鼠、野鳥都是疫病的傳播者。(5)無害化處理。病死雞不能隨意堆放、丟棄,更不能飼喂看護犬等,要及時采用焚燒等措施進行無害化處理。
免疫預防對綠殼蛋雞種雞場十分重要。種雞育雛階段要進行雞馬立克、禽流感、新城疫、雞傳染性法氏囊炎等疫病免疫接種工作。且根據本地區疫情開展雞痘、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支原體、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免疫接種工作。種雞育成階段60 日齡開展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接種工作。綠殼蛋雞開產日齡大約為150~170d,各品種不太一樣。在開產前2~3 周開展種雞禽流感、新城疫和減蛋綜合征等疫病免疫接種工作。冬季易發生禽流感、新城疫、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等傳染病,入冬前建議開展加強免疫接種工作。